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這部電影的——觀后感。
記得這部影片剛上映的時候,就在朋友圈里看到大學室友的推薦。大意是幸好沒有被這俗套的名字和拙劣的中文配音而放棄此片,值得推薦之類的。再后來,朋友圈就慢慢地被刷屏了,二刷、三刷的都有,紛紛表示“不一樣”,“值得回味”,而豆瓣評分也一直保持9以上(我看到的最高時9.5,現在也有9.1)。于是抵不住這樣的誘惑(主要是剛好家里有幾張電影兌換券),約著小伙伴趁中午休息時間去萬達影院看了一場。
Disney和PIXAR的組合,視覺效果確實非常精彩。人物的表情、動作都自然而逼真。當然,技術性的東西不在我的體會之列,我只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表達下對PIXAR的贊嘆和敬意。
看完整場電影,最大的感觸是,很想用心用力地抱抱家人們。
我一向是個戀家的孩子,我愛我的大家庭,愛我的小家庭,愛我的父母,我的另一半,我的孩子們。不知是否跟8-12歲期間離家在外有關,我特別特別珍惜和家人們在一起的時光。所以,這種片子其實價值觀和我本人的家庭觀是一致的。
1、愛與紀念
關于死亡和忘卻,是大多數人看完這部片子時候想要闡述的東西。對此我倒不是特別糾結,人死后會去哪里,以什么形態存在,這些大概是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的。所以,不管死后會是哪番天地,精神是不是永存,其實都不重要——對于永遠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探討也不會有確切結果——再,探討不會改變什么——因此,最最重要的永遠是,好好珍惜活著的日子,好好珍惜身邊的人。愛家人,不要等,就趁現在!
而對于那些已經不在人世的親人們,緬懷他們,紀念他們是必要的。我雖然不算是純粹的宗教信仰者,但我一直覺得那些死去的人們其實是在另一個世界好好地“活”著的。也許他們還是一家人,也許不是。但是他們必然以另一種形式還存在著。他們也許還時不時地回來看看我們,也會在冥冥之中指引著,保護著我們。中國的傳統,在春節要祭祖,還有專門的紀念先人的清明節,這些都是我特別認同的。俗話說,人不能忘本。這個本,即生命的源頭。具體到每一個人,那就是我們的祖祖輩輩。那些我們見過的,或者沒有見過的先人們,其實都對我們的生命有著種種影響。如同埃克托對米格的影響。海靈格的《誰在我家:海靈格家庭排列系統》對此也有詳細的闡述。敬祖,讓我們知道自己有源可溯,我們的存在有根可據,也讓我們知道此生并不孤單。我們最大的歸屬感即來源于此。而這,是我們生而為人最厚重的精神地基。
2、家人的意義
相比起“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amily”這種大方向無比政治正確的觀點,這部片子更讓我思考的是,family的important應該怎樣去體現。先說幾個印象深刻的場景:
當米格的奶奶發現米格居然想拿著吉他去參加亡靈節才藝大賽,奶奶大怒。要知道,從他們的曾曾祖母那一代開始,就沒有人敢玩兒音樂!連聽音樂都是禁止的,何況你要拿著吉他去參加比賽!那簡直是大逆不道!但米格越來越明白音樂對于自己的意義,并且發現了原來自己那個為了音樂拋家棄子的曾曾祖父就是自己的偶像——歌神德拉庫斯時,他有了勇氣一定要“抓住屬于自己的機會”。所以面對奶奶和家人的阻止,這一次,米格沒有屈服,他一直向家人解釋音樂對于自己的意義以爭取獲得家人們的支持。然,并卵。奶奶一怒之下砸了米格的吉他。當看到米格一臉的不滿后,奶奶居然撫摸著米格的臉說:噢,別這樣,一家人沒有什么是一頓飯過不去的事情。
熟悉嗎?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夢想常常被當成一個玩笑,不了了之。亦或者,如同米格一樣,因為長輩的不喜歡不欣賞,甚至只是偏見,我們的夢想便是不被允許去追逐的。那些我們視為生命的,在他們眼里,卻是可以隨意踐踏的東西。而最讓人難受的,是因為被冠以“都是為你好”的愛之名,我們連發火的權利都沒有。
米格陰差陽錯到了亡靈之地,在那里碰到了他的曾曾祖母以及其他死去的家人們。沒想到到了另一個世界,在米格家族,音樂依然是被禁止的。當這些家人們拼命阻止米格時,米格跑著大喊,這是我的人生!你們已經過了自己的人生!
我的人生我做主!這是人世間最美的一句宣誓。但這世上,有幾個人是真正活出了自我的?并且,帶著家人的祝福,活出自己的人生來的?
曾曾祖母和其他已死去的家人們為了將米格送回人間,到處追逐趁機逃跑的米格(因為需要家人的祝福才能從亡靈之地回到人間。但米格的曾曾祖母在給米格祝福時添加了附加條件:永遠不能碰音樂。米格不接受,想到歌神德拉庫斯也是自己的親人(后來發現是個誤會),得到他的祝福也能回到人間,于是以上廁所為名趁機逃跑了)。在曾曾祖母終于找到了米格,并且告訴米格——當年自己也很喜歡音樂,在有女兒COCO之前,她和米格曾曾祖父非常恩愛,經常一起“他彈琴來我唱歌”。但有了COCO之后,曾曾祖母想要穩定下來,而曾曾祖父依然想把歌唱給全世界聽,于是兩人有了分歧,結果曾曾祖父為了音樂不惜離家出走,留下了曾曾祖母一人撫養大曾祖母COCO。也因此,曾曾祖母認為是音樂毀了她的家庭,從那以后不允許家里的任何人接觸音樂。米格只是一個孩子,他不懂曾曾祖母的良苦用心,他只知道一個最簡單的道理:Families shouldn't be supported?
對呀,比起“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amily”,“families shouldn't be supported?”其實更讓人有感觸。家人和其他事物,本不該是相斥的。作為一家人,相互支持是我們對彼此之所以重要的首要因素吧。雖然站在理解的角度來說,曾曾祖母的做法也確實算得上用心良苦,但是,以自己的擔憂,害怕后代重蹈覆轍的“愛”是否能成為捆綁子孫的理由?
其實很多事情,并非“非此即彼”的。雖然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但,也絕不是可以以愛之名侵犯自由的地方。雖然影片最后,曾曾祖母原諒了曾曾祖父(被歌神毒死并竊取了很多作品的埃克托),并且也不再限制米格做音樂,只是要求他“永遠不要忘記,家人們對你的愛”,但關于“家人對家人的支持”這個議題,影片始終沒有進行探討。這是一個小小的遺憾。畢竟,在電影里,再多的誤會最終會一個個解開,而生活,并非總如同電影般有完美的結局。
所以啊,不是空喊一句“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amily”就可以讓大家從此視家人為寶為第一而可以放棄掉生命中的其他。家人之可貴,在于我們可以給彼此最厚重的支持,最踏實的心安,最堅定的倚靠。尤其是父母之于孩子。有多少家庭,是彼此相愛但其實互相看不順眼?有多少家庭,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看似完整其實內在已支離破碎?要我說啊,最深重的愛,是我愛你,我也好喜歡你。
所以,平時多跟家里人溝通,多傾聽下彼此最內心的聲音,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而是要,用心,去實實在在地“看見”對方。
3、溫情
父母子女,大概是人世間最奇妙最讓人動容的緣分了。第一次看到坐在輪椅上白發蒼蒼已神志不清到不認識自己的女兒的COCO聽到米格念叨“曾曾祖父”的時候嘟囔著說:爸爸,爸爸,爸爸回來了嗎?我就已經忍不住淚目。記得快20年前,我身患絕癥的外婆做完手術后意識還未完全清醒但疼痛難耐時,嘴里含含糊糊念叨的也是“媽媽,媽媽……”父母真的是我們每個人生命最初的依賴和一輩子的精神倚靠啊。當所有人都沒法讓垂垂老矣的COCO再變得清醒時,是米格從亡靈之地帶回的爸爸的愛重新喚回了COCO的記憶。“盡管我很小你就離開了我,爸爸,但是和你在一起時的時光,我從未忘記。”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爸爸依然是COCO最大的牽掛和心結。當影片最后,埃克托終于重回家族(重新變得清醒的COCO將收藏的爸爸的照片拿出,擺回了紀念臺),可以和家人們手牽手一起在亡靈節那天踩著萬壽菊花瓣回家時,我的心里真是溫暖得如同有顆小太陽。重要的是,埃克托不但終于不用擔心被人忘記而“終極死亡”,而且還一手挽著妻子,一手牽著比他老許多許多的白發蒼蒼的女兒COCO。看到年邁的COCO駝著背輕輕糯糯地叫著“papa”,埃克托一把抱起她親了又親抱了又抱,唉,孩子再大,再老,在父母心里也只是個孩子。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親愛的孩子們,我愛你們。
能和你們成為一家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