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很棒,近六十萬字,讀了一整天,昏天黑地,后半夜快兩點終于看完,次日清晨的夢里還試了一下駕馭沙蟲。
?
故事講述的是,沙漠行星“沙丘”上,生活著巨大的沙蟲和堅韌的土著,出產宇宙至寶——香料,多種勢力為此展開激烈爭奪,男主角穆阿迪布雖不情愿,卻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雜糅嫁接后的宗教的救世主。
?
小說涉及帝國、政治、經濟、靈修、宗教、生態、權謀、人性、情感等多方面,充滿宗教布道和驚心動魄的陰謀,沒有太多技術流,是所謂軟科幻。結構復雜,觸角延伸至哲學、宗教、心理學、政治學、生態學、宇宙學等多方面,閱讀起來并不輕松,不愧是世界十大著名科幻長篇之一。
?
《沙丘》文本非常豐富,很多層面都值得討論,國內外已經有很多精到書評,這里只記錄一下對我自己觸動最大的兩點,一是時間,二是宗教。
?
男主穆阿迪布獨特的預見能力是情節推動的重要力量,作者弗蘭克·赫伯特對于時間本質的思考和呈現,非常有價值。作者所設定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充滿變量,男主及其他許多有異能的人們能預見到的,只能是某種或多種可能性,當未來到來時,也就是實際發生時,不但有“選擇”更會有“修整”,但在宏觀上,未來有一種充滿動能的大趨勢,決非個體的人力所能更改。
?
穆阿迪布是人不是神,他受限于個人視角,在預測中所看到的,只是未來的某個片段,在某個時空交叉點的特定場景,他也能感覺到某種大的趨勢,但他不可能看到未來的全貌。他幾次三番被作者放進混沌的時間漩渦,周圍一切似真似幻,他可以看到過去、看到現在、看到多種可能的未來。
?
他看得到很多條時間走向,也就是不同走向的未來,無數個平行世界的片段,他在現實這個節點上的真正的選擇,才決定未來終于以哪種方式繼續。他可以看到未來的某些場景,但當那個場景變成現實的時候,其實跟他預見的時候是有偏差的,他看到的片段影響了他的作為,于是他改變了“未來”。他看似可以修正未來,然而那種巨大的推動力、并不是他個人可以抵抗的,他在重重抉擇后,其實還是難免走上自己一直想要回避拒絕的那一條路。
?
“他的預知能力其實是綜合了有限的已知信息的闡釋——既精準,又存在誤差。某種類似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因素也會介入其中:他需要消耗能量才能看到未來,但也由此改變了未來。……他恨不得讓自己靜止不動,但不動本身也是一種行動,也會產生后果。無數的后果,無數的路徑從洞內向外呈扇形展開。”
?
時間漩渦中那種亦真亦幻的感受很難通過理性思考來進行描述,我傾向于相信作者是有自己的靈修經驗,在比較高能的狀態下有所領悟,才能夠有如此精微的體察與呈現。
?
而在宗教方面,赫伯特呈現了制造傳說、灌輸神話、順應利用、借勢發展的人為生產宗教的過程,輸入者看似主動,其實到了某個節點就會失控,反被信眾們挾持,按照某種最初設定加宇宙大勢結合出的方向一路不由自主地走下去。
?
人類社會,甚至其他智能社會,是復雜的系統,不可能由某一個因素完全掌控,必定是各種因素各種規律的互相制約。人可以有限選擇或有限調整自己的未來,但大的趨勢上,就必須順應,不能逆天。
?
當然,他們不僅僅是使用心理學技巧、類似催眠術等,還有非常湛深的靈修訓練,小說里很多高能的句子閃閃發光,我同樣認為,作者不僅是心理學、宗教等各方面的研究者,更是實修者,有他切身的體悟。
?
作者對領導者的形成、發展、運作機理有很深的觀察分析,他堅信人們會對一個有魅力有預謀的領導者有極為盲目而徹底的信賴和追隨,與其說是獨裁者的要求,不如說是盲從者的需求。如果沒有迥然不同的地外生命,假設未來僅是人類本身在宇宙中的拓展(如小說中所設定),那么不管科技如何發展,人類社會始終脫離不了人性的限制,領導者、自由民主機制、宗教等因素,大概都是在輪回中吧,作者其實悲觀地認為科技大發展之后人類本身的制度是退化到中世紀的水準。在穆阿迪布的崛起之路上,大概你會感到十分熟悉的紅朝的味道。
?
另外可喜可敬的是,讀客這一新版的翻譯很不錯,到位,大概也是頗有修為。
?
摘錄幾句吧。小說中主角多次在面臨生死考驗時使用這段“經文”來安定自己:
?
“我絕不能恐懼。恐懼是思維殺手,恐懼是帶來徹底毀滅的小小死神。我將正視恐懼,任它通過我的軀體。當恐懼逝去,我會打開心眼,看清它的軌跡。恐懼所過之處,不留一物,唯我獨存。”
?
圣母描述世界結構時說:
?
“世界由四物支撐……智者的學問,偉人的公正,正人的祈禱,以及勇者的勇氣。但是,如果沒有一位懂得統治藝術的統治者,這一切將毫無用處。”
?
“生命的奧秘并不是要解決的問題,而是要經歷的現實。想通過終止一個過程來理解它,那是不可能的事。理解必須與過程的發展同步,必須融入其中,與其一同發展。”
?
生態學家告訴主角:
?
“生長受到那種以最小量存在的必需品的限制。自然,最不理想的條件控制著生長速度……如果不嚴加控制,生長本身也會產生不利的條件。”
?
主角的師傅教過他:
?
“生存能力就是在陌生的水域中游泳。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在這些陌生的水域中找出水流和他們的模式。”
?
主角體悟到:
?
“人類潛意識深處存在一種滲透全身的需求,既追求一個符合邏輯、凡事有理的宇宙。但現實中的宇宙總是領先一步,令邏輯無法企及。”
?
主角母親引述一段諺語警示主角:
?
“當宗教與政治同乘一輛馬車時,駕車人會覺得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阻擋他們。他們會一路狂奔,速度越來越快,把一切思想障礙都拋到一邊。他們會把一切危機意識拋諸腦后,忘記前面的懸崖并不會主動提醒閉起眼睛盲目狂奔的人。他們不懂得懸崖勒馬,直到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