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小諾
昨天跟閨蜜聊天,談及近況和將來打算,我說剛考了個心理咨詢師,明年孩子上幼兒園,打算重新步入職場。
她回復,加油加油。
想想自己已經(jīng)告別職場兩年多,全職在家?guī)薏]有讓我有跟社會脫節(jié)的恐慌感。相比于辭職當時的糾結(jié)和擔憂,時至今日,陪伴孩子走過完整的兩年時光,自己也在育兒過程中慢慢成長,滿滿的幸福。
不能說當初的選擇辭職帶娃是對是錯,只是在自己權(quán)衡后,遵循了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并心懷坦然和欣喜去接受,這已足夠讓我萬分慶幸。
選擇做全職媽媽的時候,我很明確自己的任務就是一心一意把孩子帶好,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美好的成長環(huán)境,給予他更多的陪伴,自己也因為身份的轉(zhuǎn)變而多出一雙嶄新的眼睛,見證一個新生命的成長。
只是不曾想過,因為孩子的到來,我的生活每天都在悄悄改變。新生命會以他強大的能量觸角,一不小心就會給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以全新的思考和感悟。
我也越來越深刻得感受到,育兒這件事并不是父母為孩子做了什么,如果我們能夠全身心得投入,每一步都是在成就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做全職媽媽以后我沒有賺錢,卻學會了幾件比賺錢更有意義的事兒。
一、學習心理學
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在大學義無反顧的選擇心理學專業(yè)。實在沒想到30歲的我,居然會如此著迷得愛上一門學科,每天習慣看些心理學資料,自我覺察,反思生活。
以前總以為學習心理學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仿佛他們擁有一雙帶穿透力的眼睛,把外人看破。心理咨詢師這樣的職業(yè)在我眼里是有著深厚功底的大師,滿身都是睿智。
直到自己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系統(tǒng)學習才知道,學習心理學的目的不是去看穿誰,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nèi)自省。哪怕是心理咨詢師給求助者指點迷津時,自己也是受益者,成長者。
育兒是我決定好好學習心理學的一大動力,尤其在孩子一周歲以后,他開始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宣告,我的生活我做主。如何拿捏一段親子關(guān)系,成為我關(guān)注的問題。我曾一度用高音調(diào),暴脾氣跟他對抗,每次都是兩敗俱傷。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已經(jīng)看過不少育兒心理學方面的資料,關(guān)于如何溝通,如何控制情緒,如何實施正面管教之類的,也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但是真到自己實施起來卻發(fā)現(xiàn)異常困難,孩子一有問題,要么各種焦慮,要么大發(fā)雷霆,結(jié)果是整個家庭的災難。
后來在學習中一點點自我覺察,當我把視角從孩子轉(zhuǎn)到自己身上的時候,一切都明朗起來。
不管是孩子不好好吃飯,還是脾氣不好等等,很多問題都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自己給自己制造的問題,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有的育兒導師會提醒家長,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有問題的時候,第一件事是先看看自己,尤其是母親那里出了問題。
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我很害怕因為我對孩子的愛沒有正確打開,一不小心成為傷害。
這兩年做了好多這方面的思考和調(diào)整,很多孩子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育兒過程中也變得更加淡定和溫和,一點點看清自己,接納自己的同時,孩子也越來越好。
二、不斷自我投資
全職這兩年是自己讀書最多的兩年。起初是擔心不工作會跟社會脫節(jié),一心督促自己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
當學生的時候我并不怎么愛讀書,現(xiàn)在帶孩子越忙,越想方設(shè)法去偷時間看看書。想來以前讀書還是過于功利性,即使有行動,也缺乏真正的熱情。現(xiàn)在對書有種如饑似渴的期待感,這樣的熱情讓我又驚又喜。
看了不少育兒心理學,關(guān)于育兒,全球不少流派,讀書的目的不是去追隨哪家,而是為自己的育兒節(jié)奏增添一些新的視角,我們同時帶著學習和質(zhì)疑兩種態(tài)度,反復思考,不斷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思路。
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講媽媽告訴孩子為何要讀書。媽媽用一個魔方來解釋,告訴孩子讀書和不讀書的差別就是,有的人只能看到魔方的一個面,而有的人會因為讀書而開闊思維,同時看到魔方的其他幾個面。
對孩子,我也有這樣的期許,希望他對讀書保持興趣,多接觸點不一樣的思維,不一樣的理念,反思自己,啟迪心性,不要被一時的雞毛蒜皮羈絆,能夠看到遠方和未來。
英語曾是我學生時代最愛的一門學科,工作后一點點扔掉了,今年突然有了重新拾起來的沖動,報了網(wǎng)絡課程,每天學習一點點,慢慢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又找回了當初的喜愛。
尤其在孩子進入語言學習的第一階段,給他讀讀英文繪本,沒事兒說句簡單的英文,說幾次自己就能脫口而出了,這又成了我拾起英文的新動力。
網(wǎng)絡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來源渠道和學習途徑,即使全職在家也可以享受各路名師的優(yōu)質(zhì)課堂。
不管是生活還學習,只要我們愿意嘗試和堅持,可以隨時投資自己,每天都能不斷進步。
三、學習時間管理
帶孩子的生活確實比較忙碌而瑣碎,有段時間因為孩子白天睡眠時間比較短,我?guī)缀鯖]有自己的空閑時間,每天都過得很煩躁,跟老公抱怨帶娃辛苦。
當我每天晚上睡覺前在腦袋里回顧這一天的生活,發(fā)現(xiàn)除了圍著孩子轉(zhuǎn),家務轉(zhuǎn),刷刷手機,似乎真沒做其他的事兒。
想看書學習,沒時間。
想看個喜歡的電影,時間不夠。
有時候,忙得連洗衣服的時間也沒有。
時間都去哪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一次次感嘆不上班比上班還要忙,自己的時間實在太少。
有一天,在網(wǎng)易公開課看到Laura Vanderkam的一篇演講,講到如何管理你的自由時間,里面的觀點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不是時間不夠,而是我們沒有把時間花在對的事情上。如果想面面俱到,只會讓時間悄悄溜走而毫無所獲,而真正的時間管理者,只會把時間花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
這給了我一個啟發(fā)。我嘗試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明天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程度排列,有先有后,什么時間做什么做好安排。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全職帶娃的日子也變得有條理有節(jié)奏,而不是天天稀里糊涂,忙得暈頭轉(zhuǎn)向,除了亂還是亂。
當我計劃好要讀書的時候,做家務就是次要任務,空個一天也無妨。我要知道自己沒有分身術(shù),有必要抓大放小。
每天清早起來,我會第一時間打開心理學音頻課程。
孩子午睡以后,利用有限的碎片化時間,看看公眾號的更文。
陪孩子的時候放下手機,一心一意,跟他交流互動,看書搭積木,配合他的角色扮演,讓親子時光更有質(zhì)量。
當每天的生活都有計劃有安排,有條不紊,日子充實起來,焦慮也就慢慢減少了。最重要的是,媽媽開心的時候,孩子也格外乖。
四、學會用心生活
之前跟一個寶媽講,我和老公都在家學心理學,她說,你們這樣的人幸福指數(shù)一般都比較高吧。
幸福是一種感受,當現(xiàn)實滿足了我們的追求,就會比較幸福。每個家庭的生活理念不同,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幸福這種能力。
這兩年我們都在改變,家里多了個小寶貝,會時時刻刻給我們上課,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問題,去思考,嘗試和改變。
我們一致認為,人生說到底是一次體驗,我們需要把精力用在自我投資和體驗上,要讓生活有溫度,有滋味。不管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上,我們需要給孩子示范。
老實講,我之前是個比較務實的消費者,買東西只看功效。而現(xiàn)在,我更愿意花心思去研究,如何用物件來豐富自己,點綴生活。
作家艾小羊說,花幾萬塊錢買名牌包的不一定是有錢人,但是舍得花幾百塊錢買個圍裙的一定是有錢人。
她說,每天都用的東西,一定要有好的設(shè)計,體貼的小細節(jié),讓你真的愿意每天去用。
舍得在我們每天都用的小東西上投資,才會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過去務實的生活追求總感覺少了那么幾分情調(diào)。有的人花錢是買物質(zhì)的,有的人花錢是為了體驗和感受。
比如和老公一起把家里的日用品都做了調(diào)整。我精心挑選了一些形狀獨特,圖案精美的的碗碟,杯子,換了材質(zhì)優(yōu)良的筷子,選了一對心意的黑白配情侶漱口杯。
以前夸老公廚藝精湛的時候,他經(jīng)常回我一句用心做的東西不會差。
自己帶娃也是如此,用心陪娃讀繪本,可以把幾十塊的繪本讀出幾百塊的價值。
用心做的事情,也會給心靈以滋養(yǎng)和享受。
飯桌上品嘗的不僅僅是可口的飯菜,還有愛的味道,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很多人永遠不知道換一套餐具,可以改變飯菜的滋味。
《小王子》里,小狐貍告訴小王子,本質(zhì)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需要用心體會。
我們習慣了被快節(jié)奏推著走,其實慢才是快,安靜的時候往往更有力量。我們習慣了靠大腦思維,就忽略了自己身體的感受,其實腦袋是會騙人的,身體才知道答案。
每天陪孩子出門運動,沐浴在陽光下,看看天空,看看花草,孩子趴在地上,又驚又喜得對我說,媽媽,媽媽,看,小螞蟻。他看得那么入迷,這些我們咱都忘記好多年的興奮時刻,只有在孩子眼里那么珍惜。
感謝孩子的到來,讓我真切體會到了生命初期最真實的模樣。那樣的簡單,純凈和美好,我們都曾擁有過。
我也越來越相信用心投入得去做一件事,投入得去愛一個人,我們就會收獲幸福。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
五、不當家庭主婦,只做全職媽媽
我是在全職很久才認識到一個問題,就是我辭職帶孩子,我的身份是全職媽媽,而非家庭主婦。老公負責賺錢,我負責全職帶娃,兩個人分工不同而已。
我和老公的家庭分工也沒有因為孩子的到來而改變。他依舊負責做飯,我依然負責刷碗。家務勞動兩個人一起承擔。他沒有因為自己賺錢而又有優(yōu)越感,我也沒有因為自己不賺錢而心虛或者恐慌。
老公從以前的工作狂轉(zhuǎn)變?yōu)楹细衲贪郑腋杏X自己全職后反而越來越富有了,無論如何,我們都一點點遇見了更好的自己,對生活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晚上我學習寫文,老公帶孩子出去串門,周末把孩子交給爸爸照看,我有一段時間獨處,或看看書,或逛逛街,或發(fā)發(fā)呆。不管做什么,那時候,我可以暫時忘記媽媽的身份,完完全全做我自己。
這樣做的好處是爸爸也能夠積極參與到帶娃的工作中來,在親子關(guān)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媽媽適當獲得緩沖的機會,心情變美好,也有利于更好得陪伴孩子。
每次外出聽課,看著孩子和爸爸一起跟我友好的說再見,我可以放心得把孩子放下,相信爸爸可以做好。
最近揚言要練出馬甲線,每天晚上做運動的時候,老公也會加入鍛煉,做平板支撐的時候,兒子爬上爸爸的后背,又在媽媽身下鉆來鉆去。
那時候會感覺到自己身上有無限的能量,一不小心也會影響到別人的生活。
以前總以為女人到了一定年齡,工作,生活勢必遇到瓶頸期。現(xiàn)在我相信不管多大年齡,我們的人生依然可以有很多可能。只要我們愿意嘗試,能夠堅持,不管外在環(huán)境如何變化,依然可以在自己人生的區(qū)間內(nèi),把每一步都邁的自信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