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樹麗
前言:每次我寫讀后感或觀后感的時候都會帶動一些朋友來和我一起行走,這對我來說自然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分享是一種快樂,我們正能的影響與傳播顯得格外重要。
五年前我讀到了這本《曾國藩家書》,雖是文言體,但是后面都有翻譯,我讀起來并不算困難。
一直以來我對清朝末期的官員沒有特別好感,他們似乎是迂腐與腐敗的代言人,但是當我真正走進的時候,我便能看的更加真切,在眾多的名人中,我唯獨偏愛曾國藩。
一、他完美詮釋了“勤能補拙”
曾國藩的資質真的不怎么樣,首先說一點身體就特別糟糕。曾國藩32歲的時候,就開始害眼病。然后幾乎都是看不清的,模模糊糊的。36歲的時候曾國藩就已經完全看不清人影了。到了晚年,有一只眼睛是徹底地失明。所以你想,一個人如果身體都是這么弱,他怎么會有那么多精力去做事。
但是曾國藩的精力旺盛到讓我們所有人望塵莫及。你說這個人一定很聰明吧?不是,曾國藩那個愚笨的程度,真的是很少見。他連著考了七次,一直到23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而曾國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歲就考上了秀才。然后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17歲。最夸張的是梁啟超,梁啟超11歲就考上了秀才。
所以就是這么一個身體又不好、又不是很聰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這么一個湖南孩子最后立下了千古大業,救國家于危難之時,他不愧他這個名字叫國藩——國之藩籬!
單單這一點就足夠我們熱血沸騰了!
在班上給孩子們講曾國藩的故事,告訴孩子們我們沒有那么聰明,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勤奮,然后能夠持之以恒,我們也可以像曾國藩一樣,做出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
最重要的是他一輩子筆耕不輟,就是特別勤奮地喜歡寫東西。他是做國之重臣,每天日理萬機,但是他還寫了2000多萬字的著作,這是一個極其勤奮的人。
02.人要有脫胎換骨的精神
曾國藩一輩子吃過五次大虧,叫五塹。
21歲的時候他去考秀才,他覺得自己發揮得特別棒。結果那一年發榜的時候,被學臺懸牌批責。學臺就相當于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懸牌批責,就是發了一個文專門罵他。這個對曾國藩來講覺得奇恥大辱。因為懸牌所有人都看得到,一看到,都知道學臺在點名批評他,他覺得真的是受辱。
但是這一次受辱對他幫助很大。因為從這件事以后,他開始改變了學習方法。然后重新學習,在后來23歲的時候就考上了。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都是通過不斷地給自己使勁加油。這里邊曾國藩有一段總結,他在幾十年以后,在他的家書當中給他的兒子們寫:“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隨隨便便就成功的,這非常少。有一半是你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別人逼迫激將做到的。“百端拂逆之時,亦只是逆來順受之法”,“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
最大的一次虧就是他打敗了太平天國,但是卻不受皇帝重用,被冷落遺忘,這讓曾國藩完全處于失態狀態。但是曾國藩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就在他特別痛苦特別煩惱,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他拿起了老莊的書,讀完了以后心下大悟。他給自己在日記里邊寫,他說我過去叫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干,一味剛強,鋒芒太露。
比如,如果我們能夠圓潤光滑,和其光同其塵,走到哪兒別人都看不出來你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人,那你這個修為才算夠。
丁憂三年,曾國藩拿了兩年時間思考問題。“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
這兩年算作是曾國藩的一個轉折點。曾國藩突然明白了,說原來工作不是那么干的。原來工作不是得罪所有人,就能夠干得好的。
然后這時候,太平軍又起來了。皇帝又傻了。咸豐八年的時候,太平軍一次攻破了,官兵的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就等于兩座大營全被人拿下來了,這時候曾國藩重新出山。他重新出山以后,所有人都覺得,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后來有人就講,說李鴻章人不能欺之,太聰明太厲害,找不到把柄;說左宗棠叫不敢欺之,因為睚齜必報,性情剛烈;說曾大帥為人寬厚,不忍欺之。你就足以看到曾國藩在40歲以后出來的時候,那個和氣和謙虛的程度,他已經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此時的曾國藩完全徹底地脫胎換骨了,這就是《莊子》這本書的力量。
03.下些笨功夫
曾國藩是讀書人,但是打仗的時候總能取得大捷,他沒有作戰經驗,有的只是笨功夫。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溝砌墻,先保全自己再說,然后再慢慢消耗對方,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他這人笨笨的,他總是用這種很笨的方法,去獲得這些成就,這就是他跟別人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讀王陽明的傳記,王陽明從來不干這樣的事,王陽明全是輕巧的辦法,因為王陽明太聰明,他做事一擊就中,那些人都斗不過他。但曾國藩說我很笨,我才短,我斗不過別人,所以我的辦法就是,我使笨功夫,這就是另外一條成就的道路。
他這一點笨功夫,真的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去學習和深思。
曾國藩勤奮到什么程度?他這一輩子寫了大概2000多萬字。這33年經歷寫那么多東西,平均下來一年60萬字,毛筆寫的,而且關鍵是他還要打仗,還要解決那么多的問題,還要跟疾病作斗爭,你簡直沒法想象這個人,是多么勤奮。
他寫了1459封家書。其中在咸豐11年,那一年的時間里邊,他寫了235封家書,就是一年365天235封家書。每天晚上給自己的弟弟們寫信。他寫信是把整個今天所思所想,有什么感悟,他都要跟弟弟們分享。這個就是曾國藩日課的特點,是每天的反思。
我們大家,也應該學會這樣的習慣,就是每天臨睡之前,能夠給自己一個反思的時間,知道自己這一天干了些什么東西,哪些事干得好,哪些事干得不好,干得不好是為了什么?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那我下次怎么做?當你能夠沉思默想,想一想這個東西,這就是功夫。你就開始做功夫,做功課了。
曾國藩基本上每天都在高強度勞動、寫作、讀書,他把修身養性和做工作已經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他從來不認為做功課是工作,他認為這都是調養身心。
我們今天很多人都會經常說,我沒有時間修煉,我沒有時間去讀書,我沒有時間干什么。好像覺得我們每天辦公,做事,跟別人談話,都只是為了應付事而已,其實這些東西就是修煉的過程。
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句話講叫作“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如果這個蓬草軟軟的,你讓它自己長,它就倒下去了。但如果周圍是麻,麻很硬,蓬生麻中你不用扶它,它就直起來了,我們還是要以書為友。
一個人寫日記,寫上個一年半載的,不算什么了不起,能夠寫五六十年的才算了不起。所以我在讀完曾國藩的書之后,對日更有了新的認識,我覺得日更這件事就是思想上的成長與刷新。
朱熹講猛火煮,做事之前先給自己一個硬性規定,猛火煮之后再用慢火不斷地溫,貴在有恒。
改變不在早晚,只要你覺得,你的人生應該轉彎了,你應該給自己定下一個方向,你可以向曾國藩學習,因為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他的資質可能連我們還不如,但是堅持有恒。
我們過去都以為“愚不可及”是罵人的,其實愚不可及是稱贊人的。郭嵩燾說“楚人只帶三分蠢氣”,就是笨笨的,“其愚不可及”,就是我就這么笨,我就這么執著。我就這么一直慢慢地做,“結硬寨,打呆仗”。最后別人做不到的事,我能做到。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思考一下,能不能學會做一個緩慢的人,學會做一個愚笨的人,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一個勤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