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大家晚上好。在這個特殊的長假里面,我們有了很難得的機會和寶貝們朝夕相處。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觀察自己的孩子。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討論和分享在這個長假里,我們觀察到的孩子的成長變化。
首先我來分享一下,我在這么長時間內和憶恩每天24小時的相處觀察到的一些她的變化。我今天主要從她表現比較明顯的幾個敏感期的角度來分享。首先最直觀的是她的身體長高了。
其他方面呢,第一點就是在語言上他開始體會語言,對語言的感覺更加的精微。比如說她發現,有的字只是語調的不同,像張和長,她會說,媽媽這兩個字的發音很像,或者是年齡的年和能力的能,她說媽媽,年和能,他倆有一樣的地方,我剛開始有些驚訝,一樣的地方?當我自己讀出來的時候發現他們都有n。
1.語言敏感期的詛咒階段
關于語言的敏感期,我還發現她最近幾天開始發展到了語言的詛咒的階段。比如說每天屎尿屁掛在嘴邊,還有前兩天她突然說,媽媽,我要打死你,或者媽媽,我要弄死你。突然有這樣的語言出來,我剛開始聽到心里還是一驚。我說你為什么要打死我呀?打死我你就沒有媽媽了,她就會說,因為你有時候會生氣呀。
我一方面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我意識到她開始發現了語言的力量,尤其是負面詞匯的力量,并且開始使用它們。當我意識到她開始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之后,我和他的爸爸就達成了一致。開始對她說的這些話進行淡化處理。并且努力地調整自己聽到這樣的語言之后的情緒。確實當聽到孩子帶著情緒說出攻擊性的語言比如說打死你呀或者不要個屁呀這樣的話時,對內心是有些挑戰,但是因為有了意識,理解孩子就不對孩子進行評判。我看到她有情緒,會蹲下來跟她說:你是不是因為剛才媽媽拒絕你了?你很生氣,所以說。要打死媽媽。她就會點點頭,然后。我就會抱抱她,坐在沙發上抱著她,等她調整好情緒。
很多時候,當孩子使用這樣的語言的時候。可能是在他很憤怒的時候,或者是很失望,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會這樣,那這個時候去關注他的情緒,他的感受。然后再梳理他的需求,看看有什么合適的方式,可以去解決這個事情。淡化她使用的這些語言。
2.肛欲期的過度
第二個,他比較明顯的成長就是肛欲期的變化。年前的時候他就開始憋尿、尿褲子。以前的時候并沒有這樣,三歲多剛開始這樣了之后。一開始我是能接受的,后來冬天回老家過年,因為疫情待的比預計的時間長,一天尿兩三次褲子,本來帶的褲子也不多,我就會有點著急。有時候天氣不好,洗了不一定能干,還要用空調去吹。當我看到她在那邊憋的。快受不了的時候就會去提醒她你要不要尿尿,她肯定會很堅決的回答,不要。不要尿,但是很多時候就是下一秒。或者是。你一回頭他就說,媽媽,我尿褲子了,就會有這樣的很多次這樣的場景的出現。
然后我就開始慢慢的去調整自己,我知道他到了這個肛欲期的這個階段。雖然知道,但是其實跟你去完全的接納去做的還是有一段距離的,然后就不停地調整自己。慢慢地去,接納他,接納她每天尿幾次褲子的這種事實。因為敏感期的出現是很珍貴的,孩子在發展他的能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允許她,不加評判地給她一個寬松的環境。后來我發現,一旦我放松下來,不去關注他尿褲子這件事情之后,她也就放松了,而且很順利的,就不知不覺就地過渡過去了。
然后有一天她就問我,媽媽,你有沒有發現我最近幾天都沒有尿褲子了。我說:哦,對呀。她說:媽媽你說為什么我現在不尿褲子了?我說你覺得為什么呢?他說因為我憋尿的能力變強了,我知道我快要尿出來的時候我就去坐小馬桶,或者喊媽媽。確實,在這樣幾個月的過程中,當成人放松下來,不對孩子有一些生理上和能力上的要求的時候,她也就更加順利的度過這個階段,而且,確實她的能力變強了。
3.為什么--形成邏輯思維的敏感期
第三個,她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到了每天不停的問為什么的時候。以前可能是偶爾問一句,但是在這個假期。感覺每天都能聽到幾百遍的為什么。就是每一句話都可以帶一個為什么?比如說外出散步她看到蝴蝶會問:媽媽為什么我不可以飛?我也想像蝴蝶一樣飛。看書的時候為什么這個魚是大的,其他的都是小的?為什么它是彩色的?他跟別人長得不一樣。后來我發現一開始的時候,他問為什么可能是想要你的一個回答或者回應,后來她并不只是需要你的回答,他其實是在形成自己的內在邏輯。到現在她問為什么的時候,她其實是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答案的。
比如說有一天睡前,我們讀完繪本《月亮的味道》,她就問我媽媽,為什么月亮沒有腿,我說你覺得呢,他說。因為它既不是動物,也不是人類。然后我就發現,其實他自己已經用自己的邏輯進行了思考,有了自己的答案。還有一次。我和她在樓下玩,有一個鄰居小姐姐,想跟她一起玩。她說:你愿意和姐姐一起玩嗎?憶恩說愿意,他倆就開始爭誰是姐姐的事情,那個小姐姐有一點激動,就把自己的口罩摘下來了。就快要貼憶恩的臉了,跟她說我是姐姐。在這個時候那個姐姐的奶奶就很緊張,很恐懼,我看到了她的擔心,現在不是特殊時期嗎?孩子把口罩摘下來這么近的去靠近別人,她就開始喊孩子回家說要去做飯了。
但是兩個孩子其實都約定好了,要一起玩,小女孩的奶奶之前也沒有阻止,而且是同意的態度。看著她們的背影,憶恩就開始問,為什么奶奶就把那個姐姐喊走了,我說她說了要喊他回家去做晚飯了。她就繼續問。為什么他剛才不喊,現在才喊?我就知道其實孩子是感覺到了奶奶的那個情緒,奶奶的恐懼,奶奶要把孩子帶走的那個感覺不自然,但是她又說不上來,覺得很奇怪,然后我就說,因為奶奶很擔心姐姐,姐姐剛才把口罩摘下來了,離你很近。然后她就松了一口氣,說:哦,那也沒有碰到我呀。她就放松了,自己很開心地去玩了。
我說的答案和她內在的感覺配對上了,她就沒有繼續追問下去,這個問題就結束了。
孩子在通過外在的語言的表達,不停的追問為什么,其實是在形成自己內在邏輯的一個過程。然后他越來越清楚的知道了這個因果關系,慢慢地,雖然他也在問為什么,但是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有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敏感期的時候,孩子無時不刻地利用外在的資源在發展著自己,真的是很神奇。
4.審美
第四個是我發現她對審美的追求有變化了。一開始的時候,她是追求完美,完整。比如說晚上睡覺的時候床單上不可以有褶子,被子要鋪平。睡覺前,或者不管夜里她什么時候醒來,就是鋪床,有時候能鋪半個小時,鋪不滿意了一邊哭一邊鋪,很固執地追求心目中的完美。現在我發現她開始轉移了,從追求完美轉移到自己身上。比如說他出門的時候現在要化妝啊,要自己在臉上拍拍粉啊,涂涂口紅啊。還有就是,冬天的時候她每天也要穿裙子,還把自己的春天秋天,那種褲襪找出來要穿褲襪,她覺得很美,就穿那一條很薄的褲子。還讓我給她買高跟鞋。或者是出門看到別的小朋友穿的裙子,只要看到美的裙子,她就說,媽媽我也想要一個這么漂亮的裙子。這樣的顏色的一模一樣的裙子,有時候我們還會問問別人在哪里買的。然后他的這種對美的追求,還轉移到了外部的一些環境上,比如說有一次他在外面玩的時候自己在那邊撿樹葉,來了一個小男孩跟他差不多大,也想跟他一起玩。小男孩兒想跟他玩呢,一開始是跟在后面跟了一會,后來就幫她一起撿樹葉。小男孩就在地上抓了一把葉子阿,就給他,憶恩說我不要,這些葉子都不美,這些都干了。然后小男孩兒又去找了一個,但是也是很隨意的找了一個,然后遞給了他,她看了一眼說:不要,這個也不美。我發現她現在撿樹葉也在追求那個美的標準。
5.交往需求的開始
第五個變化是他現在開始有一些交往的需求了。以前的時候可能就是三歲之前,他主要是在。自我的世界里,發展自我,做自己的手工。或者是出去的時候自己玩,看到小朋友也不會特別的想要去加入,那現在我帶他到外面的時候,看到幾個小朋友一起玩,他就很想要去加入,然后他就拿著自己的零食。也不說話站在邊上看,他也不愿意主動去問,他就拿著零食站在那里看別人,然后就有小朋友不時地盯著零食看,跟他一起玩了就。或者互相分享零食,然后就玩,就一起玩了。而且我也發現他能夠很好的跟小毛一起玩了,就是兩個人開始有互動,有交流的那種去游戲。不像以前,就可能沒有那么多互動的需求。
這是我觀察到的孩子的一些成長變化,下面也邀請其他的爸爸媽媽來分享一下:在這個假期中你們觀察到的孩子的變化,也可以分享假期和孩子發生的一些趣事啊,或者說讓你記憶猶新的事情、比較有感觸的事情都可以。
睡前欣賞環節
最后呢分享一個特別好的睡前欣賞環節,受小春老師的啟發,最近半個月我每天晚上在睡前故事結束之后會和憶恩有一個欣賞和聊天的環節,剛開始的時候,我每講一個欣賞她的點,她都讓我再講一遍,聽完還要再講一遍一模一樣的。我發現她特別享受我對她的欣賞,慢慢地現在同樣的事情我講一遍就可以了,她會問第二點要欣賞的呢?第3點呢?還有呢?在這個時刻,我們結束了白天的生活,安安心心地躺在床上,專注地看著彼此,沒有家務也沒有任何打擾,只有父母和孩子,心與心的交流。這個時候彼此的連接是很深的,白天發生的一些事情或者情緒,在這個時候也能夠靜下心來說說內心的感受,進行一些梳理和完型。以前講完故事她還不太滿足要折騰一會,現在這個環節之后她就能夠很安心很滿足地入睡了。
感謝大家的分享與陪伴。我們可能沒有辦法每時每刻和孩子在一起,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很細致地去觀察他/她,但是只要我們對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是有意識的,我們就看見了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和他是有連接的。每天能夠有一小段時間是用心地跟孩子在一起的,孩子也會感受到我們的愛。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想念親愛的孩子們,期待相聚的那一天。
(不需要這么專業,但是重要的就是你對孩子的變化和成長有沒有意識。那這種意識會讓我們跟孩子之間有更深層次的連接。就是你會更了解孩子,那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