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我談生活的意義,我想我還真說不出什么,但若要談當下的珍貴,我倒是能夠體悟一二。
最近心情實在是不佳,生活仿佛被蒙上了一層迷霧式的紗,攪得人心神不寧,只想遠行。可終究是沒有那份走太遠的勇氣,光是在周一走出校門,也是需要一些在平時正常狀態下不會有的非正常心境。
與友人來到春天的雞鳴寺賞櫻花,從太陽偏西的金色,走到日暮降臨的墨藍,看著橘黃燈光照耀下的朵朵櫻花,仿佛一切煩惱都隨之煙消雨散。不想夸大美麗景物對人心理的調節作用,但走出既定的生活,的確能讓人有許多不一樣的感受,無關對錯,無關意義,只是對那個當下更加敏感。
我說我的生活是一個糾結的循環圈,每個周期大致的規律是由亢奮激昂走到平靜安然最后到懷疑糾結甚至對抗生活。友人說,其實該怎么生活,我的心里早有答案,只是有些不甘,但再不甘,心還是會把自己通過亢奮激昂推向那個平靜安然的原點,或許是自己很懦弱吧,害怕改變,害怕走出既定的生活,所以選擇循規蹈矩。
曾有朋友給我寫信說我的生活是不是太循規蹈矩,更多做的是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喜歡做的事。當時我的辯解是,其實那些應該做的事情我也不討厭,而且在大多數需要做重大選擇的時候,我還是遵從了自己內心的喜歡。但后來,一些玩得好的高中同學找我聊天,我發現從一開始,我們大部分便都是“選擇做應該做的事”的同類,或多或少,每個人必然都不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有七八分順從,便已是很好的結果了。可能是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思想、家庭成長環境、以及學習環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導致,以及我們的性情。但這些的確都是決定一個人將來如何生活很重要的因素。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的資本可以去順從內心、毫無內顧之憂地闖蕩,也許這一點說得太大,但的確也是現實之一,說小一點,不是每個人都有飛蛾撲火的熱情和打破常規與安逸的勇氣,可能注定是平凡平淡地過完這一生,不會經歷撲火后的絢爛與光華。借用那個朋友告訴我的話,這句話出自笛安:
我曾經以為,女人都是飛蛾,生性擅長不怕死地撲火。后來才知道,原來也有一種女人是候鳥,無論如何都沿著一種靜謐的軌跡安寧地飛翔。
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我要送給的人,我相信你們看到也能明白,我鼓勵你們做飛蛾,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光,但若是你們只想做個候鳥,我也愿意做你們隨時可以棲息的港灣。
其實飛蛾與候鳥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許在這個人眼中你是飛蛾,而換一個人的視角,你便是候鳥。在一群比你還要靜謐安寧的候鳥里,你覺得你是不怕死的飛蛾,你已經足夠有勇氣;但當你遇到更有勇氣的飛蛾,它撲向更強烈的光,你便覺得自己只是變種了的候鳥,但本質還是候鳥罷了,你甚至覺得比起那些撲向更強光源的飛蛾,自己依然懦弱、依然不夠勇敢。
很多東西思考到最后,是沒辦法給出明確定義的。就像我曾經看過的一句話:
只要不觸及法律和道德這種最基本的底線,無論過什么樣的生活,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
發覺到如今,對生活模式的對錯之別幾乎消散,每個人不過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境遇、條件下做出的選擇,也許在他心里,這樣的選擇便是最好,可能不符合外界那些所謂“大多數人”的眼光,但至少是順從了自己的心,即使對抗外界標準的路再難走,我相信他也會繼續走下去,更何況這種外界的既定標準也在逐漸淡化。而那些所謂“循規蹈矩”的人呢,他們過得也很不容易,畢竟沒有哪條路是好走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艱難之處,但既然選擇了,與其去煩惱選擇的對錯,不如堅定地朝著選擇的路走下去,因為人生之路本就沒有對錯之分,你堅持走下去,它便是對的;你半途而廢并從此萎靡不振,它便是錯的。
所以,就像我的友人所說,follow your heart!可以暫時迷茫得不知方向也沒有力量,但你要相信這一切茫然糾結的過程,它是必然的,但也是終會過去的。再回到我生活的大循環,我想,在每個時期,它也是一個必然要經歷的循環周期吧。要循環便去循環吧,只要還在循環著,不至于在某個絕望的階段斷裂,便可以一輩子循環下去,我不抵觸它,我明白它,也接受它。
最后談談開頭所說的當下。這個詞是經常會用來勸自己,也常常跟朋友談論到的詞。可能那些大道理,想得太多、想得再清楚也沒什么用,因為生活就是生活本身啊,你做好當下你順從內心而選擇要做的每一件事,那么未來便會自然而然地來到你身邊。記得胡適曾說過一句話:
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送給每一個或許曾經迷茫、或許正處迷茫、或許將要迷茫的朋友,也送給我自己。順從自己的心,踏實努力地過好每一個當下,珍惜生活本身。即使是糾結痛苦的當下,也是值得記住和珍惜的;而安寧靜謐的當下,更是值得珍藏。
如此,也不負那暖黃燈光下的櫻花雨,和這次說走便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