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構思了一篇文章《寫給有二胎的父母》,愛與自由的理念,也講了很多遇到問題的解決辦法。花了兩天時間寫出來,修補了一天,大致滿意了,于是分享到朋友圈和一個初中的微信群。閱讀量70多,點贊數(shù)7,微信群里有幾個同學看了之后,立馬詫異的問:這是你寫的?然后還有人給我貼“才女”標簽,還有同學馬上就里面的觀點和我討論。我以前幾乎不發(fā)文章的。最近頭腦想法比較多,并付諸行動,整理并寫了出來。因為朋友圈很多朋友都有二胎了,所以便分享了出來。后來我觀察了下,雖然有人點贊,但沒有一個人轉發(fā),平時隨處可見朋友圈各種轉發(fā)。我想,我這個年齡階段的人,朋友的朋友,很多都有二胎吧,分享是多么自然的事情。
我一點也不在意有沒有人轉發(fā),但我開始思考這個現(xiàn)象存在背后的潛意識:媽的,以前她讀書的時候,跟我水平差不多呢,我轉發(fā)她的文章,豈不是貶低我自己嗎?還有,那家伙以前文章還沒我寫得好呢,轉發(fā)她的文章,豈不是掉份兒。而在微博里,某個網友甚至會轉發(fā)和點贊我不經意寫的一句話,因為他和你共振了。另外也想到了家庭關系模式里:父母極少夸孩子的行為,或者,孩子平時給父母建議,三番五次,當作耳邊風,而對于外人同樣的建議,執(zhí)行起來,簡直不要太麻溜。是不是都是這種潛意識在主導:表揚你就是打壓我。其本質上是心里水平還處于二元的關系,即:控制,我掌握著主導權,打壓你的價值,才能凸顯我的價值,才能控制你。而沒有發(fā)展到三元關系的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你好,我也可以好,承認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在的中心。
后來有朋友提出: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親人朋友之間習慣性忽略的內在關系模式。我覺得確實有,后來我又思考,存在這種習慣性忽略甚至打壓的內在關系模式背后的動力又是什么?我認為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力之一:自戀。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的全能自戀的一元關系模式到二元,再到三元關系,其本質就是一個不斷破除自戀的過程。而這種習慣性忽略的內在關系模式就一代一代傳下來了,成為了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父母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為什么從來都是說別人家的孩子好的,怎么想都想不通的原因。
明白了這點,我知道我關閉朋友圈的原因了,我喜歡做美食,以前會將成果分享在朋友圈,收到的評論最多的就是:哇,又曬幸福了。可我真的是要曬幸福嗎?才不是,我只是單純的分享。起初我總是不明白,為什么看到這句話,覺得有點那么不自然,但又說不出是怎么回事。是的,現(xiàn)在我體會到了,這句話背后其實隱藏了了一份敵意。
現(xiàn)在想想,那些希望自我成長,想要破除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希望在熟人圈得到肯定,真的很難。我建議還是來微博吧,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點一個贊,為自己每發(fā)的一篇文章點一個贊。因為是很少有通過忽略你或者打壓你就能找到存在感的陌生人(雖然也有杠精),他們若覺得不錯,會為你點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