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世間上最默契的事是有一個人能懂你的欲言又止,說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要會說話才算本事。言語之間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魅力,從談吐看到學識和內在的氣質,也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
如果有一個人對你說:”和你聊天很愉快“,那真的是很高的評價,其實在感情中人們最終想尋覓的也只是一個能說話的人,能讀懂彼此。古往今來很多文人有情人終成眷屬,便是一見如故,簡短的幾句話就頗得對方好感;張愛玲和胡蘭成是這樣,楊絳和錢鐘書也是如此,第一次的見面就互生情愫,結下了不解之緣。
黃渤是娛樂圈著名的情商高,就是在為人處世上說話的藝術令人佩服,在眾多公開場合都能靈活應變。
頒獎典禮上,鄭裕玲說黃渤的衣服很隨便不莊重,黃渤說金馬就像家,年年都在,就像在自己家迎客一樣,回家所以穿舒服點。
上綜藝《康熙來了》,小S調侃他長得特殊,他回答“一開始長得還蠻婉約的,后來就變得抽象了”
說話也是有講究的,也是情商的一部分,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工作與社交,能為我們自身的形象大大加分,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會說話,不妨看看下面這些說話之道,你做到了幾點。
一、聊天過程中,不打斷別人的談話
這一點看似簡單,也是做人最基本的素養和禮貌,卻有很多人做不到。我們總是太過迫切的表達自己,急著想說出自己的想法,是人的本能反應,但出于禮節還是應該克制自己。
我們多多少會在聊天中遇到過遇到過這類人,尤其是連續幾次打斷別人的,真的很掃興,同時也對這個人大打折扣。
不管是出于強烈的表達欲還是因為憤怒的情緒,忍耐一時有那么難嗎?最可怕的是長此以往,經人提醒屢次不改的人,以后誰還敢和你交往呢。
二、不要總是說些否定的話
你身邊一定也會有這樣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來,還喜歡打擊人的積極性;每當你有一個提議或想法,他都會反駁。
你提議一同出游,他說沒什么好玩的;你提議共進晚餐,他說外面的飯菜都不好吃;你提議去看電影,他說現在的電影都沒意思;你告訴他你現階段的計劃,他就潑冷水:“就憑你能成功,別做夢了?!?/p>
這種人的下場就是,到最后沒有人能忍受,身邊的朋友都漸漸遠離了他。人都是希望聽到肯定和鼓勵的聲音的,就算是再好的朋友,一味地抨擊只會讓你失去這段友誼。
三、不要亂開玩笑
前段時間#小S道歉#上了微博熱搜,在金曲頒獎禮上,小S當著吳青峰面前叫他“峰姐”,吳青峰在臺下高喊“放屁”,假裝生氣離席,隨后引發了粉絲的不滿。
開玩笑是一個需要拿捏好分寸的事情,也需要分場合、氣氛和性質,即使是再親密的朋友,說話也不能過于隨心所欲,得有界限。
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說過的話負責任,玩笑開過頭很容易冒犯人家,引起反感,尤其不能開低級、庸俗的玩笑,已經故意戳對方的痛處,比如稱呼一個長得胖的人“小胖”之類的。
四、對待不同的聊天對象采取不同的態度
聊天的方式總是因人、因場合而異,對待不同性格的人也有不同的方式;你應該懂得在什么樣的場合說什么樣的話,也知道對什么樣的人什么態度。
如果對方是長者,理應放得謙卑一些,說話要得體,不能沒大沒小,古人云長幼有序,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對方是不熟悉女性,就不能說些很“污”的話題,你們的關系還不到談某些話題的程度,不然不僅會讓對方難堪,你也只能被看做輕浮的登徒浪子。
其次是要注意場合,比如在嚴肅的公眾場合或是工作環境中就不能嬉皮笑臉,至于朋友之間的聚會就該怎么放松怎么放松。
五、會說話不等于話嘮,而是懂得適時沉默
很重要的一點,不要將會說話與話嘮的概念混淆,喋喋不休的說很多話是很招人厭惡的,高中時班上有個女生就是這樣,剛認識你覺得人很熱情,認識久了覺得聽她說話很吵,聒噪得不想理睬,明明大家都表現出不耐煩了,那姑娘還不叫停,后來她被全班人孤立了。
都說最好的朋友是即使不說話都不會感到尷尬,確實是這樣,在你難過的時候,不需要什么安慰,只需要默默的陪在身邊,就會感到很安心;在你需要傾述時,對方也會耐心的保持微笑聽你說,這就是最大的支持。
六、會說話不是盲目追求社交數量
大部分人會認為會說話類似于“交際花”一樣的人物,其實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會說話的一定會有好人緣但不一定是“社交達人”。
在很多場合,會有一些自然熟的陌生人,親切的喊著“王哥”“李姐”,忙著穿梭在人群中交換名片,卻只能算是做樣子,私下照樣不認識你;這種方式是對他人的不真誠,也無法為自己贏得真朋友,是無效的社交。
社交所重視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真正算朋友的,是你一有苦難就會出手幫忙的,不是所謂的點贊之交。
七、用正確的方式提問
問問題是一種與對方拉近距離很好的放松,是自己的一種示弱尋求對方的幫助,讓被請教的人很有成就感;但是有些人喜歡問一些過于無聊的問題,還要不斷的深究下去,就讓人感到不舒服了,所以也是很需要揣摩的。
盡量自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麻煩對方,問一些有價值、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不是那種不經過大腦、十分腦殘的問題。
八、不過多的談論自己,而是了解對方
有些人在聊天中,聊著聊著就偏了,圍繞自己的各種豐功偉績或是大吐自己的不幸與苦水,然而我們既不喜歡胡亂吹牛逼的人,純粹的吹牛別提多無聊了,只是聽的人沒有揭穿你;也不喜歡如祥林嫂一般悲觀者,沒有人愿意當垃圾桶,整天聽你抱怨,是人都會累,只會對你避而遠之。
小學的語文課上,我們就被教育少用“我”開頭,多用“我們”,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不會獲得其他人喜愛的,不要總是介紹自己,問問對方的情況,才能保持聊天中的平衡。
當你做到讓別人和你聊天成為一種享受,就是會說話,能找到不同人的興趣點,簡單幾句話切入要點、撫慰人心,能說到人心里去,是深入心靈的交流。
汪涵和蔡康永都算是會說話的,都源于他們自身的文學素養和人生經歷,他們總是善于觀察和總結,在聊天中能掌控節奏,可以有條有理優雅的分析,也可以幽默詼諧的調侃,能在氣氛尷尬時解圍,善于傾聽、聽人說話。
不會說話也應該做到以誠待人,不必刻意的接話,沒有人天生會說話,我們可以慢慢修煉自己的話術,多從日常生活中多積累,把自己變成一個有趣而富含魅力的人,也自然而然能贏得他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