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在最近一兩年十分火爆,被稱為是中國電商下一個藍海市場。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報告顯示,2013年國內生鮮消費量6.79億噸,2014年全國性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260億元,同比增長100%。而迅速增長的萬億元生鮮市場,電子商務的滲透率僅為0.9%,遠低于3C、服裝、化妝品等品類。因此,有業內人士稱生鮮為電商行業的最后一片藍海。
然而,生鮮由于其商品的非標準化和短保質期,會帶來巨大的毛利損失和運營難度。生鮮電商們在競爭中如何解決這些痛點,決定了其能否“笑到最后”。
生鮮電商發展痛點
目前生鮮電商仍未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原因在于生鮮電商依然有諸多問題限制行業發展,比如生鮮標準化、高投入的冷鏈建設、生鮮高損耗以及消費人群習慣的培養。這些問題并非一家企業或幾家企業可以解決的。
具體來看,生鮮的管理痛點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產地供應問題,包括品種不全、供應數量不穩定、質量不穩定。第二供應鏈的問題,包括冷藏車、倉儲、搬運等等都存在急需解決的問題。有調查顯示,生鮮電商在冷鏈方面倉儲不是大的問題,但冷藏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第三損耗控制問題,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整體生鮮損耗在18%-20%左右。即使是生鮮超市內,生鮮損耗能控制在3%以內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與高損耗率相比,整個零售業的平均凈利潤只在1%-3%之間。而目前大部分得仍處于“燒錢階段”。
生鮮電商雖然很多痛待未解決和O2O模式的不成熟,但也擋不住市場的快速膨脹。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生鮮電商已超4000家,其中盈利的僅有1%。但還是涌入大量的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
巨頭的涌入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到260億,相較于2013的130億整整增長100%。在市場增長如此迅速的背景下,各大電商以及傳統巨頭也是動作頻頻:京東7000萬美元領投天天果園和43億元入股永輝超市;阿里巴巴投資易果網; 有意思的是,亞馬遜也公布了密謀多時的生鮮館,包括美味七七、21cake、都樂中國、獐子島;蘇寧超市上線蘇鮮生正式進軍生鮮品類、華潤萬家上線e萬家主營生鮮類目、還包括順豐的生鮮電商順豐優選等。
目前中國生鮮市場規模接近1萬億,而電商的滲透率還不到3%,生鮮電商仍然一片亟待開發的藍海。未來幾年內,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以及資本將進入生鮮電商市場,搶占市場開拓期的紅利。由于生鮮電商對于倉儲冷鏈配送,商品品控要求極為嚴格,市場已經形成了較高的行業壁壘,資金短缺、實力薄弱的初創公司將面臨極大壓力,而先進入市場已經站穩腳跟的企業則已經擁有了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