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三種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分為“自然型兒童”——具備天然的基本情感(快樂、深情、憤怒、悲傷、恐懼),所以當我們出現以上情緒時,就可以說我們正處于“自然型兒童狀態”。
在面對嚴厲挑剔的父母時,孩子必須學會如何應對他們以利于生存,于是產生了“適應型兒童”——他們采用“順從”(同意、取悅、道歉、依賴)的方式來抵御父母的憤怒和攻擊。并且學會了如何不帶攻擊性的發火(退縮→厭煩→拖延→郁悶→任性→慪氣→撒潑→叛逆),同樣,當你有上述情緒的時候,就說明你正處于“適應型兒童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在這個狀態里,我們用言行重復從父母那里學來的的觀念和價值觀,變得挑剔、愛教育人,企圖用自己的觀念說服別人。也分為“養育型父母”(理想狀態不在討論范圍),“挑剔型父母”(愛批評人、憤怒、嚴厲)。
那為什么有些人看起來不嚴厲,也不憤怒,貌似從來不會發火,比如文中的蛤蟆,比如我……那ta是不是就沒有“父母狀態”呢?不!在他們內心有一個法官在自我批判,自我懲罰,甚至折磨自己。。。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
“成人自我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我們能思考當下的情況,基于事實做出決定。
這三種狀態沒有優劣,一個完整的人格,一個成功的人生,三種狀態都是必需的,每一種狀態對生存都有價值。只不過我們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里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不用受到舊思想(過去經歷)的主宰。識別三種狀態,有利于在情緒失控時幫助我們退出來,意識到行為背后的原因,就會冷靜看待自己的情緒,不那么苛責自己且善待別人。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的回應當下的需求”。
讓我心驚的是“共謀”——偷偷或無意識的配合對方,來給自己制造不快” ,即協助他人迫害自己,聽起來不可思議對不對?但事實上確實在發生。
“憤怒能夠非常有效的抵抗抑郁。憤怒的人從不覺得內疚,他們責怪別人,把自己的恐懼投射到別人身上,把對自己的怒火轉向別人”。
“將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而不會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
最后
“沒有任何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榮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