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云
今天看了畢淑敏的《我40歲才想明白的事》,總覺得里面那么多感悟像是替自己說的一樣。
今年剛剛好40歲,最近遇到的事情也紛繁蕪雜,甚至一度的在自己的小世界不斷的折磨自己。
有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想的是一回事,做出來的又是一回事。比如,當別人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總是極力的勸說,說的無非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可當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有所領悟。當真的災難來臨的時候,以往的那些傷春悲秋,七零八落,瞬間都被秒殺,自己都為自己曾經有過的那點玻璃心覺得不值得。
40歲以后,我遇到事再也不想問為什么,想的最多的而是怎么辦。前半生已經回不去,后半生我究竟要怎么過,我想要的是什么?這是我每天每天都要思考很久的問題。不再年輕的我們,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該面對的是怎么樣應對每一個挑戰。
人生沒有回頭路,退回去,就會被碎掉的玻璃碴扎的遍體鱗傷。
漸漸的,我發現了思考的最大好處,就是不再讓自己沉浸在各種坑里面:
朋友圈每天都有人曬出游的照片,看著別人的優哉游哉,今天洱海明天西藏的,你能不惶惑?
那個同事,每天都在講,又去了哪個哪個商場,把想要的服裝包包都買了回來。、
那個曾經不名一文的小老鄉,竟然碰到個好運氣,賺了一大筆。
那個誰誰誰,又買了一套京郊的房子,還換了部新的寶馬車。
每天每天,別人上演的都是你羨慕嫉妒恨的生活。
羨慕與嫉妒就像孿生姐妹一樣,形影不離。我經常覺得這是拿別人的快樂來給自己制造痛苦。
所以你得有能力去消化這些痛苦。我們常說知足常樂,但我一直認為,女人都是感性動物,其實誰都會有這種羨慕嫉妒恨的時刻。
我倒是覺得,羨慕和嫉妒并不全是壞事,用好了可以催人奮進,為了能趕上別人的步伐,不斷的付出自己的努力,不斷的去提升自己,這樣就會慢慢的拉近與別人的距離。
可怕的是,羨慕嫉妒恨還會有另外一個走向,就是陷害詆毀加謾罵。只要你不讓自己成為第二種,你便依然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思考會讓我們慢慢的學會轉彎,當你的時間和精力還不夠讓你去遠行,那就沉下心,白天好好工作,晚上好好讀書,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用心靈去遠行會讓自己將歲月沉淀,將夢想繼續。不管你是20歲、30歲還是40歲,不管目前的工作有多么瑣碎,多么平凡,將每一天的平凡積累起來,終有一天它會轉化成一股強健的力量。
思考讓我們慢慢的學會享受哪怕只是片刻的幸福,習慣了苦的滋味,有時候就會忘記了甜的香甜和芬芳,想起來畢淑敏的那篇《提醒幸福》: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所以,幸福的種子,一定是藏在自己心里的,經常給種子澆澆水,幸福就會愈發的膨脹開來。。。。。
現在大家都在談階層,我一直以為,窮人和富人的思維真的是有天壤之別的,所以,你想讓自己,或者帶著你的后代步入中產階級或者富人行列,首先要改變的是一定是思維,即使努力了也達不到,起碼你可以離目標更近一些。就是有一點,你不能總是在那坐井觀天。
我門都在說成功,我認為成功在每個人的眼里是不一樣的,有人把事業做的風生水起叫做成功,有人把學業有成看做成功,有人把嫁入豪門叫做成功,有人把母慈子孝叫做成功,有人把攀上珠穆朗瑪峰叫做成功。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內心的目標,當你達成了自己內心的目標之時就是成功,所以成功也是沒有止境的,它需要你不斷的去追逐和確立新的目標。
照理說,步入中年,我們的心態應該漸入平和,可是這個浮躁的社會總是讓人那么焦慮,逼著我們不斷的往前走,其實,我覺得平和和努力并不沖突,平和并不是讓你去放棄,而是要你在平凡里綻放自己。平和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態度,它更應該是一種能力。
也許,我是說也許,有一天我們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寫此篇既勉勵大家,也勉勵自己,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心中的夢想,因為,一個有夢想的靈魂才能負重前行,一個有夢想的靈魂才能沖破世間的藩籬,并以平和的力量應對生命中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