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真的快被簡書折磨瘋了!
Why?
人的本性——在你付出時總是想要及時看到回報。
回到簡書成為作者,每天琢磨如何寫出好文章,也可以讓自己在首頁博得眾多點贊和關(guān)注。神經(jīng)質(zhì)地只要一投稿就抓狂般地拿著手機希望可以有不斷的讀者互動?;螯c贊或評論都可,只要不沉下去。其實這個小小的愿望真的沒那么容易實現(xiàn)。
想做走心的讀者,只能追隨本心。這個時代的人都喜歡方法論,可是我是一個人生成就上剛剛起步,寫文路上尚在積累的年輕人,一個標標準準的95后。如果為了點擊量和關(guān)注度就不惜去寫不走心的文章,那不是我,也非我想要的。
所以我還是只想安安穩(wěn)穩(wěn)做自己。我想,每一個在簡書上堅持寫文的作者都會經(jīng)歷這個階段。寫文,投專題,錄入,繼續(xù)投,投,投……然后出乎意料地被首頁錄。開心!狂喜!提高自我期待值,更認真地寫文,更期待被首頁錄!循環(huán)往復(fù)……
想上首頁難嗎?其實說難也難,說易也易。
寫作就像戀愛——“念念不忘,必有回響?!?/blockquote>難的是要走心的文上首頁真的要有點真功夫。前幾天我的文章第一次上了首頁,點點欣喜之余,也反省總結(jié)了一下,那篇文章我寫了四個小時,從選材構(gòu)思到完成修改,確實動了真情實意,而且文筆到位可謂用心之至。這并不說明其他,只能說“你驀地動了心,眼波流轉(zhuǎn)處,熠熠動人?!本拖癜祽?,你每天都念著想著對方,時間一久,再愚鈍的人也能感覺到好嗎?何況我們簡書里各位可愛的編輯和看官們?
時代需要什么,我們就得給什么。容易的是你可以根據(jù)時代的需求,分享方法論,分析你的收藏,無論哪方面都可以。那些點擊率過十萬的人大抵都有自己勵志的經(jīng)歷或者本身在某方面做出了成就。也有社交達人,IT行家,語言大神……簡而言之,投其所好。
雖然現(xiàn)在的簡書發(fā)展還不算太成熟,可是至少整體框架有了。不過也一直都沒能摸清簡書的定位在哪里,比起功能相似的豆瓣,好的是平民發(fā)聲焉有看官,不足的是沒有一個立足的核心和定位,如果不找準恐怕難以長久地支撐起平臺。
“爆款”易出人易紅是簡書的優(yōu)勢,但同時也是問題所在。因為任何人和事的發(fā)展都要有一個中流砥柱,這仍是簡書亟待思考的一個問題。記得之前有一段時間,干貨,心靈雞湯充斥簡書首頁,每次打開應(yīng)用看著那些文章就煩躁,中國人慣于跟風,總是一窩蜂地奔向一個坑。說到這里就忍不住想提12年倫敦奧運會的劉翔,跟腱斷裂后不得不退賽,他單腳跳出跑道,又單腳跳回去在跨欄上印下深情的一吻,那是一個運動員對自己所愛職業(yè)的真情流露??墒遣恢朗钱敃r的媒體為了博噱頭還是當時的群眾真的蒙住了雙眼,硬生生被說成是做秀。眾口鑠金,輿論像鋪天蓋地的浪潮一樣同時倒向一邊,把劉翔抨擊地體無全膚。可是他本身卻是一個負責任,有恒心,并且愛國的運動員。
如果04年雅典奧運會,沒有他在背后付出非常人能比的辛苦,忍住因訓(xùn)練而落下的一堆傷病,“黃種人的驕傲”“亞洲飛人”這些榮譽如何得來?“農(nóng)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長久地流傳下來,用來教育我們的后代做人千萬不能像蛇跟狼一樣忘恩負義,可是在對待劉翔這件事上全國人民都用行動生動詮釋了這個詞的含義。
四年后的中國人醒悟“當年欠劉翔一句對不起”,可是當年那戳心和被當做全民公敵的深刻的痛和委屈如何能在此時化解?可以道歉,只是別太晚。不然等到黃花菜都涼了還有何意義?所以那段時間各個專題的文章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guān)注,我也慢慢養(yǎng)成了不只是看首頁,不只根據(jù)閱讀量和點贊數(shù)去評價一篇文章的好壞。事實上,我真的在各個專題都發(fā)現(xiàn)了一些雖然關(guān)注度不高,但是讀起來很有味道,或者很有意思的文章。不再一味地認同大眾,獨辟蹊徑下反而有柳暗花明。
是否時代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
其實這都是個人選擇。
真正的方向需要我們沉下來去思考。
如果你愿意迎合時代,大可順風發(fā)聲,傳聲更遠。如果你只愿意成就自己的一方桃源,那么文之所鐘,“勤”之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