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沈從文《鴨窠圍的夜》
一顆心“永遠為一種新鮮的顏色,新鮮的聲音,新鮮的氣味而跳”,這句話來描述沈從文的詩人氣質再恰當不過了。
沈從文是個畫家---大處著眼,小處著筆。
文章一二自然段,他先給畫個框,圖上黃昏時分剛落完雪的冷色調;河的沿岸畫上幾塊黛色如屋的大巖石,有的大石頭旁露出了躲匿在其下的半條小船,正當的泊船處僅剩下這一艘小船,沒有石頭做風雪屏障;兩岸是高大壁立的山,山頭有一抹黑---微明的天空襯出那輪廓大概是竹子吧;最顯眼的,莫過于那懸掛在半空中的吊腳樓,燈光從窗口、壁縫漏出,仿佛在告訴看畫的人---這里面的故事精彩著呢。
沈從文特會講故事---不經意間帶給你感動。
第三自然段,他不緊不慢、娓娓道來的講著河岸邊水手的故事。水手們燒火,做飯,吃飯怎樣怎樣。飯后就是休息時間了,有的犯了煙癮的抽抽煙,煙抽完了還不解悶的就上岸去了,爬上半山上吊腳樓的房子那邊,找尋著自己的熟人熟地,烤火談天。“陌生人自然也有來到這條河中來到這種吊腳樓房子里的時節,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成為熟人鄉親了。”聽著他講故事,平和里感動自然而生。
第八自然段,講到天黑了是,沈從文說,“黑夜占領了全個河面”,太喜歡這個“占領”了,他就像是在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一樣,用童話般的生動語言,引人入夢。
沈從文是個哲學家---畫中畫或者夢中夢引人思考。
第八自認段,吊腳樓屋子里木板壁上貼著近一二十年來經過此地若干人中的一小部分的題名錄。“他們各用一種不同的生活,來到這個地方,且同樣的來到這些屋子里,坐在火邊或靠近床邊,逗留若干時間。這些人離開此地后,在另一個世界里還是繼續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中人發生關系以外,與一同在這個世界其他的人,卻仿佛便毫無關系可言了。他們如今也許早已死掉了;水淹死的,搶打死的,被外妻用砒霜謀殺的,然而這些名片卻依然好好的保留下去。也許有些人已成為富人名人了,成了當地的小軍閥,這些名片上卻依然寫著催租人,上士等等頭銜。”
看著現在,思考過去,想像未來。他在時間的長河里前后瞭望,想象著,對比著,思考著,碰撞出一種讓人對人生,對時間的陌生感和滄桑感。
文章中,沈從文的畫家特長,講故事本領,哲學色彩在多處都有體現。比如描寫唱曲子的婦人吊腳樓里的陳設及情景,講述臨船上“那個人”這個夜里發生的故事,還有對那一行不曾見過的寂寞的足跡的思考......
沈從文的這些特質共同構成了他的詩人氣質,這種氣質不同于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般心靈的自由激蕩,他的詩人氣質更多的是對自然人性的捕捉,對那種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的懷念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