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背的多了,不僅身體累,心也會累。就像出去游玩明明很多用不上的東西卻偏要往背包里塞,背包裝不下了還有行李箱,行李箱不夠用了再來個袋子。拖著這么多的東西,哪還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
人往往出于安全感匱乏或者選擇能力的欠缺導致擁有很多并不需要的東西。就像《人民的名義》里那個屋里塞滿錢的趙德漢的原型魏鵬遠,“我不斷收錢是因為錢能給自己安全感,能讓子孫不再過自己小時候的那種苦日子。但這些來路不正的錢根本無法帶給我安全感,腸子都悔青了”,他每天在焦躁和惶恐中度日,最終被越來越大的包袱壓垮。
負重前行固然是動力,但不正確的負重和過多的負重所帶來的或許會是更糟糕的后果。那么如何將“大包”切換成“小包”呢?
1,生活方式上我們要首先懂得及時清空不必要的東西。每件物品都有它可使用的價值,如果一瓶水之于你的價值就是解渴,那么喝完后就沒必要留著瓶子,因為即使留著你也不會利用它,只是白白占用了你的空間。
其次學會提前設想,也就是預判這件東西在今天會否能被用上。如果你明明工作已經很忙了,連上個廁所的時間都緊張,卻還堅持在背包里帶上一本厚厚的書,于你而言它存在的意義也只是徒增了你雙肩的負擔,你還不如下個電子書,得閑用手機瞅兩眼。
最后思考下這件東西被使用到的頻率有多高。如果這個東西你平時用的很少甚至都不用那又何必背在包里。就如我一個同事包里總會背一個筆記本,他說是可以隨時記錄想法或者點子,可是我上回看的時候他的本子新的不得了,上面就幾個大字,記錄生活每一天,沒了。
2,消費理念上要盡量買那些真正被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要一遇到打折就各種買買買,便宜是便宜,但是要么不好用,要么用不到幾次后就不想用了,擺在那里落灰不說,還侵占空間。
看過一篇文章,里面介紹了一個美國女孩作為大學交換生住在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經歷。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她發現這個家庭不論父親母親還是小孩兒衣櫥里都很簡單,基本都只有十件衣物,但是品質都很上乘,相互間也都可以搭配。他們每天不需要花費過多時間在搭配上卻依舊可以保持穿著精致。女孩很驚訝,她想起了自己亂糟糟的衣柜,感觸良多。
所以購買物品時先問自己三點:
1)使用的次數。正如之前的晨讀所說,如果家里不經常來客人,就沒必要買過多的拖鞋,可以考慮用一次性鞋套代替。
2)應用的場景??紤]好這件物品買來是為了在什么地方什么場合使用,如果是用在對著裝要求高的職場上,那么就不要花時間去挑選那些看起來就很休閑的服飾了。
3)給人留下的印象。人靠衣裝馬靠鞍,說的就是最淺顯的心理印象理論?;ㄒ磺гI一大堆廉價衣物和一千元買一件衣服穿在身上的味道是不一樣的,他人給你的反饋也是不一樣的。一件剪裁得體,質地優良的衣服不僅可以提高你的個人魅力,也可以提升他人對你的印象分值。
同樣的原理也可以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游,皆可。
所以問清楚自己,然后列好清單再去行動,千萬別在去買鞋的路上看到這家包包不錯、那家帽子好看就都跑進去瞅瞅,浪費精力不說,你的時間成本也會大大增加。
3,人生態度上分清什么是“只有自己能做的”,什么是“其他人也可以做的”。
我以前有個領導,成天都很忙。忙著做進度表,忙著做任務分配,忙著向各級匯報工作,忙著跟進項目,忙著開各種會議。你覺得他真的很忙,天天行色匆匆。而下面的人卻很輕松,有事情就會呼喚他來解決。
這就是管理上的大忌,將所有的權責都攬在自己身上,分不清該自己做的事,和可以下發給別人做的事。這樣既對于手下人能力的提升不好,也會讓自己疲于勞碌,壓力山大。
成功的管理者不是說這個團隊離開了你就不行了,而應該是你有能力將這個團隊建設成即使你不在了也依舊可以照常運行,你只需提供動力、決策和目標這些只有你能做的事情就好。
只有分清了“只有自己能做的”和“別人也可以做的”,懂得舍棄一些不必要的的事情,抓住自己內心真正渴求而且也只有自己能做的事,你會發現生活其實并沒有那么繁雜沉重,你甚至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自己的喜好也未可知。
這里也提到了一個不可替代性。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里有“只有自己可以做的”事嗎?如果沒有請提高警惕,因為可以被輕易替代的價值不是真正的價值。
好了,說了這么多,趕緊行動起來吧。先從買個小包開始,如果已經有了,那也別忘了給自己的心換個小包,心的負重太大可是容易得心臟病的哦。
(串聯閱讀,之前有關于《精簡主義》,《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的剽悍晨讀文章,可以和今日晨讀文章結合起來閱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