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憂參半的二胎政策
2016年1月1日開始,我國結束了實行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全面實施兩孩政策。
但這一政策的主要影響人群70、80后,面對這個消息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政策之門終于打開,可以有合法生第二個孩子的機會;憂的是,這部分人群多已處于30歲至45歲之間,在妊娠臨床上屬于大齡甚至高齡范圍。從優生優育的角度,進入這個年齡范圍,是否適合再生一個。
網上搜索“高齡生育二胎”,撲面而來的都是高齡帶來的各種風險信息,以及讓人壓力重重的高能提示:生育的最佳年齡是25-29歲,越早越好!
大齡、高齡已經成為生育二胎猶豫和糾結的重要原因。
高齡到底是多高?
從20世紀50年代初相關研究開始,高齡母親一般被定義為等于或高于35歲;高齡父親一般被認為是等于或高于40歲(Gregory, 1959)。
生育年齡升高是一個趨勢!
隨著受教育、就業和結婚推遲等因素,生育年齡普遍呈現上升趨勢。在西方社會,25-35歲生育被認為是女性平衡教育、事業和家庭的最佳時間段。英國1993年一項研究,生育年齡低于35歲的父親占比為74%,35-54歲的比例為25%;10年以后,低于35歲生育的父親降為60%,而后者比例提升為40%,大于35歲的父親比例還在繼續升高;同時超過30歲生育的女性比例也在上升。生育年齡升高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高齡生育對后代到底有怎樣的影響?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復雜的,父母生育年齡影響著后代的很多方面,包括智力、健康、成長過程及未來成就等方方面面,影響有消極也有積極,不能片面論之。
我們熟知的高齡父母生育的不良后果,主要體現在生理方面。
很多研究發現,后代的健康風險與父母生育年齡有關。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雙方的精卵質量下降,導致對后代生育及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有研究發現,男性在36-57歲的精子中DNA受損是35歲的三倍,30歲末40歲初的男性,其生育率降低,并會使其配偶的妊娠風險增加。還有研究顯示,父母的高齡增加了后代患一些疾病的風險,如精神分裂癥、自閉癥等;另一方面,高齡母親身體機能下降,會導致在妊娠過程出現更多的風險。
從醫學角度,女性最理想的生育年齡的確是25-29歲。
但是,高齡生育可能給后代帶來更高風險只是一種概率上的說法,并不是說處于這個年齡段就一定會出現不良后果,正如有研究表示:
“即使年齡更大的父母對后代帶來的風險較高,但是這個風險到個人還是很低的。”
對于這些風險的規避,很多專家也針對高齡父母備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比如提前做好孕前檢查、加強身體鍛煉和保養、做好孕期監測等等,為高齡父母生育保駕護航。
高齡父母在生育孩子方面并非只有劣勢,也有優勢。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在不久前公布一份研究報告稱,
高齡父母生下的子女更加聰明、更加專注于自己的興趣、且對社交具有更超然的態度,這些能力能預測未來在教育和職業道路上會更具優勢。
這項研究,用“怪才指數表”(GI)來測量12歲的孩子在智商、注意力集中水平和社交技能上的水平,發現分數越高的孩子其父母年齡越高,并且分析還發現,GI分數的57%來自遺傳。
實際上,以往有研究也發現高齡對子女的智商和成就有積極影響。
一些研究發現一定范圍內年齡長的父母子女智力比年輕父母的孩子更高。
Steckel(1931)對7000名兒童研究發現:太年輕的父母生育的孩子智力比更成熟父母所生育孩子的智力更低,母親在26-28歲以下,父親年齡在30-32歲以下,越年輕生育的父母,其后代的智力越低。
2005年Malaspina等人的一項研究發現,子女的智力分數在母親生育年齡25-39歲之間和父親生育年齡25-44歲之間由低至高上升,父親年齡在45歲以上的子女的智力水平呈下降趨勢。
還有研究發現,成就較高的人士其出生時父母年齡較高。
優生學之父高爾頓在1874年對名人父母生育年齡的調查中發現,英國100位科學工作者的父親生育平均年齡是36歲,母親是30歲。
Redfield (1903)調查860位記錄在百科全書中的世界著名人士,其出生時父親的平均年齡超過40歲。
2011年一項研究調查收錄在《100位塑造世界歷史的科學家》(Tiner,2000),《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排名》(Simmons,2000)和《科學:100位改變世界的科學家》(Balchin,2003)三本書中100位杰出科學家,發現他們出生時父親的平均年齡是37.4歲,母親是30.1歲。
是什么讓高齡父母的子女有這些優勢呢?
這些研究認為,父母在年齡較長,個人能力和心智更加成熟,在該時期生育對子女發展有利。
還有研究發現,高齡父母的優勢在于,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經濟和社會地位比較優越和穩定,除了身心成熟方面的遺傳優勢,他們還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成長指導。
所以,生育年齡對后代影響有利有弊,趨利避害,全面考慮雙方在當下年齡的身體、心理和能為孩子提供的外在環境因素對決策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Foutz, J., & Mezuk, B. (2015). Advanced paternal age and risk of psychotic-like symptoms in adult offspring. Schizophrenia Research, 165(2–3), 123–127.
M Janecka, F Rijsdijk, D Rai, A Modabbernia, & A Reichenberg. (2017). Advantageous developmental outcomes of advancing paternal age.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Liu, Y., Zhi, M., & Li, X. (2011). Parental 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spring.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10(1),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