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釘子拔出來了,“洞”還在
有一個脾氣不好的小男孩,他爸爸給了他一些釘子,告訴他,如果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
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后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
終于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說:“從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后, 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
這些“洞''好比我們情緒留下的身體痕跡,除了生氣,我們還有其他各種情緒,比如,憤怒、煩躁、抑郁、痛苦、內疚,傷心等等負面情緒,都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這些所有的負面情緒,乍一看好像不是你所愿,都是他人的原因造成的,當真如此嗎?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當然希望,我們都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每天開開心心的。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么才能讓自己的情緒不被他人左右呢?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博士,是心理治療流派的開山宗師,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認知行為療法的鼻祖。在美國和加拿大,他被公認為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第二名,被美國媒體尊稱為“心理學巨匠”。這本書里有一整套具體實用的技巧,教你在被人或事操控情緒時,如何用最佳的“第四選擇”來應對。這套技巧已在全世界被宣講了一萬多場,不管情境和場景如何變幻,我們可以用這套技巧,以不變應萬變,從而讓自己過上積極、快樂的人生。
002 著名的“ABC模式”,讓你了解自己情緒產生的原理
其實,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只有三件事可以做——思考、感覺和行動。埃利斯博士在書中提出了“ABC模式”。
比如,如果你工作一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只剩下喘氣了。打開房門,卻看到本應該老老實實在做作業的孩子,正玩得不亦樂乎,還把房間弄得一團糟。你是不是會火冒三丈?
孩子不做作業,弄亂了房間是誘發性事件,我們叫做誘因A。你火冒三丈,舉起巴掌就想打罵孩子一頓,這就是過激反應C。也就是說,“糟糕的”人或事A,會刺激我們產生過激反應C。
當我們在A處碰到壞人或壞事,最終在反應C處爆發,是因為我們在B處選擇、感知、分析、判斷或想象等反應,而這些反應,可以用一個詞語概述,那就是:思考。
埃利斯博士鄭重聲明:在A處發生的事,不管有多糟糕、多惡劣、多麻煩,你在C處的感覺和行動,取決于你在B處是怎么思考的。當我們在B處的思考是不正確時,才導致過激反應C。
埃利斯博士聲稱,世上主要有四種“略帶神經病的”感覺,包括:過分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郁或過分內疚。
我們的情緒,其實是因為A處的壞人或壞事引發,經過B處各種錯誤的思考的醞釀,最后在C處激烈爆發,產生過分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郁或過分內疚的情緒。
細細想一想,在B處,我們的“思考”有多離譜,使得我們的情緒總是過激?我們的情緒為什么會被控制。
003 3種病態思維,讓情緒被控制
因為我們持有“災難化、絕對化、合理化”這三種病態的思維方式,才導致了我們的情緒被他人牽著鼻子走。
第一種,災難性思維方式。
我們很容易把未來發生的事情都看成災難,常用語就是“萬一……怎么辦”。比如,萬一孩子考試考不好,怎么辦?萬一他有婚外情,怎么辦?萬一我的工作丟了,怎么辦?
緊隨著“萬一……怎么辦”這個問題,讓人情緒激動起來的,是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當萬一發生了”,我會瘋掉了,我沒法活下去,我絕對受不了。比如,當孩子考不好試,就無法在將來有保障,考不上大學,會變窮。當他有婚外情離開我,我沒法活了。當工作沒有了,我沒有經濟來源,只能落魄街頭。
誠然,你這樣想的結果,除了讓自己愁腸百結,陷入恐慌外,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變成了提線木偶,呆呆傻傻地,被線牽著走。
第二種,絕對論者思維方式。
常用的句式是“我必須……”“我應該……”“我只能……”諸如此類。
“我應該幸福快樂。”“我應該更被他人重視。”“我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果。”等等。
比如,父母總覺得,孩子應該長大后當醫生,或者做公務員,應該早點結婚,應該早點生孩子。老師認為,你應該懂事,努力,上進,講禮貌等等。
這些應該過了頭,把“應該化”用到了自己或他人身上,就等同于我們把情緒控制權,乖乖交到了別人手里,然后我們聽話地被他人牽著鼻子走。一旦達不到,就感覺自己陷入了一種很悲慘的境地,可以任由他人嘲諷。
第三種,合理化思維方式。
合理化就是對發生的事情否認,或不當一回事,會以這種思維形式出現“天還沒塌呢!”“誰會當真?”“那又怎樣?”
心理學家稱這種類型的合理化為認知失調,就是我們為不好的行為貼金,讓它變得合理。當我們合理化時,我們會試圖否認,不去感覺,不做反應。
比如,戀愛失敗了被對方甩了,就會想:他不和我在一起,是他的損失,這個人我本來就不喜歡。
這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這就是合理化。合理化是自己騙自己,是一種軟弱的行為,是一種逃避,反而讓我們被控制,就如同提線木偶一般。
埃利斯博士為我們列出了“成為提線木偶的十種瘋狂信條”。怕被拒絕、對失敗過于擔心、低耐挫性,怨天尤人、杞人憂天,完美主義、逃避困境和責任、被動觀察、盯著過去、被人或事逼迫行動。
004 一種“最佳之選”思維,四步提問改善病態思維
“最佳之選”就是可以對自己這樣說:“我想要……”“我寧可要……”“我更喜歡……”。通過四步提問改善病態思維。
第一步,問自己,此刻,我不恰當的感覺和行為是什么?
第二步,問自己,我到底用了哪幾個非理性信條,讓自己過分煩躁、生氣、抑郁、內疚?
第三步,問自己,我應該如何挑戰和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第四步,問自己,我用哪種更佳之選來替代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的思維模式?
概述起來就是,去發現“情緒和行為”的過激反應,以及非理性思考方式,然后進行改變。我們來看個例子,一步步推演這個過程,學以致用。
書中舉了個“濫竽充數之人”的例子,這個人叫吉姆,工作常常拖延、錯誤不斷,偏偏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他的工作狀態,已經嚴重影響了整個辦公室的效率和績效,你特別想生氣,讓我們利用四步看看如何操作。
第一步,就是問自己,你現在不恰當的感受和行動是什么?對吉姆冷嘲熱諷。討論工作的時候,不叫他。事態進一步發展,由于吉姆拖延,項目無法按期完工,你被上司罵了。你發脾氣了,劈頭蓋腦把吉姆罵了一頓。
第二步,我有哪些非理性想法,導致自己的情緒過激?我們分成三個角度來問。首先是關于自己,“他把工作弄得一塌糊涂,氣死我了。”“萬一因為他的拖累,把這個項目攪黃了,那我的績效肯定就差了,獎金就會泡湯,怎么辦?天呢,這太可怕了。”其次是關于吉姆和老板,“這家伙就是個廢材,還跑出來害人,這種人就應該被炒魷魚,我們老板也夠蠢的。”最后是關于這種情形的。“我真是倒霉透了,這太不公平了,憑什么我要受到這樣的對待。”以上這些非理性想法,導致了自己的過激情緒。
第三步,我該怎么回擊自己的非理性想法。“真的太讓人惱火了,不過沖吉姆發火,有用嗎?如果去老板匯報,能解決問題么?吉姆為什么就非得按照我希望的那樣做事?他做不好事,我為什么要懲罰自己呢?”
第四步,我們可以用最佳之選來替代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我要想辦法跟吉姆談談,讓他改變一下。如果不管用,我就找個機會跟老板談談,建議他對吉姆重視起來,而不是指責老板沒處理好。”
當然了,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了,我們會感到不開心、生氣、煩惱、悲傷等情緒,這很正常。但關鍵是要把我們的情緒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別過度,悲痛欲絕、怒發沖冠、坐立難安這些強烈情緒,一旦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結束語:改善過激反應,從樹立三個目標開始
樹立三個目標,即不要頻繁的反應過激,不要讓過激反應的持續時間太長,要降低激烈程度。
我們要特別注意過激反應的時間不要太長,試想你跟心愛的人,惡語相向,變得幾天互相不說話,本想用冷暴力來晾著對方,結果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把自己和對方的心給傷著了。你可能都想不起來,這場愚蠢爭吵的導火線是什么,只記得傷心、無助和迷茫。
記得《再見前任3》里說過,很多情侶吵架,其實想證明自己更在乎對方、更愛對方,然而,說出來的話卻往往變成了宣泄不滿,對方越不想聽什么越說什么,原本想證明的是愛,卻變成了證明被傷害。
時間持續太長就把心擱冷了。兩個人散了是因為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
要知道,改變你的本能反應是很難的,瘋狂的念頭不會自己消失,為了把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變為最佳之選,我們需要一遍遍地練習四步提問。這樣才能把情緒失控最小化,讓好情緒冒頭,從而讓自己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真正掌控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