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名詞梳理
PRD
MRD
BRD
KPI:關鍵性表現指標,通過表征性的指標,考量產品,比如ROI,廣告上,網頁上,用戶上等等上的一些指標。
垂直領域:傳統領域是一個產業向邊緣擴散,是橫向分布的,規模大。垂直領域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領域,是縱向分布的細分產業,在于精。
廣告相關:
? ? ? ? 網頁:PV,UV,跳出率,退出率,平均訪問時長,PR(網頁sem排名),著陸頁(未必從首頁進來,從那個鏈接進的那個頁面)
? ? ? ? 用戶:AURP平均用戶貢獻收入,用戶流失率,客戶終身價值(用戶長期需求使用),用戶保有率,活躍用戶數,流失用戶數
? ? ? ? 電商(偏運營):上架量,上架費,銷售量,傭金(銷售金額的百分比),轉化率(上架商品被購買的數量),人均消費額,毛利率等一些傳統指標
? ? ? ? 移動:用戶保有率,活躍用戶數,流失用戶數(變化很大),應用加載/登陸時間
競品分析報告
用例圖
站點地圖
腦圖:用來知識梳理
AURP:用戶平均消費額
EDM:電子郵件營銷,吸引新用戶,維持老用戶,品牌建設。在用戶事先許可的前提下,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向目標用戶傳遞有價值的信息的一種網絡營銷手段
SEM:搜索引擎營銷。用戶使用搜索引擎去找到需要的產品,所以利用用戶檢索信息的機會盡可能將營銷信息傳遞給目標用戶(被搜索引擎搜錄,排名靠前)方法包括:SEO,付費排名,精準廣告,付費收錄。
SEO:搜索引擎優化,利用搜索引擎的規則,提高網站在搜索引擎內的自然排名。排名越往前,用戶點進去的幾率越高
PPC(Pay Per Click):點擊付費廣告(廣告形式),如果你是廣告主,購買了PPC廣告,那么只有當你的廣告被點擊了才會產生費用,廣告被展現不產生費用。通過調整每次點擊付費價格來控制自己在特定搜索結果中的網站排名,完全實現成本可控性,PPC廣告是搜索引擎廣告最有效的形式,如果你需要購買PPC廣告,那么就需要認真了解PPC廣告的投放策略了。
C2C:電子商務模式,客戶對客戶,比如淘寶,賣家對買家。或者指copy to china模仿國外產品
B2B:企業對企業,
B2C:京東,天貓,商家只賣
O2O:線上對線下,網上預定,消費使用行為在線下,如團購。
市場滲透率=產品現在的需求量/產品潛在的需求量
1.技能概括
1.1.核心技能
透過現象看本質
1.2.硬技能
1.3.軟技能
1.4.其他
時刻關注用戶需求
投入產出比
很難一步到位,每個點都可以做優化迭代,比如PRD文檔版本控制,競品分析,產品設計,交互設計等。
1.5.分析一款產品
什么是產品?
有形的實體和無形的服務,是一些列復合用戶需求的功能組合。但是產品重點是能通過這些服務,產生價值。
什么是好產品?
滿足用戶的需求,給用戶帶來價值
同類產品一般是比較多的,所以要有強大的有競爭力,吸納更多的用戶,才能為為用戶產生更大的價值,并產生用戶粘性。
獨特的價值主張USP,產品的特殊性差異性,競爭對手尚未提出的特點,做到了競品沒有做到的程度,容易打動用戶群體,產生強大的有保證的收益。
產品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好的用戶體驗就是商機。比如三只松鼠
其他:注重用戶體驗和口碑,注重細節,保持微創新,快速迭代,界面簡潔,核心需求做到完美
什么是產品的生命周期?
開發期,導入期,成長期(快速增長),成熟期(用戶數量相對持平),衰退期
用戶有那些種類?
目標用戶:20%,盡力去產生粘性
長尾用戶:20%,我們為他們做了很多改進,但是他們并不覺得這個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從眾用戶:60%
新手用戶/熟練用戶
價值用戶:肯花錢的用戶
2.互聯網思維
2.1.理解
互聯網思維可談的維度很多,比如很多互聯網產品是提供平臺,,不提供服務,僅針對角色和角色間的關系制定規則,由用戶對用戶提供服務,以用戶為中心,由用戶主導而生成的內容(web2.0),增加用戶參與感,且由用戶主導產品長什么樣,不是企業決定,并提供以數據為驅動的運營思維模式,將產品做到極致簡約,快速更新迭代,一整套完整的流量變現的解決方案,這些都是互聯網思維的體現。
2.2.用戶思維
以用戶為中心的用戶思維,增加大眾群體的認同感,參與感,滿足感,榮譽感,為用戶提供更便利的服務,用戶了解產品的成本更低,有用戶來挑選產品,是市場競爭更充分,不再有企業決定產品應該長什么樣,而是用用戶主導,否則是很難有生存空間的。
2.3.專注極致口碑快
注重用戶體驗,簡約不需要花費學習成本
抓住用戶的痛點、癢點以及興奮點,將目標用戶需求合理的轉化為產品需求
采用敏捷開發,允許有不足,在收到用戶反饋充分分析快速迭代,以及微創新
2.4.流量變現的盈利模式
基礎功能或短期功能免費,增值業務實現盈利(sublime),如免費游戲花費道具,周邊商品
堅持免費(打造網紅經濟,以及粉絲經濟,造夢造情懷,建立自身品牌,建立口碑,增加宣傳力度)
等方式來吸引人氣,產生用戶黏著,增加流量,流量堅持到新的規模,可以利用他來創造更大的價值
2.5.社交
用戶的社交需求,人們對線下社交越來越"懶",使得大眾對社交的需求更多的依賴線上,微博社交,群聊社交,游戲社交,音樂社交,甚至是背單詞都要搞社交,社交增加用戶對產品的粘性,增加用戶的留存率,活躍度,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以及不同的用戶群體之間組成一張網,每個用戶群體是一個節點,產品通過對一個節點的投放,會通過這張網進行迅速的傳播,比如正面的口碑,產品通過用戶的方式與用戶進行溝通。但是同樣會有負面的
2.6.大數據
采集數據,對數據分析,去理解一個數據的價值,進而提高產品價值。
比如分析用戶的購買特征,進行精準營銷,快速反應,效率更高,為了更好的盈利;
比如判斷分析用戶行為喜好個性化推薦,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2.7.創新
跨界思維,比如淘寶不單純做電商
盈利形式創新
新商機
2.8.其他
3.商業模式
3.1.理解
商業模式我理解的就是做什么買賣,就是怎么賺錢,即一個產品如何產生價值。可以利用商業畫布從9方面分析。
時刻考慮投入產出比。
3.2.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就是產生價值,如何產生價值。
比如低買高賣的搬運式,供應式,服務式,挖掘痛點充分營銷的產品式,搭建第三方平臺等。
3.2.1.廣告形式
流量變現是很重要的盈利模式,流量多的地方,瀏覽的人多,這些人里很多都是帶著需求的,很可能會產生購買力。所以流量是產生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線下的例子也都說明了,流量越大,產生的消費越多。所以將虛擬的流量轉化成實際的收入,是一種很基礎的商業模式。
門戶網站廣告,搜索廣告(google),百度網盟等:
CPC表示每次點擊價格,展示免費,發生點擊才收費。推薦的機制也會不一樣,比如淘寶的搜索廣告是能產生直接消費的,但是google的就不一定,廣告的轉化率是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也就是用投入產出比來衡量廣告的效果。
現在廣告跟以往的產生了很多改變,增加了更多互動性,更加吸引人,可能是游戲,視頻,工具等,甚至看起來不是廣告,但用戶點進去被騙了也不存在抵觸心情了。甚至是利用用戶畫像,進行精準定向,精準營銷。
3.2.2.傭金類
尤其是對于電商類,提供平臺,但是不提供服務,有平臺中商家角色對買家角色提供服務,這時平臺會收取一定金額的傭金作為平臺收入。
或者平臺提供第三方服務來賺取盈利,比如店鋪裝修模板等。
3.2.3.虛擬貨幣
增值服務:會員,虛擬道具,皮膚,字體,點卡,包月等
3.2.4.付費下載
對于正版服務或者數據信息等資源,進行付費下載,如百度文庫,音樂下載。
3.2.5.API
產品以提供服務的形式售出,比如微信的開方接口,百度的各類服務的API。
3.3.商業模式畫布
商業模式畫布是商業模式分析的工具,比如用來使用現有的數據分析還能怎么賺錢,即衡量好投入產出比,比如去分析不同用戶收入來源如何,在所用用戶中占比如何,用戶為哪些服務支付了,支付方式怎么樣等,通過分析這些更好的改善產品戰略,優化投入產出比,創造更大價值。
商業畫布是用來描述和分析企業、組織和個人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得價值的基本原理和工具。它能夠幫助企業和個人看清楚自己的商業游戲規則和個人職業發展路徑。
九方面:
價值主張:能提供的服務是什么,能為用戶創造的價值是什么?滿足什么樣的需求,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現已提供什么服務?
用戶細分:目標用戶是誰,有哪些角色,誰是最重要的角色?to B企業還是to C客戶
關鍵活動(業務):app開發,客服,售后
渠道:產品通過什么樣的形式或渠道展示在用戶面前,并讓他們買單呢?哪些渠道更有效,受益更好?網站,APPStore等
客戶關系:改怎么做才能讓客戶一直留存,持續買單?理發會員卡,qq會員
重要資源:需要什么資源能夠讓所有事情進行?技術,人才,硬件,品牌
合作伙伴:加盟店,第三方服務,合作公司
固定成本:人力,時間,技術,資金,合作
收入來源:如基礎服務免費,增值收費,廣告等。時刻考慮投入產出比。
3.3.其他
商業模式的創新+落地
3.競品分析
系統的對競品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用來挖掘信息,更好的實現自身產品定位,或者為自己的產品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最終為了了解競爭對手及行業動態,指定自己的發展策略,更好的保持自己在市場的占有率和穩定性。
制作PRD,MRD等的時候都需要對競品進行一定的分析
3.1.主要維度:
戰略定位(背景/市場狀況/行業分析)
用戶分析/需求分析
確定競品
競品對比(如用戶體驗五要素)
業務/產品/功能/界面異同
商業模式異同
運營推廣策略/改善空間/發展前景
歸納和結論(結論很重要,根據目的形成結論)
重點分析競品對比,方法大致如下。
3.2.競品分析方法
(主要定義+定性+定量)
參考:http://www.woshipm.com/pmd/283737.html/comment-page-1
1、用戶體驗五要素(分析一個app)
戰略層(產品戰略定位:企業愿景、產品定位、需求把控、用戶習慣、商業模式)
為什么要做這個產品,滿足什么需要。
范圍層(實現的功能:主要功能、核心功能、次級功能、功能架構、業務流程設計)
頁面提供什么功能,什么信息。
結構層(流程分析:信息架構、常規功能、特色功能、實現情況、用戶流程分析)
頁面的組合規則,如何一步步找到頁面的使用流程
框架層(頁面元素布局:操作情況、刷新、頁面跳轉、查詢、交互框架、界面設計、導航設計、標簽設計、細節點)
頁面中不同的元素的布局,位置,比如按鈕輸入框
表現層(UI界面:視覺表現、布局、配色、排版)
用戶瀏覽時,頁面長什么樣
2、Yes/No法:
主要適用于功能層面,簡單來說就是將功能點全盤羅列出,具有該功能點的產品A便標記為“Yes”,沒有該功能點的B產品標記為“No”,通過比對可以清晰地了解功能點上產品間的異同。
3、評分法:
這個方法在用戶研究工作中常會用到,通常適用于定量研究的問卷調研中,即給出1-5分的區間,根據產品中的某一方面或某點進行打分。
4、分析描述法:
指將不同產品特性以比較的形式描述出來。
5、SWOT分析法:
針對所要分析的競品,從“優勢、劣勢、機會(如手機預裝APP)、威脅(大品牌)”四個維度進行比較和梳理。
6、Base+Solution分析法:
Base:目標用戶是什么?目標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么?通過什么解決方案能夠滿足?同其他產品相比,解決方案有什么差異化和賣點?如何推廣營銷?市場效果如何?
Solution:解決方案如何實現?還有多少空間?陌生用戶進來如何使用?信息組織、交互如何?為什么要這么做?是否符合用戶預期?配色、UI是否符合用戶審美?用戶會在哪里困惑?用戶打開產品的頻率如何?用戶是否會向他人推薦產品?
7、Kano模型(卡諾模型):
Kano模型
8、四象限分析法:
多在問題點羅列或安排下步計劃時使用,可將自身產品的要素、特點、功能點、問題點根據實際情況和對比分析劃歸為四個象限區域,如急需改進區、競爭優勢區、次要改進區、繼續保持區。
9、比較研究法:
設定分析目標,將同類功能模塊或外觀細節編組作表,根據比較結果作進一步分析。
10、不同維度下的比較方法:
根據具體需求可選擇就某一問題點來比較、某一功能點來比較、某一核心點(焦點)來比較等。
3.3.數據支持(分析用戶需求時同理)
來源:定量的數據分析主要包括內部(后臺等數據),外部(用戶調查,競品官網,第三方)兩方面。
數據從百度指數、淘寶指數、易觀智庫、CNNIC、艾瑞咨詢、新浪微博、微信、上市公司財報等,以及月活排名可以來自Appannie、Usage Intelligence,網站排名來自Alexa。
哪些數據:
公司技術,市場,產品,運營規模及核心目標和行業品牌影響力
Kpi,年度盈利數值,各條產品線資金投入信息,占據公司盈利的產品線
用戶群體覆蓋面,市場占有率,運營盈利模式,注冊量/裝機量/有效轉化率
產品功能細分對比,穩定性,易用性,用戶體驗交互,視覺設計,技術實現框架優劣
產品平臺及官網排名,第三方信息
具體:
日活,月活,PV(頁面訪問量),UV(獨立訪問量,多少用戶),頁面訪問路徑,單次使用時長等
3.4.注意
不能過于主觀,數據說話。
競品分析要有目的,一定要有結論。
全局視角,對一個產品整體的眼光,不能單純用產品B的角度去評判A。
4.PRD文檔
產品需求分析PRD:寫給產品開發,產品設計,產品運營,主要是對產品需求落地做出更詳細的說明。
(這個還要自己動手寫幾個栗子)
目的:
為了向開發,設計更好的描述功能需求。即完整的產品表達
如何描述:
文字描述、圖片展示、線框圖、流程圖、腦圖、表格、泳道圖
內容:
1.新加功能名稱or產品名稱
2.版本歷史:版本號,開發版本:alpha(內測版,bug還比較多),beta版(公測版),y版(比較成熟的測試版),rc候選版本,正式版
3.功能說明:功能目的,以及圖文對功能的詳細說明(詳細設計)
4.業務流程:什么人跟什么功能有關(用例圖),業務的具體流程是什么樣的,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參與進這個業務(泳道圖等)
5.界面原型:頁面流程圖,頁面原型(Axure,Visio),數據限制條件
上面三點都要有: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頁面交互
(面向產品:信息架構圖,產品概述,目的市場定位核心需求,腦圖)
(面向開發:頁面跳轉邏輯,功能邏輯,頁面交互邏輯)流程圖
(面向UI:產品總述,頁面描述,頁面聯系)流程圖
6.后期運營需求(非功能需求):兼容性需求,性能需求,監控需求,發布需求等
7.評審反饋記錄:意見建議,工期工時記錄
5.MRD文檔 and BRD文檔
產品需求分析PRD:寫給產品開發,產品設計,產品運營,主要是對產品需求落地做出更詳細的說明。
市場需求文檔MRD:寫給參與到這個項目中的所有人,對市場分析,用戶分析,競品分析,然后提出產品和需求概況。
商業需求文檔BRD:寫給高層決策層看的,表明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怎么做,需要多少資源,怎么賺錢。
6.需求
6.1.理解
需求分析是產品很重要的一塊。是需要反復迭代的,從第一個需求分析開始,持續整個項目生命周期。
產品想要深入人心,就要先深入人性,并進行需求區分,那些是表面需求哪些是本質需求,那些是潛在需求。
人性分析需求:生理需求(衣食住行,剛需),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人認可參與需求(點贊),存在感榮譽感需求。(人逐漸減少的需求金字塔)
6.2.主要過程
采集需求,需求整理
需求分析評審,需求驗證
產生產品需求
形成文檔
6.3.采集需求
外部:
用戶反饋、用戶調研:論壇,核心用戶群,app商店評論區,線下問卷訪談,信息采集
競品分析:選擇有代表性的競品,進行多維對比,分析優劣,啟發對自己產品的設計和迭代
市場分析:市場數據分析得到
合作伙伴:客戶提出,這里有個點:對客戶提出的原始需求不能一味的服從,這些可能是不合理不現實的需求,所以需要對客戶需求進行深入理解以后,運用我們專業知識,提出比客戶的原始需求更加合理、可操作的解決方式。讓客戶感覺到我們說的就是他們想要的。增加可行性,減少開發風險。
內部:
產品戰略本身:產品發展戰略上,達到什么規模,應該加入什么功能了。前期可能資源不足沒辦法加入的一些需求
數據分析:數據分析用戶的一些行為,如PV,UV,頁面訪問路徑等,去了解用戶的需求
老板溝通:
同事溝通:研發,設計,客服。會議,研討會
自己使用體驗: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
(使用表格等形式記錄,管理需求)
6.4.需求分析
收集到各種各樣的需求之后,分析需求的性價比,將用戶需求形成產品需求,用來指導下一步需求開發。
我們需要判斷出哪些需求時真的,哪些需求是假的,對需求進行驗證,以及需求排序。總之就是哪些做,哪些先做。
具體分析過程:
需求篩選:(根據需求的場景)對需求進行分類,分析這個需求是否存在,是單個用戶存在還是目標用戶都存在這個問題,也就是用戶覆蓋面;分析這個需求是否符合當前產品的戰略定位;分析這個需求能夠帶來的價值,分析投入產出比,判斷是否值得做。
需求透視: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問題本質的需求,比如客戶想要馬(偽需求),本質需求是代替雙腳更快的到目的地(本質需求),所以會提出做一輛車的需求、
需求排序:根據需求的相關性,如戰略定位的相關性,以及產品需求實現的邏輯順序,重要性,急緩程度,帶來的價值高低等對需求進行排序。
需求評審:根據需求排序,開個研討會等,召集所有參與人員對需求進行評分。
需求文檔:生成產品需求文檔,指引下一步開發。
6.5.需求分析的方法
場景分析(用戶故事):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群體,遇到什么問題,為什么會遇到,遇到之后的反應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希望怎么解決。
定性+定量的分析:如數據分析
7.數據分析
需求分析,競品分析,用戶情況,產品邏輯更復雜,對產品做決策等都需要數據分析,數據分析過程主要是具體對哪些因素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結論,得到的結論對現階段的產品有什么指引作用。
8.用戶畫像
8.1.理解
根據用戶的社會屬性,生活習慣,消費習慣等信息抽象出來的標簽化的用戶模型
目的,比如針對不同用戶群體進行精準營銷,精準推薦,優化用戶體驗等
8.2.過程
基礎數據收集:網絡行為數據(活躍人數,瀏覽量,訪問時長),服務內行為數據(瀏覽路線,頁面停留時間,使用時間,使用時長),用戶內容偏好數據(收藏,評論,品牌偏好),用戶交易數據(成交率,客單價)
行為建模:文本挖掘,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預測算法,聚類算法(用戶忠誠度),
構建畫像:基本屬性,購買力,行為特征,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社交網絡
8.3.數據不夠時候的解決方法
定性歸納(標簽)
定性分析,定量檢驗(給標簽打上一個權重)
定量刪選+定性豐富
定性分析,定量檢驗,定性豐富
8.4.用處
區分用戶級別后,進行精準營銷,將不同的內容推薦給不同標簽的用戶群
進行精準推薦,比如協同過濾,基于群體的內容的推薦算法,基于用戶的推薦算法
8.5.可能存在的問題
排除客戶偶然行為,哪些是真正的客戶,哪些才是真正的需求
9.產品設計
交互設計: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設計一個產品功能,給人們提供一個幫助,但是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可能受他便利的同時,也會有一些折磨。比如我要使用一個很基礎的功能,但是我每次都要翻好幾個目錄才找到它。所以關注基于產品功能解決問題時,也要關注用戶體驗。用戶是拿來用的,用戶關心的首先是這個產品的體驗怎么樣,然后才是功能性能多強大。
為什么重要:現在互聯網產品開發周期短,市場產品競爭足夠充分,所以只注重功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應該去關注用戶體驗,吸納不同的用戶。
產品早期的時候(或者新的市場,新的產品點),成功的關鍵肯定是要盡快的推出這個產品,這個產品能狗提供一些功能,能夠滿足用戶最基本的需要,從而能搶占市場的先機。然后隨著市場的成熟,用戶規模的擴大,市場產品間的競爭越來越充分,互聯網產品的開發周期非常端,技術上功能上的優勢越來越弱,市場的飽和度越來越高。隨著用戶在經過了之前市場教育之后,會主動選擇用戶體驗更好的產品。此時,產品從功能到產品的體驗的轉型非常重要。不同的用戶體驗帶來的用戶群體的差別也是巨大的。
提高競爭力:基礎功能->優質體驗->附加服務->提高差異化->體驗\產品文化
如何設計:
時刻考慮用戶需求,對用戶本身了解,用戶群體,使用情節,使用習慣
需要妥協,比如很高級的功能但是用戶用不上
產品設計需要很強的邏輯性,詳細的流程,不是拍腦袋直接想出來的,每個功能,每個階段,都是要有依據的,有方法的
用戶體驗(五要素):
產品設計從戰略層,到范圍層,到結構層,到框架層,到表現層,一步步設計,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資源,需要不同的工作。可以從PRD,MRD中提取。
信息結構
流程圖
原型設計
草稿,手繪草稿
信息要素
視覺設計:色彩心里主色調,一致性原則
10.用戶體驗
11.excel工具
12.Axure工具
13.visio工具
14.產品感覺
15.產品運營
吸引用戶,留住用戶。
運營考慮的三方面:
pm需要深入了解產品的特征特點,知道產品的優勢,知道產品滿足的用戶需求。
pm需要了解用戶,了解目標用戶,去做用戶的細分,市場的了解。
pm需要了解渠道,產品通過什么渠道,什么樣的手段觸及到用戶。比如在其他app上放我們產品的廣告,放我們活動的廣告。再比如短信。
目標(電商類,社區類,工具類等著重點不一樣)
增加收益
增加用戶量
增加用戶活躍度(微博的僵尸粉是沒收益的)
運營意識:
考慮成本-收益,即投入產出比,性價比
聚焦-細分:隨著產品發展的不同階段,細分特殊的用戶群,聚焦最有價值的目標用戶群,運營活動以點覆蓋面擴散用戶群(微博明星影響特定的群體)(不僅追求面向的人群是最大的,規模是最大的)
用戶總量與AURP值:用戶總量增加,AURP值增加,說明運營的效率比較好
鋪墊-節奏:營造一個故事,吸引用戶興趣,順應節奏逐步達到運營高潮
運營分類:
用戶運營:以用戶的活躍,留存,付費為目標,依據用戶的需求,指定運營方案。數據分析用戶行為,用戶特征,用戶興趣,也要了解用戶為什么來,為什么離開,為什么留,為什么付費(會員等級,徽章等刺激消費)。
內容運營:組織,編輯網站內容,推薦,提高網站內容的質量,制作對用戶有價值的內容,提高用戶的黏性,和活躍度。
活動運營:開展獨立活動,拉動一個多個指標數據的短期提升。雙十一,618.
產品營銷推廣:怎么推廣產品。平臺推廣,社區推廣,廣告推廣,SEO,比如知乎上寫回答,寫答案引導用戶使用產品(假裝是第三方去推)
16.實戰
16.1.一個新產品的工作流程
(也可以是已經做出了產品,處理新需求)
栗子:web端社區類,社交類,視頻類等
1.市場情況(MRD,BRD)
分析市場:確定競品,分析競品,分析現在市場是什么樣的。為了下一步確定目標群體和用戶需求。
過程:
羅列競品,形成分析池,分別分析這些產品目標用戶是誰,實現了什么功能,滿足了目標用戶什么需求,時間上的火爆順序。(目標用戶和需求)
多做幾次分析,目的是分析出市場情況是怎么樣的。比如不了解這一行業,我們可以通過多輪分析,形成一個問題列表,每次分析得到不同粒度的答案,不斷細化這個市場情況。
比如做第一輪分析:對分析池里的競品進行一個分類,對這一類的競品可以做一個商業模式畫布,根據結果產出物分析一些市場情況
比如再做一輪:對第一輪中沒有考慮到的因素進行精細分析,得到一些新的總結和結論。
幾輪對市場分析和總結后,目標是為了現有市場里知道目標用戶是誰,滿足了目標用戶什么需求。
2.目標用戶和用戶需求(MRD, BRD)
需求構建:根據上一步總結出目標用戶是誰,這類用戶有什么需求,挖掘這方面需求,定義出需求的假設,并且驗證這些需求
挖掘需求的幾個點:
一從目標用戶分析,挖掘市場空白的點(用戶),挖掘還未被定義出來的目標群體的需求;
二從需求分析,挖掘目標用戶還未被滿足的需求;或者已經有人在做,但是還沒滿足的很好
驗證需求:
比如上述找到新的市場空白的點的時候,針對這些空白區域的目標用戶,比如需要接觸到真實的用戶。但是可能很難界定這部分用戶,這部分的用戶畫像用戶特征是什么,比如通過我們已經存在的目標用戶已經可以明確判斷出的用戶,想辦法打入這些空白的點。
比如上述未被滿足的需求,這些需求是否真的存在,這些需要盡可能多接觸用戶,進行調研,數據分析,當用戶給的反饋沒有更新的時候就可以停止接觸。拿到反饋就可以驗證這些需求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急迫程度高,并且能分析出這部分目標群體未來的規模增長情況,市場份額怎么樣,就是說需求能做多大。(投入產出比,即要考慮到商業模式)
3.確定自己產品定位(PRD)
上面幾次競品分析后,得到目標用戶和需求,考慮商業模式后,產出MRD,BRD就可以確定需求要做了。然后要細化成PRD。
然后可以再做一輪競品分析,對具體的功能需求進行解讀,可以寫一個大表格,每一個競品,實現的功能有哪些。這里重點是羅列完,加入自己的解讀分析和判斷的(針對同一個目標用戶,為什么這個產品做這樣,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差異,比如此時截個圖分析一些)。
然后考慮我們自己做,是跟誰的情況更接近,是否可以考慮用他這種方式和手段。因為互聯網思維很多功能需求都是相似的,可能是細微的差別,就是為了不一樣而創新一些東西可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用戶的習慣或者行為是一樣的。所以要善于學習已經存在的產品的有點,找到我們更容易切入的點去做。
這里競品分析之后我們會得到一些結論。這個時候就可以來做設計了:
一pm此時需要做一些業務流程圖,梳理怎么把需求落地,主流程,子流程拆分。比如發內容,然后審核,發送通過通知,推送給用戶,用戶查看,是否可以評論等
二設計功能結構:拆解成不同的模塊,比如登陸注冊,個人中心,發內容,內容推送等。
三針對每個功能模塊進行原型設計,做一些頁面以及頁面流程圖
四交互視覺顏色等設計
這樣就可以將上面內容寫成PRD,PRD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我們對產品的定義,為了更好的溝通。
將設計寫進PRD,然后再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了,這里需要將非功能需求寫進PRD。
運營需求:
我需要在什么關鍵點上進行數據采集,以及采集什么:
比如PV,UV等。
比如KPI:整個產品的KPI,或者是拆解到每個功能或子流程里的KPI。比如注冊,看注冊成功率,是否在增加
寫在PRD里,讓開發去把這些指標收集起來,也就是非功能需求(運營需求)。為了方便后期數據分析,這里數據分析是基于數據本身的運營數據(這類內部數據,再加上用戶調研和競品數據第三方數據這些是對于后期新功能時候需求分析時需要的)。比如對于這類內部數據,后期運營中某些指標下降了,做一些預案,對于從無到有的產品,一開始會采取一些運營手段,刺激用戶參與;如果處于運營階段或平穩區的時候,指標下降了可以使用一些運營手段或者優化一些產品,分析出新需求。
性能需求:
實時刷新等(決定用戶體驗)
兼容性需求:
瀏覽器兼容,移動端pc端等
測試需求:(PRD撰寫的時候還會接觸用戶,產品方案拿出來之后,可以再做一些用戶調查,拿出了方案不確定哪個方案更優)
直接問卷或者ab測試(小流量測試,切一部分用戶用a方案,一部分用b,看kpi的一些指標的變化;或者都發給用戶,做一些調查問卷)兩個方案都做出來。
3.4.項目管理
需求開始做了,進入研發。基于KPI或者ROI,選擇判斷先做那個模塊,在什么時間結點去做,怎么安排先后順序,誰做什么,統籌,了解一下時間進度,遇到什么情況應該怎么解決。
整個項目的時間周期,資源調配,協調開發,測試,設計,整個產品的項目周期,開發周期等
實時跟進(需要實戰)
3.5.測試上線
完成研發,上線前的測試,收集問題(數據),進行反饋。應該這個版本修復嗎等。之后就是運營過程中的問題了。
16.2.一個新APP的流程
比如工具類:
考慮的問題:缺少入口(卸載了入口就沒了),使用頻率低,競品多,遷移成本低(卸掉換一個),流量變現能力差,通用產品通吃其他各類APP,將垂直的功能融入自己的產品里了,強者更強,弱者被自然淘汰(馬太效應)。
解決方案:
優化產品本身(常用功能外露,放在最顯眼的位子,縮短使用路徑)
提高產品曝光度
消息推送,文案上"你..在喊你,點進來看看吧"
積分簽到,換禮品
社區:很多移動互聯網都在做社交,提高人氣和使用頻率(背單詞),社交可以有自建社區,強關系鏈,弱關系鏈
1.考慮
先做Android還是ios:根據目標用戶確定,用戶調研,市場調研。不同的平臺會有不同的限制
設計:界面模板,手勢動效模板
競品分析:關注用戶發展,關注功能設計細節,關注市場,根據目的不同形成自己的判斷結論。為了了解產品所處的行業的情況。
形成自己的方案(多次競品分析):PRD,業務流程圖,頁面流程圖,原型
KPI怎么定:各平臺的安裝量,日活,月活,周活,每個功能塊使用量,七日未使用量(需要采集的數據要寫在PRD里)
安裝文件大小,產品名,版本管理,測試
17.O2O
線上營銷帶動線下消費,比如訂餐,團購
服務設計:重點在用戶體驗和交互,而不是產品功能本身
一對客戶:對于多角色,了解客戶真實需求,了解市場需求,確保有用可用,注重用戶體驗,滿意度。比如關注用戶的全部觸電,比如web端購買機票,手機端登機提醒,登機后其他服務提醒等。
二對企業:了解自己的平臺,比如第三方支付,了解供應商,自己的技術人才庫等
17.1.了解市場情況,了解用戶群體
比如畫個圖:使用頻度和產品單價
區分那些是適合在線上的,那些是線下的(還是可以商業模式畫布做,分析渠道劃分)
網上成熟的o2o產品的競品分析,分析用戶,分析設計等(因為用戶已經形成習慣了,可以做局部優化)
17.2多角色分析
b端:平臺怎么給商家提供服務,商家如何將產品放在線上,以及如何得到評價反饋(KPI:商家的生產率)
c端:負責下單預定(KPI:用戶的滿意度)
根據KPI不同,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產品的訴求不同,決定產品針對這兩個的設計也是不同的,toC的可能會關注用戶體驗,更簡潔更樂趣交互體驗等,toB的可以將產品做的更流程化,更系統化。多角色同時考慮,最后要考慮這兩個端怎么銜接。
17.3.形成自己的方案,PRD等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