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我才真正的讀完毛姆的《面紗》,書名并不陌生,故事梗概也在各種媒體的切片視頻中刷到過,不過完整的閱讀還是第一次
每次閱讀一本書籍的時候,會保留一個習慣,觀看同名的影視作品。文字與影像的相輔相成,能讓我對故事的想象變的具象化。
影視作品往往存在改編,選角上也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幻想。但是對我來說,生動的故事演繹幫助我更好的理解故事。
“面紗”,是妻子,是丈夫,還是偽善的第三者?
凱蒂活潑、漂亮,仗著自己的美貌擁有了眾多的追求者,但是她沒有看上任何人。她和母親的目標是嫁入豪門,成就一段閃耀的婚姻。
直到她發現自己的妹妹已經先一步完成了訂婚,母親對她的希望從“嫁得好”轉變成“嫁出去”之后,不得不開始在意自己“剩女” 的身份。
為了趕在妹妹之前完成婚禮,她接受了一位沉默寡言的醫生沃爾特的求婚。兩人迅速晚婚,婚后凱蒂跟隨丈夫去往了香港。(電影這里改成了上海)
如果有其它選擇,凱蒂是絕不會同沃爾特這樣的人結婚的。沃爾特嚴格來說,不是醫生,而是研究細菌學的專家,和治病救人沒什么關系。
沃爾特寡淡,沒有幽默感,盡管他愛凱蒂,但是兩個人之間并沒有建立一種很好的溝通,大部分時間沃爾特都是沉浸在自己的實驗研究中。
電影刻畫的一幕:凱蒂站在窗前,想和丈夫說幾句浪漫感性的話,然而她的話被無視了。直到第二遍,凱蒂叫了他的名字,沃爾特才離開顯微鏡開始正視妻子,僅說了一句抱歉。為了緩解她的無聊提議玩撲克牌,但是人數沒有增加,還是只有2個人。
沃爾特對凱蒂的愛、深沉、隱晦,表現的并不是那么明顯。就像他自己后來說的“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他明明知對方不是個好人,還是愛著。
這份愛的起源難以追溯,或許正是因為對方與自己完全相反的摸樣令他著迷,同時也不能否認凱蒂在社交場合的魅力。
但是社交舞會上,散發魅力的女性絕不在少數。是天時、時間、人和等各種因素最終促成了兩個人的婚姻。
凱蒂作為本文的女主,恐怕是最不貼和這個題目的人。
她的丈夫在娶她之前就知道她愚蠢、庸俗、頭腦空虛;她的情夫恐怕在兩個人產生不合理關系的時候,就已經看穿她的輕佻。湯森德哪怕不清楚凱蒂是什么樣的人,他一定很清楚自己是什么人。
所以被面紗蒙住臉的人,是凱蒂。
“女人常常自以為是地認為男人瘋狂地愛上了她們。實際上他們沒有。”
凱蒂背叛婚姻的行為實在不理智。恐怕她心里只是把丈夫當成擺脫困境的跳板,如今遇到真愛了,自然應該成全她。只能說她過于天真,明明是社交能者,卻栽在了一個人身上。
東窗事發,沃爾特決定前往霍亂的湄潭府,逼迫凱蒂做出選擇的那一刻,她還在做夢。事實上,這種逼迫會帶來兩種結果:凱蒂心想事成,或者沃爾特心想事成。
正因為沃爾特知道湯森德絕不可能做出不利自己的事情,所以才讓女主看清對方。但是在后續故事發展中,凱蒂真正意識到自己被欺騙,應該是從鄰居口中聽到多蘿西說的那些話。至少在剛開始,她認為對方是有苦難言,午夜夢回仍然念念不忘。
湯森德這個人自私、奸猾、膽小,靠著自己的花言巧語哄得女主團團裝轉。他婚后遇到的桃花絕不在少數,可從沒有那一刻是真心想和對方結婚生子的,不過是一場不用負責的你來我往。
他絕沒有想過要同多蘿西分開,同別人結婚。別的女人也不會再帶來比現在更好的前途。
凱蒂被迫認清自己就是實實在在被愛沖昏了頭腦的傻子。
那么,沃爾特呢?帶她去霍亂橫生的地方,到底是要挽回她,還是要殺了她?
我覺得或許兩者兼顧,也許他想要和她一起死在那里。盡管她看起來不好,但他始終愛著她這個人。比起妻子的背叛,更痛恨是愛著妻子的自己。
“我無法原諒的是愛上這樣的你的自己”
雖然愛,但是也恨她想要報復她。去湄潭府的路上,偏偏選擇走行程更緩慢的山路,不接種疫苗,故意一起吃生的蔬菜,互相較勁折磨對方。
在之前的婚姻生活里,凱蒂從來沒有真正的了解過自己的丈夫。唯一令她感到高興的是,沃爾特的出現使她擺脫了婚姻的窘境。在這個霍亂之地,她從鄰居、修女口中聽到的對沃爾特壯舉的贊揚,讓她生出了一些費恩太太的自豪感。
凱蒂在這個時候才轉變觀念,開始了解自己丈夫的工作,了解沃爾特是個什么樣的人。沃爾特除了在對她的愛這件事上過于含蓄外,對其他的事情毫無隱瞞。
湄潭府的生活一點也不美好,每天都有人在生死線上不斷來回。凱蒂也接觸到了一種完全不同以往的生活,她開始改變,做一些從來不會做的事情。
小說在這里對兩個人之間的變化描述的并不明顯,電影在這里呈現出的畫面確很美。兩個人在金黃的稻田里牽著手慢慢的往前走,一起乘坐江上的竹排,無聲的風景比有聲的語言更有感染力。
如果就此停在這里,就是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但是小說的設置就有點普通了。就在兩個人以為可以平靜過日子的時候,凱蒂突然懷孕了,生父不能確定。
無論如何,這一根突然冒出來的刺結實的扎在了兩個人的中間;至此,誰也沒辦法再假裝忽略過去那段不堪的背叛。
看過書的人,有多少人是沒有猜測過孩子的父親是誰的?事實無從考證,這個孩子只是推動故事發展的一個因素。
再后來,沃爾特不幸染上霍亂病逝。葬禮后,鄰居來告知凱蒂沃爾特染上霍亂的一些細節,分不清在實驗的過程中,沃爾特究竟是有心還是無意的時候,我覺得她的內心里大概是一片死灰。
彼時,她已經不是那個只會戀愛的女孩子了。雖然她過去虛偽、庸俗,但是現在她已經在這里得到了新生。盡管她再三懇求想要留在修道院,為修女們提供一些幫助,還是被以懷孕為由遣送回國。
生死場上走過一次,付出了一些慘痛的代價,換來成長。小說里沃爾特一直強調女主不愛他,女主也一直強調自己不愛他。既然不愛這件事雙方已經達成共識了,實在沒必要反復提醒,或者是在提醒閱讀的人,男女主之間始終沒有存在真正的愛情,就像隔了一層面紗一樣。
或者應該反向來思考,因為害怕承認相愛,所以才反復提醒自己明顯的事實。凱蒂對丈夫有尊敬,為他所作出的偉大貢獻所自豪,但并不相信自己能愛上他。沃爾特的愛從被凱蒂背叛的時候,開始變質,相信女主不愛他的事實。
命運是會捉弄人的,凱蒂付出慘痛的代價才看清偽善小人的真面目,這人竟還想著和自己再續前緣。事實上,在凱蒂回到香港后,盡管否認,湯森德仍舊認為自己才是孩子的父親。
小說是文學作品,不同的人讀出不同的價值觀。女主對婚姻不忠誠,她有錯,她要為自己行為付出代價。男主既娶了她,應該好好了解,而不是將她放在一邊。
人的主觀性極強,往往會下意識偏袒自己,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說辭。愛是細水流長,是一念所起,需要需要長久的相伴來支撐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