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二十章 國破家亡山河在
? ? ? ? ? ? ? ? ? ? ? 第五節(jié) 打與和(上)
公元1126年正月初七日,金軍占領牟駝崗的天駟監(jiān),繳獲戰(zhàn)馬兩萬匹,朝廷獲悉,異常震動。趙桓召集群臣商討對策。
在這種節(jié)骨眼上,首相李邦彥竟然提出向金軍“割地求和”的建議,李綱堅決不同意,力請抗戰(zhàn)。
可是趙桓又動搖了,批準了李邦彥的請求,派員外郎鄭望之、康州防御使高世則出使金軍,李綱真是欲哭無淚。
鄭望之、高世則出城走到半路,遇上金軍派來的使者吳孝民,鄭、高兩人一合計,覺得沒有必要再去金營了,將吳孝民帶回開封城內(nèi)。
當晚,金軍派軍攻開封城宣澤門,作為試探。李綱親臨一線督戰(zhàn),招募敢死隊兩千人,縋城而下,斬殺金軍酋長十多人,另斃敵幾百人,斡離不見城里防備嚴密,初八日早,下令暫時撤軍。
初八日,金軍使者吳孝民入見趙桓,責問朝廷收納張覺的事,并要求將童貫、譚稹、詹度押送至金軍大營。并且狂妄地道:“太上皇時期的事就不計較了,如今的大宋皇帝與金國可以再訂立和好盟約,但必須派遣親王、宰相到軍中談判!”
趙桓聽金軍的要求只不過是派人締結(jié)合約,心中的巨石轟然落下,立即問群臣,誰可以先出使金軍大營談判,李綱應聲而出,請求前往。趙桓并不同意。為什么趙桓不同意李綱前往,顯然,趙桓怕李綱性格剛烈,把議和的事談砸了!
不同意李綱去,派誰去?趙桓的目光停留在吏部尚書李棁身上,李綱又出列道:“朝廷安危在此一舉,李棁性格怯弱,恐怕耽誤國事!”
趙桓不聽,命李棁出發(fā)。李綱哪里知道,李棁的懦弱,正是趙桓所需要的呢?
李棁到斡離不軍營,斡離不南面而坐,李棁北面恭敬的再三跪拜之后,跪著膝蓋爬行至斡離不面前,已經(jīng)是肝膽俱裂,語無倫次了。
斡離不見李棁的熊樣,不屑地道:“你們所謂的京都,我們攻破它就在旦夕之間,之所以收兵不攻,完全是因為你們年輕皇帝的緣故,能保存你們趙氏宗廟,我們大金恩情太大了。如今要議和,你們應該上貢給我們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千萬兩、牛馬萬頭、綢緞一百萬匹,尊我們金國皇帝為伯父,放回叛逃燕京、云州的人,割讓中山府、太原、河間府三鎮(zhèn)之地!并以親王宰相為人質(zhì),送大軍過河,我們便撤軍回去!”
斡離不的胃口真非一般之大,而斡離不之所以敢提出這樣的要求,都是郭藥師所教,他太熟悉宋朝的國力和朝中大臣的秉性了。這個郭藥師,忒不是東西!
對斡離不的要求,李棁不敢出一言表示反對,唯有點頭哈腰表示同意。趙桓派這樣的人出使,讓朝廷臉面喪盡!
斡離不見李棁乖巧,便派使者蕭三寶奴、耶律忠、王汭等和李棁一同回開封。
這邊在談,斡離不還派軍試探進攻。斡離不端的不是一般的狡猾。初九日,金軍攻天津門、景陽門。李綱還是親自督戰(zhàn),采用的也是老辦法,招募勇士縋城而下,與金軍激戰(zhàn),守在汴京西面的何灌也統(tǒng)軍來接應,雙方從早殺到晚,此戰(zhàn),宋軍又斬殺金軍酋長十多人,殺敵數(shù)千人。何灌年老,力戰(zhàn)而死。
初十日,李棁從金營回來,向朝廷匯報了金軍的要求,李綱一聽,立即道:“金人要求的金幣,就算竭盡天下財力,也不足額,何況只是在都城!三鎮(zhèn),是國家的屏障,割讓后怎么立國?至于送人質(zhì),宰相可以去,親王不能去!應該先派口才好的人,到金營談價還價,拖延幾天,等勤王之師匯集,對方孤軍深入,就算得不到所要求的,也會早點撤軍,那時他們就不敢輕視我朝,和談也能持久穩(wěn)固?!?/p>
對于李綱的真知灼見,李邦彥駁斥道:“京城被攻破,在朝夕之間,留三鎮(zhèn)有何用?金幣就更不值一提了?!?/p>
趙桓覺得李邦彥說的有理,下詔籌措金銀。李綱力爭,趙桓不理睬,李綱心灰意冷,提出辭職,金軍還沒有退走,趙桓還需要李綱擔擔子,于是趙桓假裝愕然道:“愛卿盡管去統(tǒng)兵作戰(zhàn),這事慢慢再商量。”李綱垂頭喪氣退出宮殿。
李綱走不久,趙桓忙命李邦彥等起草盟約,稱金國皇帝為“伯大金皇帝”,自稱“侄大宋皇帝”。金幣數(shù)量、割讓地方、遣送人質(zhì)、全部依金人要求。派遣沈晦拿盟約和三鎮(zhèn)地圖先去金營。
正月十四日,趙桓命次相張邦昌為“計議使”,和康王趙構(gòu)一起到金營做人質(zhì)。張邦昌和李邦彥一樣,都是堅定的主和派,沒想到做人質(zhì)的“美差”落到自己頭上,雖然萬般不情愿,怎奈皇命難違,他向趙桓索要割地的圣旨,以免身后背負罵名,趙桓卻不給。
趙構(gòu)和張邦昌坐木筏渡過城外戰(zhàn)壕,當晚抵達金軍大營。
佐料: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舉出身。最初擔任河東路從事。河東經(jīng)略使韓縝曾經(jīng)對他道:“你是個奇才,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的位置?!?/p>
何灌的箭法十分了得,在河東升為將軍后,有次和西夏軍隊相遇,敵人的騎兵追過來,何灌射箭,枝枝都能穿透敵人的鎧甲,有的箭枝甚至從敵軍胸前射進去,從背后貫穿出來,再射中后面的敵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
即使到了晚年,何灌箭法仍未衰減,有次何灌陪遼使在玉津園射箭,一發(fā)命中箭靶,再射卻沒中。遼使道:“太尉不行了嗎?”
何灌禮貌一笑,道:“我只是出于禮節(jié)讓讓你罷了?!?說完,隨便挽弓搭箭,一發(fā)又中,觀看的人贊嘆不已,趙佶親自賜酒犒勞他。
公元1126年正月,何灌奉命守滑州,跟隨梁方平潰逃,可以說是晚節(jié)不保,因此回到汴京,趙桓不讓他進城,而是命令他在城外把守西門。何灌背靠城池抗拒金兵,連續(xù)和敵人作戰(zhàn)了三天,終因力衰而亡,享年六十二歲。保存了最后的榮光!何灌帳下部將韓綜、雷彥興,都是勇猛之士,各自手殺數(shù)人后,與他一同戰(zhàn)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