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鄉,
二候鵲始巢,
三候雉始鴝”
明日小寒,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此時大雁開始北遷,喜鵲忙于筑巢,雉鳥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俗話說“天寒地凍北風吼,小寒時處二三久。”對于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古時,人們認為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切忌反其道而行之。于是講究順時養生,根據時令氣候進行相應食補,小寒也不例外。
南京:食飯菜
小寒時老南京人習慣煮菜飯食用,菜飯內容根據個人喜好又分為不同種類。一般來說主要食材有:青菜、咸肉片、香腸片、板鴨丁,加入生姜粒,與糯米一塊細火慢煮。
此時不論哪家,推開霧朦朦的大門,撲面而來的香氣仿佛給鼻腔伴上椒麻,活了紅油,就著糖醋,淌下蒜泥??逼的人使勁咽下口水。
一口先暖了脾胃,再者抿出脂味,最后唇齒留香。醇厚的肉香融入軟糯的米粒中,搭配清爽可口的新鮮時蔬,湯汁飽滿,爽滑不膩,食之意猶未盡。
廣東:食糯米飯
廣東人很重視食療,小寒正是隆冬之際,不少人腎氣弱,氣血虛,因此在日常飲食中應多食用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
在廣東小寒流行食用糯米飯,糯米中也可加入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臘味融入糯米,蒸制熟透之后,勾人的香就爆了出來,深吸一口嘴里像是已嚼了幾片油滋滋的臘肉,止不住地活動著腮幫子。糯米的松軟加上花生米的香脆,配上蔥香,味之鮮美無與倫比。
正所謂“三九補一冬”,小寒宜進補性溫熱祛寒邪之物,比如羊肉、牛肉、糯米、韭菜、香菜、薺菜、蘆筍、芥菜、南瓜、芝麻、核桃、杏仁、棒子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但小寒時切忌大補,虛不受補,過猶反而不及。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三九寒冬,除了注意做好保暖工作,也要積極進行冬季鍛煉,才能真正強身健體。
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歲終之月稱為“臘”,寓意新舊交替,同時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在古代,臘八節也是一年中尤為重要的節日,臘日曾被古人視為一年之始。
在遠古時代,人們在此時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到了唐朝,臘八節熱鬧非凡;及至宋朝,佛教主題的“臘八節”開始深入人心,佛教寺廟煮粥供佛,民間流行食用臘八粥祈福來年。
不少企業在臘八當天也有施粥的傳統,比如中華老字號方回春堂,每年的臘八粥里都是滿滿的心思,不僅會放入養胃健脾的中藥材,還針對冬天的霧霾天,放入清肺的藥材。
中華老字號胡慶余堂也在臘八節向民眾免費發放臘八粥,熱騰騰香噴噴的粥里是滿滿的心意和溫暖,更有胡慶余堂對大家來年身體健康的祈愿。
▲方回春堂臘八施粥現場
▲胡慶余堂臘八施粥現場排隊的人群
時至今日仍流行在臘八節將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一塊熬成臘八粥,它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保養脾胃。
一碗臘八粥就是一段生活,暖意融融,滲著甜味。無論走多遠,不管離多久,都忘不了長在骨子里的臘月初八熬的一碗香噴噴的臘八粥,一定要有五谷雜糧,一定要熬出濃濃的家鄉味。
除了家喻戶曉的臘八粥,有些地方也習慣食用煮五豆、臘八醋、臘八蒜、臘八豆腐、臘八面、麥仁面等時令食物。
過了臘八節,緊接著就是祭灶節、除夕。民間說的過大年,并非僅指農歷元旦一天,習慣上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因此,臘八節就也視為“春節序曲”。
天氣寒冷,一碗媽媽的臘八粥足夠溫暖整個寒冬。雖然許多人無法喝到家里熬的臘八粥,但是無論是盛在哪里的臘八粥,都承載了太熱的叮嚀,都裝滿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福。
就如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亦不例外,經歷了四季的種種坎坷后,每個人都一定會熬走過去一年的酸甜苦辣澀,冰霜背后沉淀著的依舊是萬丈豪情和熾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