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雨紛紛……
圖片發自簡書App
經過一場場淋淋漓漓的春雨,田畔山間的野草野花紛紛探出了頭,一時間,草長鶯飛,春意盎然。
清明將近,家家戶戶紛紛忙著做清明粑了。
關于清明粑,還有著一段古老的傳說:
相傳明朝建文皇帝“靖難之變”后從南京流落到貴州省,望白云而遁跡,在長順縣白云山削發為僧,終日念經朝佛。長順當地老百姓得知建文皇帝遁跡白云山并削發為僧后,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人們紛紛上山朝佛。每次上白云山朝佛當地老百姓們都得帶上大家認為最好吃的自制的食餅作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帝品嘗大家帶去的食餅后贊不絕口,得知此餅主料是清明菜,遂取其主料命名為“清明粑”。從此清明粑名聲漸盛,逐漸成為當百姓歡度清明節和祭祀祖宗的必備食品,爾后,清明粑傳至安順、花溪等周邊地區,漸漸成為廣大群眾喜歡的食品之一。
清明菜是做清明粑的一項重要配料。趁著天氣好時,女人們就山上采摘剛長出來的鮮嫩的清明菜。摘下滿滿一籃拿回家后,洗趕緊了攤開放在大簸箕里瀝干水分。在切成細細的絲和糯米粉、粘米粉活在一起,加水揉勻后捏出一個個面團,等待包陷。
清明粑的陷分為甜味和咸味兩種。甜味陷用芝麻、引子、花生炒后舂爛,加入白糖然后將它們拌勻成心。咸味陷選用臘肉和豆干切粒后炒好作料。
將揉好的面團包上特制的餡料后稍稍壓扁后放上蒸鍋里面蒸制,不一會兒清明菜的清香就飄散出來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剛出鍋的清明粑熱騰騰、香噴噴,一口咬下去唇齒之間都是清明菜的清香,夾雜著芝麻引子的香甜,讓人回味無窮。
春日氣溫不高,蒸好的清明粑晾涼后還可以保存好幾天呢!想吃的時候取來放在鍋里加點油慢慢烙,烙至兩面微黃起殼,吃起來有別有一翻風味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家鄉的清明,少不了令人愁斷腸的紛紛清明雨,也少了這讓人懷戀的清香清明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