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干凈雅致的川粵菜館,由于疫情影響,偌大的餐廳只坐了零散幾桌顧客。
我選擇了窗邊的位置,點好菜,沏上茶,悠然得看著窗外的綠樹和行人車輛。
今天要見的朋友是在教練課堂上認識的一位同學。
第一天上課,他坐在我旁邊。還記得中午下課時,我們相鄰幾個同學圍在一起交流。他說得很多,語速快而堅定。印象很深的是他習慣向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說“不”。
后來發生很奇妙的變化。這個在第一天用刺猬來形容自己的朋友,幾天的課程結束后,居然變成了溫暖柔和的太陽。
后來我們在一些場合“偶遇”了幾次,感覺他渾身上下發著光似的,和他講話時措辭不用小心翼翼,他的笑容是包容和接納。
他的神奇變化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有了今天這次約見。
今天的主人公:Bill(化名)
1/我是為什么而活
忽然一個像風一樣的藍色身影閃了進來,迅速落在對面桌上,滿臉笑容跟我打招呼,就像熟人見面。
我抬頭一看,幾個月沒見,Bill給我的感覺又變了,他今天穿得很休閑,與往日在課堂上見到的風格不一樣,更有生活化和親切感。
Bill是75后,98年大學畢業,有二十二年工作經驗。一直在通訊行業,期間有過兩段在大型國企和外企工作的經歷,兩次創業經歷。在企業里都做到高管職位,到了難以突破的天花板,于是選擇出來創業。
大學畢業后一直沖在業務一線,打單贏單對于他來說輕而易舉。
2016年第二次創業,他開始到處求學,經營管理、投資營銷,人力資源,用他的話說“只要覺得對經營公司有用都去學”。
2019年偶然走進教練的課堂。他果斷轉身,選擇放棄正在經營的公司,徹底走上了“教練”這條路。
“是什么讓你能下這樣的決心?”
“當我在想,‘我是為什么而活的’,就堅定了。”
“那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是為感動和溫暖而活。”Bill緩慢輕柔說出這句話。
2/跨越彩虹橋
“我覺得我活反了,本應該把感動和溫暖給到最愛的人。以前卻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客戶。”
整整二十多年的職場經歷,Bill都在“前線打仗”。
“贏”是他堅定的信念,也是他職業生涯成功的關鍵。
然而,在這個信念的里,他時常忘記了自己,忘記了身邊的人。這種“贏”的信念建造了他的行為反應模式,就如他形容自己是“刺猬”的感覺。但他并不喜歡“刺猬”。
“以前當別人挑戰我的時候,我會去證明自己能行。”
“你怎樣知道‘你是為什么而活’的?”
“去年我經歷了一場教練對話,在對話里我找到了核心價值觀,看到了一個很清晰的畫面,一個不知道是塔,還是廟,還是墳墓的東西,雖然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那天之后,我開始放下了。當真的放下那些執念之后,天空就開闊了。真的全然對世界保持好奇時,發現世界真的好大,不知道就不知道,很正常的。”
“開始允許自己無知。”
“我以前習慣用左腦,因為看見才相信,后來變成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心中有一份感動在流動,我不是為了贏而活的,不是為了證明我能行而活的。我是為了這份感動這份溫暖而活的。我終于知道什么對于我來說更重要了。”
“就像在跨越彩虹橋。如果跨過去了,就可以去到下一個階段,如果沒有跨過去,就只能停留原來階段,以后想再跨越,就難。”
“你跨過去了嗎?”
“這一年都在跨越。”Bill語氣安靜,沉著,雖然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相信答案已經在他心中。
生涯彩虹圖是著名職業生涯規劃大師舒伯(Donald E.Super)提出的終身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在彩虹圖中,橫向層面代表的是橫跨一生的生活廣度,從生命之初0歲,到生命盡頭。
縱向層面代表我們一生中可能要經歷的角色和身份:子女、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見下圖)
舒伯認為在個人發展歷程中,隨年齡的增長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圖的外圈為主要發展階段,內圈有顏色部分的面積大小表示在該年齡階段各種角色的份量。在同一年齡階段可能同時扮演數種角色,因此彼此會有重疊。(選自百度)
“你看一下,在45歲時‘工作者’是空白的,中斷掉了。”Bill又掏出手機,指著彩虹圖給我看。
我還留意到,在45歲時‘學生’的份量幾乎剛好填補“工作者”缺失的部分。Bill不正是2016年開始到處求學嗎?
3/陪伴孤獨的靈魂
Bill的第一次創業是從2010-2012年。那時他已經在通訊行業的大型國企和知名外企有了12年的經驗,做到了高管的位置。
用他的話說“覺得自己小有成就,很驕傲”,于是出來創業。出來后明顯發現“平臺”和“個人”的巨大差異。
“當我背后是平臺,平臺就是背書,客戶很容易做決策。然而當我背后只有我自己時,客戶如果選擇和我合作,他的壓力會非常大,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是不一樣的。”
“即使客戶還是很重視我,他可能會找各種方式和我保持關系,但不會輕易把一個項目簽給我做。”
“那你現在回頭看當年創業,你發現了什么?”
“我發現我當年是在迷霧里看世界,在大平臺里達到的成就并不是我個人努力的功勞,它是有企業的光環。但那個時候的我是膨脹的,認為自己挺了不起的。出來后才發現客戶沒那么靈了。”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樣做?”
“把關系弱化,每一次都把它當作新的開始,放下固有的東西,保持謙卑和無知。”
“打個比方,就好像我每一次和你見面,發現你都和之前不一樣。如果我還是帶著之前對你的認知來和你見面,可能就有限制性,我會錯過很多未知的可能性。”
Bill面帶微笑,雙手輕放在大腿上,兩手拇指和食指輕輕觸碰,形成一個“心型”,這是他慣常的手勢。
“那你的第二次創業又是怎樣的?”
“因為第一次失利了,所以第二次低調很多。就像第一次不會游泳就急忙跳進水里,第二次就謹慎很多。我以前一直做業務,對經營管理,財務,人員招聘這些其實不懂,所以開始到處學習。”
“我最大的感受是:企業的創始人,CEO的格局就是企業的格局。或者說他的天花板很容易成為企業的天花板。”
“你認為的天花板是什么?”
“心的大小,愿景的大小。打個比方,有些創始人的愿景很大很深邃,他60%是為企業贏取利潤,40%是做跟他不相關,但又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有些創始人卻只追求自己的安逸,或者有一些是沒有安全感,喜歡打壓高管。”
Bill快速的回應了我的問題,接著又笑著說:“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未必正確哈。”Bill的這點補充又一次讓我感受到他的謙卑和溫和。
“關于創業,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創業者,給自己找一個教練吧。”Bill停頓了一下,開始憶起往事。
“經歷了就業、創業,起起落落,我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孤獨’。”
“CEO和高管們一步一步爬上來,有自己的成功路徑,相信自己是‘OK’的。但每個人的視角是不一樣,他們平時會有很多沖突。”
“當內部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需要做決策時,CEO需要從幾個聲音里拍一出來。拍的時候可能是堅定的,拍完之后內心是彷徨的,孤獨的,緊張的。”
“我們從小到大的文化告訴我們,這道題你做對沒有,現在是我拍對沒有。這一拍決定了公司的方向,公司的方向走對沒有?是未知的。”
教練就像一面鏡子,讓CEO清晰看到自己,跟自己的內在對話。哪怕已經決策完了,通過教練,心穩了,更加堅定了。
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意識做決策,我們不知道是用左腦還是右腦,用理性還是直覺做決策。教練是陪伴,在彷徨過程中給到的一份堅定,在高能量之下繼續往前走。”
“所以你很堅定了,未來作為教練,作為鏡子,去支持這些‘孤獨’的高管嗎?”
“是的!”
寫在最后
過往有過很多次與朋友、老師、客戶以及我敬佩的人進行這樣深入式的“閑聊”。
征得對方的允許,第一次嘗試把這樣的“聊天”作為素材寫成故事、訪談錄或者其他題材等文章進行分享。
這次與Bill聊了五個小時,從午飯到下午茶,聊到接近晚餐時間。
還有很多精華內容,在后面的文章里一一分享。接下來我會堅持把這種“深入式的閑聊”整理成文章,敬請持續關注。
文章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聯系,我會及時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