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努力讀書呢?
盧克文說:
“因為這世上大部分問題,要么用權力解決,要么用金錢解決,要么用知識解決。這三樣事物中,只有知識地獲取,是相對公平的。所以你努力讀書,是為自己,為家人多獲取一份公平,為自己解決問題,多一份能力。人一定要多讀書,才是康莊大道。”
讀書的重要性,我們從小就開始被灌輸。那時的學習是學院式的學習,主要聚焦于對知識的理解,但學到的知識基本沒有應用的場景,可以說,學和用是脫離的。
我們成年開始掙錢后,有的人停止了學習,有的人仍然信奉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依然在讀書。
可是,很多讀書人,發現自己讀了不少書,還是沒有長進,絲毫感受不到“讀書有用”。
難道是讀書無用嗎?
肯定不是的,因為讀書的方法不對。
成年人的讀書應該是以自我為導向,受內在驅動,關聯經驗,強調實踐,聚焦于解決實際問題的。
讀書只是改變的開始,踐行才是改變的抵達,知識不會改變你的命運,除非它帶來行動,行動也不會改變命運,除非它帶來結果,是結果在改變你的命運。
閱讀只是引子,要結合本身的體質去搭配才能事半功倍。
只讀不用就相當于白讀。
那么,如何高效地讀書,才能達到1年頂10年的功效呢?
在《學習力:顛覆職場學習的高效方法》這本書中,作者詳細闡述了職場學習的3大高效學習策略。接下來我為你分享這3大學習策略,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 ? ? ? ? ? ? 策略1 功利性學習
為什么要功利性學習呢?
因為大腦是一個有缺陷的學習器。
第一,大腦是一個懶惰的重復者。
它喜歡重復不變,這就是我們的習慣。我們即便讀了很多書,但大腦會抗拒去行動,它只喜歡維持現狀。這就是常說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我們都是這樣的人,要付諸行動,必須有強大的動力和意志力。
第二,大腦很容易被滿足感欺騙。
讀了一本書,看了大神的培訓視頻,收藏了各種干貨,記了不少筆記,就以為自己懂了,這就是大腦的自我欺騙行為。
自己以為會了,所以學習停留在表層,沒有深入下去。
到底會不會,懂沒懂,是行動說了算,做到了才代表真的會了。
第三,大腦的忘性超大。
從遺忘曲線來看,要記住知識,就得大量地重復回顧知識,可這很難。
有多少人有毅力堅持重復足夠多次呢?
而功利性學習可以彌補大腦的這些缺陷。
功利性學習是以問題驅動學習并去實踐,在用的過程中,自然會不斷地將學習深入下去,同時也會在用的過程中自然重復,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那么,如何功利性學習呢?
步驟1:選問題
選擇一個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步驟2:定范圍
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學習的范圍和順序。
步驟3:實際用
實際應用所學的內容來解決問題。
在“實際用”這個步驟中,一定要切記,如果你沒有經驗,第一遍一定要嚴格遵循方法或技巧的指引。
? ? ? ? ? ? ? 策略2? 搭好框架
所謂框架,就是流程、方法、知識體系。
比如如何做酸菜魚的方法,怎么用“拆書法”將書拆為己用的流程,這些都是框架。
為什么要搭建框架?
學習就是原有經驗的遷移。
因此,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就是能清楚地構建出自己原有經驗的知識體系框架。在每次學習新知識時,再對原有框架加以增補和修正。
在《學習力:顛覆職場學習的高效方法》這本書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
就像裝修房子,有的人在裝修之前有一張完整的房子裝修設計圖(個人知識體系),可以清楚地知道整個裝修的進度,每次有新的裝修材料(新知識)時,會檢查新的裝修材料對應于設計圖中的哪個位置。如果有對應的位置,就增添到相應的位置;如果沒有對應的位置,就要對設計圖進行調整,對裝修材料也進行調整,讓新舊材料可以更好地融為一體。對他們來說,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積累、修補的過程,時間越長,要學的新知識會越來越少,給人的感覺就是學起來越來越快。
解決問題的高手,組織知識的時候,他們更喜歡先將問題分為不同的類型,再按不同問題類型歸納出一般的解決步驟,最后將各種思維工具和方法填充在各個解決問題的步驟中,如圖所示。
在構建個人知識體系框架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一、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識體系框架
我們遇到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流程化的,可以套用相應的模板去解決。
比如,銷售人員,如何展開銷售工作,是有套路的,只要按照流程去做就行了。
二、基于業務領域的專業知識框架
這要求我們能夠透過現象直抵本質,找到專業知識背后相通的本質規律。這些本質規律一般會以公理、原理、定律的形式出現。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從本質規律出發,尋找解決方法。
三、基于職位目標的能力知識框架
這是建立在業務流程的知識體系框架和業務領域的專業知識框架之上的,還多了兩個要求:
(1)增加了核心素質(如性格特征、優先習慣)、與專業無關的通用能力(如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
(2)要求將所有的核心素質、通用能力、專業技能、必備知識圍繞某個職位目標,整合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這種個人能力知識體系的搭建,最關鍵的是以下兩點:
(1)從實際的職位目標出發,根據職位要求構建知識體系。
(2)隨著職位目標的改變,以及職位晉升,逐步修正這個能力知識體系,讓它變得更完整,更有遷移性。
個人能力知識體系框架示例:
? ? ? ? ? ? 策略3? 做到可遷移
那么,如何做到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呢?
第一,組織好先前的知識和經驗
先前的知識和經驗是做到可遷移的基礎。
可以按照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識體系框架、基于業務領域的專業知識框架、基于職位目標的能力知識框架三方面來組織先前的知識和經驗。
第二,在多樣化的場景中應用
在不同的場景中應用同一個知識。
但現實中,有的知識應用場景單一,如何創造多樣化的場景呢?
(1)把菜做給不同的人吃。
比如,你學會了做酸菜魚的方法,那就做給口味不同的人吃。
再比如,你學會了一個知識,在個人情景中怎么用,在團隊情景怎么用。
(2)采用“如果——怎么辦”的方法。
熟悉了一個場景的處理方法,設想其中的一個條件發生變化后,又該如何處理。
第三,對知識做更高層次的抽象
這個是從知識的本質出發,因為一般表象不同,但本質規律是一致的。
(1)做概括,歸納事物的共同點。
同類型的工作,相似的案例,大同小異的經歷等,這些都有著共同點,而這些共同點就是這類事物的共性,總結出這些共性,以后遇到同類事物,就可以依葫蘆畫瓢,快速解決問題。
例如,做了涼拌黃瓜,口水雞,涼拌魚腥草這些涼菜,是不是可以總結出一套做涼菜的方法,怎樣調汁才能讓菜更美味。
(2)從更本質的原理、規律去思考問題。
所謂思考,就是熟練運用概念。這里的概念就是通用的原理、規律。
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看到的都是表象,只有抽絲剝繭才能找到這個“宗”。很多事物的表現可能相差很大,但本質卻是一樣的。
例如,做菜講究的是色、香、味,但本質上是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從這個角度出發,做菜是不是更能得心應手。
? ? ? ? ? ? ? ? ? 寫在最后
總之,高效學習是有法可依的:
1.功利性學習。
以問題驅動學習,學后馬上實踐,解決問題,通過結果反饋學習的效果,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學到的知識和方法,以便解決實際問題。
2.搭好框架。
歸納同類型問題的流程,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據情況調整。
3.做到可遷移。
知識間是有聯系的,即便換了一個全新的工作,也不必從零開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也不可能從零開始,把以前的經驗、知識遷移到新環境,必能達到事半功倍,快速成長的效果。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