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二本成功考研上岸,一路還算順利的我,從未想到自己會有被“壓”論文的一天。
事情是這樣的:我的論文牽扯到了一位師哥的利益,所以暫時被“壓”了下來,但這樣可能導致我不能順利畢業,隨后發生了口角上的沖突。
由于打小跟父母感情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會跟他們分享。直到今天他們又一次打著“愛我”的名義,給我灌輸他們自認為有用的生活哲理后,心中巨大的壓力不但沒有緩解,還進一步加深了。
父母得知事情的原委后,是這樣“安慰”我的。
爸爸:在怎么鬧矛盾,也不能說掀桌子之類的氣話,不能走極端。
媽媽:遇到事情要忍,要學著圓滑的處理事情,不能隨便很別人起沖突,讓別人下不來臺。
看到這里,我猜,你們也認同我爸媽的觀點吧。但是仔細回想一下,哪一次爭吵不是因為自己受到了委屈。我們都是受到多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小朋友,正常情況下,但凡能好好講話,誰又愿意臉紅脖子粗的去爭論呢?
有時候,我們可能更需要可以對抗問題的建議,而不是一味退讓
大部分普通家庭的父母們,盡管很愛很愛自己的孩子,但當自己的小孩在外面遇到事情,除了一口一個“不能”,層層給我們設限以外,無論對錯,除了忍還是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從小讓我們努力爭取,奮斗上進的也是他們啊?
探究事情本質,是在我們長大后,父母沒有能力庇護我們的時候,他們不自覺的將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強加在我們身上。
因為他們無法幫助我們,所以遇到事情只能讓我們忍,而不去探究事情本質,堅定的站著我們身后。
隨著時間推移,我一直在成長,我也明白,遇到事情,只有去爭取,去指出錯誤,去強硬的維護自己的利益,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所以,我開始逃避父母熱情的“關愛”,開始只報喜不報憂。只是為了不想承受父母的“無力感”,不想遇到事情,一味的退讓,而不去真正的解決問題,單方面去維護“穩定關系”。同時,也只想告訴他們,我過得挺好。
親愛的陌生人,你好啊~如果我的文字能引起你的共鳴,那證明我們曾在某一刻經歷著相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