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認識過一個女性朋友,單親家庭長大,感覺就屬于沒有安全感的類型的,渴望被關(guān)愛,執(zhí)著而偏激。
這類沒有安全感的女生,很大原因受小的時候的生活影響,小的時候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給予的安全感,長大后這種缺失感依然存在。會過度渴望被贊賞和認可,被關(guān)愛。來彌補心中缺失的安全感。
稍不如意就會覺得別人不關(guān)心自己,不愛自己,自己是最可憐,最無辜的。她們通常不懂得掌握與人相處的“度”。
孩子的時候感受安全感需要3個條件:足夠的愛;持續(xù)穩(wěn)定,前后一致的愛;合理的愛。
中國媽媽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么很多孩子在媽媽那里感受不到安全感,以至于后期可能發(fā)展成一種性格缺陷呢?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中國媽媽做不到對孩子的愛持續(xù)穩(wěn)定,前后一致。她們對孩子期望太高。自己的寶貝最好,最聰明。寄予很大期望,但是孩子如果達不到他們的期望,她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批評,叫嚷。
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方式是自己投射到別人身上的反射。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最早則來自于父母的評價。
媽媽越是批評孩子“你怎么就改不了磨磨蹭蹭的毛病”,孩子越覺得自己就是磨磨蹭蹭的。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是為什么很多媽媽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孩子過多的期望,覺得自己的孩子最優(yōu)秀,理應(yīng)達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二是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希望于孩子,嚴加苛責。
如何改變呢?
那就是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不要覺得他天賦異稟,根骨奇佳。就跟自己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自己是什么樣自己還沒點數(shù)嗎?憑什么就那么苛責孩子呢。
要給予孩子最大的空間。易中天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一個意思。
這相當于給孩子重重的枷鎖松綁。孩子潛意識里就會得到父母的信任,信任是一種力量。這種信任感帶來的安全感對孩子后期的自信心,心理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這樣的家庭成長的孩子很大幾率是非常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