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食堂吃飯忽然交談起了彼此的“童年的味道”。我是話題發起者,自是有一肚子的“回憶”要分享。
a.湯汁糯米飯
? 我們中心小學的后門口有一個門面,綠色的卷簾門,里面住著一位跟我媽媽年齡差不多的阿姨吧。每天早上那個小小的門面里都會賣湯汁糯米飯,對,這不同于其他的糯米飯,不是干癟癟的,有棕褐色的湯汁。
? ? 首先那個阿姨會舀一勺白皙軟糯的糯米飯放進一次性塑料碗,隨后轉身向另一個大鐵鍋里盛一碗湯汁(至今沒弄明白那湯汁到底是什么做的),湯面上的油暈一圈圈暈開,不待那湯里的香味飄出便將其淋倒在糯米飯之上。
? ?每個上學的早晨我都會心甘情愿地從褲兜里掏出三元硬幣交到那阿姨手上,然后美滋滋地捧著一碗熱乎乎的湯汁糯米飯坐在門面后面的矮凳和矮桌上滿足的吃起來。在零幾年那會兒,份量也還算足,但也不知是自己真胃口大還是真覺美味,倒還真希望碗底有個“再來一碗”的字樣。現實殘酷,最后只得舔著嘴角殘留的湯汁遺憾的向校園邁去。一直到現在還常會留戀那碗湯汁糯米飯的味道,可惜過了這么多年也吃了不少糯米飯,均是干癟癟的。自己也再沒去過那所小學,估計那個阿姨也沒賣了吧。
b.“牛肉拉面”
? 作為一個蛋蛋年出生的小公舉,怎么能少了辣條的存在呢。熟悉的莫過于“衛龍牌”“牛肉拉面”之類的,五毛一包,堪稱物美價廉。但對于小學時代的我來說卻是難得吃上一回的。這主要得看家中的大人了,要是父母心情好或是自己表現好,分到五毛、一塊、兩塊的也是常事,搞不好自然是一毛也沒有。
? 記得那時為了吃辣條還會在為數不多的早飯錢中克扣下一塊、兩塊的。其中更為好玩的是,我和朋友商量好了一個協定——誰當天有錢,誰就出錢買辣條,然后買來的辣條一人一半。若是兩個人都沒有,那就只有干瞪眼了。并且我們吃辣條的必備工具是一個小塑料袋,往往在校門口買完辣條就順手扯個塑料袋,把辣條倒在里面一根根地吃,當時還覺得稀奇極了。
c.辣醬年糕
? ? “哇,那個年糕看起來好好吃哦,今天我就要吃這個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朋友拉到一個麻辣燙的車攤前。看著攤主阿姨手中滑滑的年糕串,就像穿著一身紅旗袍的少女忍不住讓人靠近。
? 我自小就比較愛吃年糕,時不時的吵嚷著讓媽媽去菜場買,家里面做得沒吃夠,自是要在此解解饞了。一塊一根,即使當時那很有可能是我一天的零花錢,但為了喜愛的年糕還是拼了。盡管現在回了家鄉山城,年糕已成了“稀有物種”,有時還是會嚷著讓媽媽去買,每每這時我媽就會瞬間打破我的幻想,“家鄉的年糕沒外面的好吃。”確實也是,家鄉的年糕即使有,也硬的跟塊石頭一樣切都切不動,烹調出來的彈勁也不夠足,總感覺少了幾分軟糯。
? 近日來開始想念起童年吃過的攤鋪買過的辣條騎過的兒童自行車,可能有些東西真要等到再也回不去了,才會讓人倍加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