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東
來簡書平臺已經兩年了,大大小小的文章發在平臺上,還不到一百篇。想起簡書平臺有一個時髦的名詞,叫做“日更”。我自知才疏學淺,難以成為網絡“大咖”,每天搖動一支禿筆,只為抒寫內心情懷。
看到簡書平臺上有很多“達人”,他們行文著說的速度之快,真的令我輩驚嘆,竟然可以做到“日更”。試想,入簡只是業務愛好,每個人平常都有自己的正當工作。勤于職務是為了一日三餐,溫飽解決了,才可以“風花雪月”,否則,餓扁了肚子,就是內心有再多的詩情畫意,也是枉然。
在簡書平臺混久了,我卻發現了另一個現象,大部分寫手,入簡之后就發誓“日更”,于是乎,寫作勤奮達到廢寢忘食,每天除了工作,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磨在簡書上。他們是簡書平臺忠實的踐行者、參與者。
然而,也有一少部分作者,入簡的目的不是為了寫作,而是帶功利心的“持鉆”,當然,投資“簡書鉆”的運營商,他們熱衷“持鉆”本無可厚非,他們應該是簡書平臺的財力支撐,是對簡書運行的有功之臣。而那些為了“持鉆”而進行“日更”者,所寫的文章實在不敢恭維。
這些“日更”者,每天都發文,每次無非就是“今日天氣……哈哈哈!”之類,三五十個字,既沒有文章的立意,也沒有藝術的意境。這樣的“日更”,除了徒添平臺煩瑣,浪費讀者眼神,別無益處。
簡書,是一方文化凈土,要長期生存下去,靠的是入簡寫手的勤奮努力,靠的是以先進的文化引領,而不是發一些無聊的、頹廢的東西,更不應該發送一些只為吸引讀者眼球的“標題黨”,任何低俗的文字都是對簡書平臺的傷害。
當然了,如果寫手是一個網絡“大咖”,每天日書千文,且有真知灼見,當然可以“日更”,相信讀者看到這樣的文章,也是會有裨益的,而不是讀一些“今日天氣……哈哈哈”之類的無聊文字。
我們經常在平臺上看到“我已經堅持日更一百天”的自述文章,但是,如果讀者真的點擊他的鏈接,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日更”,所抒寫的均是無關痛癢的生活瑣事,或者發送一些毫無美感的圖片。至于文字表述,無非就幾十個字,或百來個字,通篇讀完,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不知所云何物。
行文著說,貴在求精。我們做不到篇篇都是錦繡文章,但至少應該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讀者,對得起簡書平臺。如果簡書平臺,每天發上去的都是這些點擊量個位數、評論點贊為零的“日更”文章,我想,真想在簡書平臺上學習寫作的人,就會大失所望,那些為了簡書不惜投入重金的運營商,也會大失所望。
寫文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能夠點擊閱讀,讓自己的情懷得到更多的人認可,讓自己正能量的思想傳播得更廣泛,絕不是只為滿足“日更”任務,而不惜粗制濫造,隨意涂鴉,讓這些無病呻吟來消耗讀者寶貴的時間。
看到這些“日更”,我想起古代一位畫師的故事。
這位畫師很勤奮,每天可以畫一幅作品,但要賣掉這幅畫作,卻要花上三個月時間,以至于他窮困潦倒,生活難以為繼。苦惱的畫師每每悲嘆,自己天天勤奮作畫,卻溫飽堪憂。后來,一位大師開導他說,你不妨換一個創作方式,用三個月時間,來創作一幅作品,情況就會有所改變。
一語點破夢中人,畫師從此精心鉆研畫技,從立意到創作,每一個細節都仔細斟酌,不再追求快速成品,三個月后,他精心創作的第一幅作品,一畫完就被人以高價購走,價格超過他以前一年所畫的作品。
在簡書平臺寫作,我們就是這個畫師,要想讓讀者認可你的作品,就得精心打磨,而不是隨意濫造。我們寧可“周更”“月更”,也不片面追求速度,以所謂的“日更”來滿足任務觀點。這既是對讀者負責,也是對平臺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我回顧了一下自己在簡書平臺發布的作品,雖然不是什么鴻篇巨作,對每一篇作品,我都歷經創作立意、撰寫初稿、反復修改、完稿上傳等工序。也許我不屬于才思敏捷之類的人,寫一篇簡書作品,我一般需要耗時一周的業余時間,有時會更長一些。
盡管作品還有許多疏漏和不足,有待于讀者批評指正,讀者對我的稿子點擊量、點評量、點贊量,都與日俱增,最高的單篇作品,點讀量有兩萬多,一般的作品,也有五六千或一萬左右。點評、點贊也在三四百或七八百之間。
文學創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我們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更應該有精益求精的心態。因此,日更,與我無緣。
最后,我用唐代詩人盧延讓的作品《苦吟》作為本文收尾: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