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三的核心主要講的是“要事第一”,這其中就涉及到了人生管理和時間管理的問題。史帝芬?柯維在這里提到,“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
追根溯源時間管理的歷史,我們可以把時間管理歸為四代時間管理法。第一代時間管理法著重利用清單與備忘錄,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第二代時間管理法強調日程規劃表,已經體現出了時間管理注重未來規劃的事情;第三代時間管理法是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也就是依據事情輕重緩急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再逐日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加以分配,爭取最高的效率。
第三代時間管理法有它的可取之處和價值,但經過時間的檢驗,這種時間管理法過分強調效率,把時間安排的很緊張,反而會產生很多負面效果,讓人們逐漸失去增進感情、滿足個人需求和享受生活的機會。
第四代時間管理法與前三種截然不同,第四代理論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核心點在于個人管理而非時間管理,與其著重于時間與事物的安排,不如把我們的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
第四代時間管理法我們用“重要—緊急”四象限來分析如何規劃我們的時間支出。在四象限中第一象限是既緊急又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立即處理,大多被稱為“危機”或“緊急問題”。這類事情會消耗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讓我們總是處于處理危機的狀態。如果過分注重第一象限的事情,那么它的范圍會越來越大,最終占據我們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很多人會在這個象限消耗很多時間,因為是緊急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會自以為是的認為他們在處理很重要的事情,殊不知,他們是在用處理不重要的事情來逃避去面對真正重要的事情。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放在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的人,是在過一種很不負責任的生活。
第二象限的事情包含人際關系、撰寫使命宣言、規劃長期目標、防患于未然等。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個象限的事情很重要,也很緊急,但因為這個象限的事情會有一些難度,所以經常會避重就輕的選擇去做其他象限的事情。
彼得·德魯克曾說過:“高效能人士的腦子里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他們不會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的思維定式是預防型的,總是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當然,他們也有真正意義上的危機和緊急事件需要馬上處理,但是這類事件的數量相對來說很少。他們能夠平衡產出和產能的關系,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緊急的事情上,即第二象限的事情,完成這些事情能夠提高個人的處事能力。”
若想擁有行之有效的時間管理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第二象限的事情上。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講到我們要想讓第二象限成為我們生活中心的有效工具,需要做到以下六個方面的重要標準:
和諧一致:個人的理想與使命、角色與目標、工作重點與計劃、欲望與自制之 間,應和諧一致。
平衡功能:管理方法應有助于生活平衡發展,提醒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個人發展等重要的人生層面。有的人以為某方面的成功可補償其他方面的遺憾,但那終非長久之計。成功的事業不可以彌補破碎的婚姻、孱弱的身體或性格上的缺失。
圍繞中心:理想的管理方法會鼓勵并協助我們,著重于雖不緊急卻極重要的事。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為周期制訂計劃。一周7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優先目標,但基本上7天一體,相互呼應。如此安排人生,秘訣在于不要就日程表訂立優先順序,應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來安排行事。
以人為本:個人管理的重點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講求效率,但以原則為中心的人更重視人際關系的得失。因此有效的個人管理偶爾須犧牲效率,遷就人的因素。畢竟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協助工作,并不是要讓我們為進度落后而產生內疚感。
靈活變通: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變,視個人作風與需要而調整。
便于攜帶:管理工具必須便于攜帶,隨時可供參考修正。
第二象限的事情是有效自我管理的核心內容,我們在應用第四代時間管理的過程中,要遵循這六個方面,制定出符合自己特性和適合自己節奏的模式,包容自己,接納自己,以自己為本,順應自己的內心,去實踐時間管理。比起“時間管理”這個名詞,我更喜歡柳比歇夫所講的“感知時間”。用心感知自我,用心感知我們珍貴的時間。
本文參考書單:《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史蒂芬 ? 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