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領導安排我做一體化的時候,說,這是一個艱難的產品,很多公司的一體化產品線要么不賺錢要么虧錢。那為啥每家公司都還要做這個產品呢?“因為很多業務都在一體化平臺中跑,通過一個項目,可以了解客戶更多的業務,拓展更多商機…”領導說著連自己都不太有把握的答案。帶著這個沒有解開的疑問,我一干便是兩年多。
直到最近看了劉潤關于底層邏輯書中正態分布和冪律分布的講解,才恍然大悟。也許這不是產品,而是服務。
交付時間、產品、服務
怎么區分產品和服務呢,主要是看交付時間。所謂交付時間,就是生產出一個產品,交付給第一個客戶到交付給第二個客戶,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比如說,畫家花三個小時畫一幅畫,賣給第一個客戶,再需要賣給第二個客戶時,就又需要花三個小時作畫,交付時間是三個小時。
同時也存在交付時間為零的,比如說,出唱片,歌手花了兩天錄制一個唱片,賣給第一個客戶,再賣給第二個客戶時,并不需要再重新錄制,甚至賣給成千上萬的粉絲,交付時間依然為零。
交付時間是零的,是產品,可以復制粘貼,快速交付給客戶;交付時間不為零的,則是服務,需要一個客戶一個客戶地逐一交付。
正態分布、冪律分布
對于交付時間不為零的“服務”,并不太可能因為技術提高、科技發展而爆發式增長,只能花費時間,逐一交付,導致其收入不會很差也不會很高,居中區域的偏多,呈正態分布。而對于交付時間為零的產品,如果營銷等各方面配套齊全,相對容易出現市場占有量達50%~70%的巨頭,同時會把大多數競爭對手往尾部擠壓,甚至踢出局,比如淘寶京東拼多多、滴滴……
大多數公司的一體化
恍然大悟,為什么一體化這么難,我們在用做產品的思維和期待做著“服務”!一體化的業務復雜、個性化多、項目相互間差異大,只能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實施交付,要找一條一勞永逸的道路,幾乎不可能,可以提取共性,但個性部分永遠會超出你的想象。經辦人永遠對表單、流程、操作有新的需求,領導永遠對管理模式、監管數據有新的想法……不像當年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基本標準操作,也就有了市場占有率極高的公司,而一體化,盡管行業龍頭數慧,也只能一點一點地積累。
難歸難,可能這也才是一體化大同小異的背后,可以十年二十年仍有市場的原因。傳說中的鐵飯碗吧。
拓展的可能性
難道服務類項目,就只有一種方式嗎,劉潤提到,把此類項目中交付時間為零的部分從繁重的服務中剝離出來,才有可能成為此類項目的利潤點,而不是單純地賺取基本的“社會工資”。
伴隨著年中總結的快速搭建演示系統的“真香”,開啟了下半年動不動就一個月上線的國家級系統之路,雖然略顯夸張,但低代碼平臺對于常規流程系統的快速搭建,還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系統層面如此,業務層面或許也可以構建公司內部的“低代碼平臺”,項目案例庫、常規表單模版等。另外,對于交付時間不為零的部分,也許會有更好的服務方式,有待持續探索,任重道遠。
【一個小目標】76/365,關注行業關注趨勢,多看多想多反思,做一個講故事的人,講一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