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的時候,和小伙伴發生爭執,他們常常拿別人的話來搪塞我,他們會說,這是我父母說的,或者這是老師說的,再或者這是年長的哥哥姐姐說的,好像在他們的眼里,這些人說的話就是權威,就是標準答案。
我依然清晰的記得,當我不小心摔壞了一只玻璃杯或者拆壞了一個玩具,那種等待父母責罰時誠惶誠恐的眼神,因為父母曾告訴我,不要犯錯,犯錯的孩子要受到懲罰。
在沒有步入大學之前的那段求學的日子,老師鼓吹只有考出好成績的學生才值得老師去關愛,于是看著優生得意洋洋的樣子,那種被老師集千般寵愛于一身的尊榮,內心卻在咬牙切齒的憎恨,于是拼了命的學習學習學習,因為只有考出好成績才是成為一名優秀學生的標準答案。
而我終將不是一個別人眼中的好學生,體育和娛樂占據了求學路上的大段時光,而我也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簽,還被老師和親戚朋友認定是沒有前途的人。
再長大一些,在外地上大學,和父母通電話,被問到,你學習成績怎么樣,有沒有拿獎學金,有沒有參加學校活動,有沒有在班里擔任學習干部,有沒有找個兼職錘煉一下自己,每當這時我就心灰意冷,因為這些統統與我無關,更讓我困惑的是,難道說大學有沒有參加各種活動和能不能拿到榮譽才是檢驗四年大學成績的標準答案嗎?
而當我利用大學寒暑假游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欣賞如畫山河的時候,那些標準答案就會在耳邊敲響——你在荒廢時光,你在浪費青春,你在玩弄歲月。
工作后,依然不在父母身邊,回家的時候被父母教導,工作了就要老老實實,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要結婚生子,要掙錢養家。仿佛盡快的結婚和安安穩穩的工作就是步入職場后要做的事情,就是人生的標準答案。
于是當我延遲結婚,為我的博士夢想矢志不渝奮力拼搏的時候,那些標準答案又在耳邊炸響——你都快30歲了你還不結婚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你一意孤行必將受到懲罰。
2
在成長中的每個階段,總會有人站出來,告訴我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仿佛只有按別人認定的標準答案成長的孩子才是一個合格的人,才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我絲毫不懷疑這種按標準答案書寫的人生的結局,可能是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更有著數不清的榮譽加持,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領導眼中的好員工,愛人身邊的貼心人。
但我在想,如果每個人成長中的每一步都要像流水線的產品一樣,按照預期的加工包裝批量生產出來,那這個世界是不是會變得雷同和沒有差異。我又在想,是不是那些沒有遵循標準答案成長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就一定會變得不美好了?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我們也許不能夠在一個預定的時日里到達我們的港口,但我們總可以走在一條真正的航線上。”而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一個人,一個沒有在預定的時日到達人們等待的港口,而是遵循自己的內心走在真正的航線上的人。
直到我聆聽了我一位朋友的故事。
他的成長沒有按任何一個人給的標準答案來成長,學習不好,勉勉強強的考上大學,父母給他鋪平墊穩了在家鄉的工作,但他卻毅然的考上了研究生,父母操心他的婚事,甚至安排了相親對象,他卻一點也不著急,后又讀了博士,在北京工作并和北京當地的一個女孩結婚生子,日子過的充實也精彩。
后來一次和他在網上交流,他說他很慶幸沒有按父母和別人的旨意來安排自己的生活,雖然成長中犯了很多的錯誤,但他對于人生,一直是一個有自己明確目標和標準答案的人。
他的父母也從起初的埋怨變得理解和尊重,而每當談論起他們的兒子,總是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情。
后來他又和我說:“其實當初家人質疑我的選擇的時候,我也是被標準答案統治的世界嚇怕了,但我堅持聽從內心的聲音,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因為我一直在努力,在做喜歡的事,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
3
女兒出生后,媳婦曾問過我一個問題:你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
作為父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我希望看到的,但相比這些,我更希望,她是一個勇于嘗試犯錯的人,是一個學會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人,更是一個敢于對世俗的標準答案說不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孩子犯錯誤而不規勸指導會貽誤孩子很多,只是誰規定了人生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遵循,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效仿,對于成長中的心智而言,犯錯誤也是一項權利,更是一項不能被剝奪篡改的權利,正是通過不斷的犯錯誤,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標準答案。
可能還會有人說,這個時代已經賦予了孩子在成長中的標準答案,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少走一些彎路,少受一些挫折和磨難。只是這種集眾人千般寵愛的成長看似少了挫折和磨難,只會讓孩子在未來少了獨自面對困難時的準備和應對方案,這種被標準答案所套牢的成長,只會讓孩子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時變得捉襟見肘、手足無措。
要知道,在玫瑰園里,不是玫瑰都長得一模一樣才好看;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不是只有一條捷徑可走;同樣是做蝦,誰也不能確定,油燜大蝦比蒜蓉蒸蝦更美味。
4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人們贊美的和所謂的成功生活,不過是生活的一種形式而已。為什么我們要贊許這一種而貶低另一種生活呢?
每一種生活都有值得嘗試冒險的理由,也許正是在不斷的嘗試后,才發現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才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以“歐亨利式結尾”著稱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年少時一心想成為畫家,后當過歌手、戲劇演員、藥劑師、繪圖員、記者和出納員等,直到37歲時,在雜志上成功發表了首部短篇小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就了他在短篇小說界一代宗師的地位;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大學畢業后經營一間酒吧,為了盡早的償還債務,清晨就開始干活,一直得干到深夜,直到收支趨向平衡,用他的話說:“之前,我一心考慮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將臉探出水面,幾乎無暇分心旁騖。”而之后,在觀賞一場棒球比賽時,他看到“球棒準確地擊中了速球,清脆的聲音響徹球場”,突然下定決心寫篇小說試試,事實證明是無比正確的選擇。
...............
如果他們當初以某份職業就此一生,也許他們內心的呼喚和潛在的能量都會隨著時光被抹去。正是在這種不斷的選擇取舍之間,他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標準答案”。
退一步說,即使你的選擇不足以讓你成為一個世俗標準答案之外的功成名就的人,只要是能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成長,也能收獲一個豐滿茁壯的人生。
我更希望每個孩子的成長是這樣的,當別人給出答案的時候,你的答案是什么,而不是聽你告訴我,那個人說的很對;當別人都在小心翼翼的成長,生怕犯錯誤受到懲罰的時候,我更希望你追隨自己的內心去有主見的做決策,而不是因為怕犯錯誤而不敢去嘗試;當別人都在遵循成長的標準答案而規行矩步時,你能告訴我,我有一個想法你覺得怎么樣。
所以,我希望在未來我的孩子會和我說,爸爸,我覺得你說的不對。或者,爸爸,你不要說話,哪怕我做錯了。或者,就勇敢的說,我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你不要干涉我。
而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