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煩說在簡書的第一篇原創文章。
最近重溫了一遍《心靈捕手》這部電影,竟然發現自己以前根本沒有看懂這部電影,主要原因是心態上已經和第一次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部電影最經典的一個鏡頭就是主人公威爾與尚恩談話時,尚恩不斷的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威爾一開始抵抗生氣,最后逐漸卸下心防,哭的像個孩子似的。以前看不懂這段,看到威爾哭的這段,甚至想笑,“這不是你的錯”對于威爾來說,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為什么尚恩要一遍又一遍的對威爾說。直到經歷了一場抑郁癥,才真正看懂了這段堪稱經典的心理咨詢鏡頭。
“這不是你的錯”,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小時候被虐待當然不是威爾的錯,但是這句話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魔力呢?
與其說是逼威爾面對那段經歷,不如說是尚恩在輕撫他的傷口。為什么這么說呢?小時候被虐待對威爾造成的影響是他在心里筑起一道厚厚的防線,不再信任任何人,從威爾不愿帶女朋友去他家就可以看出來。但是那段經歷給他造成的傷痛依然還在,他沒有選擇直視它,而是將傷口藏了起來,并且藏的極深,任何人都觸碰不到,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夠再傷害他了。于是他在生活中處處表現的很強大,輕視任何人,其實只是在掩蓋這段傷口。威爾缺少一個心靈伴侶,能夠真正觸碰他心靈的人,能夠真正關愛他的人,而尚恩就是這個人。“這不是你的錯”或許看上去只是對威爾的一種安慰,但實際上,尚恩已經深入了威爾的心里并且不斷的輕撫他的傷口,威爾需要的僅僅就是這,一個父親般的關懷,安慰,最終讓威爾心理防線崩塌。
許多正在經歷痛苦的人何嘗不是和電影中的威爾一樣的處境嗎?很多心理上的痛苦其實都是來自于原生家庭。
以前看過一篇心理咨詢師寫的文章,他說當孩子患抑郁癥的時候,首先應該接受治療的應該是父母,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孩子應該被關愛的時候深深的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一味的打罵孩子卻不去鼓勵孩子,一句“打是親罵是愛”便可以安慰自己,一味的為孩子安排人生卻不去尊重孩子的選擇,一句“為孩子好”,所以自己永遠是對的。父母永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孩子永遠處于不孝的深淵,逼迫著孩子服從自己。而孩子深陷痛苦之時,卻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道德的“不平等”啊!當孩子真正意識到不是自己的錯的時候,他才能經歷第二次成長。你沒有錯,所以不必為此負責。
患抑郁癥的人其實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總是把所有責任一肩挑,父母不高興是自己做錯了事,老師不高興是自己考的不好,朋友不高興也是因為自己的錯。其實你只需要告訴自己,這不是你的錯,勇于“回避責任”,才能真正獲得心理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