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聽爛了也說爛了的詞,就是“原生家庭”。
因為一旦對每個人的傷痛追根溯源,十有八九都是從原生家庭中來的。
有個人問我:老師,為什么我人際關系總處不好,感覺周圍的人都討厭我,從小到大都是。我和別人沒啥共同話題,是不是和我小時候沒人看管有關?我有幾個姐姐哥哥,但她們很少和我玩,除非我做了她們想讓我做的事。其實我并不想做,導致現在我總想委屈自己迎合別人,事后我很后悔,但又改變不了,真的很痛苦。
我看到這些挺心痛,人們往往因為血緣的親密和環境的私密就忽略了“家庭”也是由不同的人構成,一樣有利益和沖突,而且家庭中的傷害會比其他人對我們的傷害更強烈、更深刻。我們在踏入“無情”的社會之前,其實最先需要通過的是家庭這道關。
沒有人看管和哥哥姐姐不理睬,小的時候就沒能建立起來親密關系,所以這種不良的感覺印象就伴隨著成長過程。一方面沒有體驗過親密,不知道該怎么建立;另一方面認為自己被討厭,也沒有信心和勇氣建立。
一般來說,家庭對孩子有兩種要求類型,要么要求孩子“堅強聽話”,要么要求“溫順聽話”。
要求孩子“堅強聽話”的家庭里,如果孩子表現出脆弱、受傷、無助的態度,那么有可能遭到更嚴厲的對待。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為了獲得愛和認同就必須把自己的情緒收斂起來,形成一道堅強的堡壘。
“溫順聽話”家庭中的孩子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樣,只有按照哥哥姐姐的要求做,他們才能跟他玩,給他關注。通過“委屈迎合”來交換這種虛幻的“愛”,撫慰當時孤獨幼小的自己,是很多“討好型人格”形成的關鍵。
“委屈自己迎合別人”是誰都不愿意做的事,我們每個人的存在目標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展現生命的意義,而這種討好的本質源于對愛的渴望。雖然后來意識到了不該這樣做,但長期塑成的習慣和思維模式難以一下子改變。
如果說小時候通過這種方式能讓我們獲得生存相關的必需元素,那么長大之后就到了必須破除魔障的時候了。
在這個例子中,哥哥姐姐也是家庭關系疏離的受害者,他們同樣也沒有人看管照料。而當最小的孩子出現以后,哥哥姐姐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受害者轉化為權威者,并有了可以影響這個孩子成長的權利。但是由于他們對愛的需要也沒有被滿足,曾經也有受傷委屈的時刻,這一部分是他們所厭惡和恐懼的。弟弟索要愛,這是哥哥姐姐也沒有得到東西,他們在這種索要中感到惱怒。當弟弟以卑微的姿態來迎合的時候,哥哥姐姐就直接將厭惡發泄在了他的身上,他成了哥哥姐姐們“痛恨的那個自己”的投射。
要認清楚,那些逼迫你欺負你,要你通過委屈來換取他們愉悅的人,本身就是受害者。無論他們表現的多么強大,實質都是脆弱的。欺壓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憤怒,欺壓者內心有一個被壓抑的很深的愿望,就是被“弱者”反抗,而且是徹徹底底的反抗。“弱者”越擔憂,越謹小慎微,這種投射就越成功,另一方就會繼續壓迫。直到反抗成功,“弱者”的角色不能再投射到他身上,不良的關系才能停止。可能不少人也有體驗,一直隱忍后退,卻被人步步緊逼,真到忍無可忍了上去“干一架”,對方反而開始尊重你。
放在委曲求全的各種例子里都是適用的,換句話說,是我們的弱喚醒了他人的強。
當你哭著蜷縮在角落里,顫抖著哀求別人不要傷害你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人被你召喚而來欣賞你的痛苦。如果你已經從一個無助的孩子長成了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就該為自己的全部人生負起責任。扔掉原生家庭教給你的模式,讓我拉著你的手站起來,一起對委屈求全大聲地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