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部看一遍即可扔掉的影片。極強的話語蘊籍及審美意識價值,大量暗示與含混的運用都給這部影片增色不少.它與巫覡文化,人類早期意識形態聯系千絲萬縷,主要體現在人物設計與設定的服飾與裝飾之上。可以說,電影將遠古的神話的藝術重新在人們心中復活。
自公映以來,觀眾們對這部影片爭議較大。不過,這也算是一件好事,讓人們重新認識國漫的價值,與其背后的文化歷程。本文,將與大家共同探討關于《大魚海棠》的內蘊。
第一編 原型初探
《大魚海棠》中的人物及背景,顯然在作者的編排下進行了藝術加工。將古今中外的事物進行了雜糅,給予觀眾一個近乎時空跨越的形式。同時,在影片行進過程之中,部分運用了暗示與含混的手法,使得影片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深度。
本片中出現的人物,都是成對出現的。椿的母親叫鳳,父親為樹。爺爺丿與奶奶死后前者化為海棠樹,后者化為鳳凰。顯然是受到“鳳棲梧”典故的影響。祝融為火神,赤松子則為雨師,在片中兩者還相互幫助等等。這些人物設定,都充分的體現了中國道家思想中陰陽平衡的思想。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
“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句(音鉤)芒為春神、木神;蓐收是秋神,掌管秋收之事;后土,掌管土地;玄冥,則為水神。在影片之中,湫可以讓瓜果成熟,甚至可以將果實拿起來吃,可見,他有著相應的神力。同時,電影本身大量暗示著湫為天神的屬性。他的吼聲,及擺渡的妖怪對他的恭敬態度,都說明了問題。蓐收即為湫的原型。
湫的身世顯得極為神秘。湫在山上的獨白,可以說承前啟后,為下一部分情節作了理論上的支持。以下是湫的獨白:
你以為你接受的是誰的愛?是一個天神的愛。他背叛所有的神靈去愛你。為你忍受一切痛苦,帶給你歡樂!
而神話中剩下的一位神,則是玄冥。他既是水神又是冬天之神。這個角色顯然沒有在影片中出現。湫所言,他背叛所有的神靈去愛椿。這必定會冒犯神靈,引發災禍。電影接下來的“海水倒灌”、“夏日飛雪”、“洪水滔天”皆與掌管水與冬天的玄冥有關。
玄冥為什么沒能出場?我認為原因有三:
玄冥是最著名的四時、四方之神,擁有最為強大的能力。作為神靈他不必出現在不屬于它的世界。
他與湫在神的屬性一致,在劇情安排上也不需要他出場。
椿也不相信神的存在。增加了神秘感。
電影是站在椿的角度敘述的,屬于內聚焦。有些事情她并不明白。赤松子等人漂浮的衣帶,實際上即為神仙的暗示。椿及其她的父母的一類人都沒有懸浮衣帶的樣式。可以這樣說,類似湫這樣生活在那個間的天神依舊存在著,監督并掌管著重要事務。大家心照不宣。以至于爺爺丿在臨死前告訴椿:“我知道你在做一件危險的事情。”
爺爺丿的原型為神農氏。在影片中稱他掌管百草,死后化為海棠樹。《淮南子·修務訓》: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晉干寶《搜神記》卷一:
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同西方神話類似,中國神話之中大多數神靈與權力、職業、身份息息相關。這些人往往生前具有話語權,或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死后便被神化或仙化成為眾神一員。神農氏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又因為其發展農業,“親嘗百草”,死后變化為神靈,為農業之神,被后世尊稱為“三皇”之一。影片作者延續了這種神話邏輯,將爺爺丿化為海棠樹,深深扎根于自己熱愛的這片土地,獲得了永生。
靈婆的原型比較復雜,融合了多種神靈的特點。《山海經·海內北經》:
鬼國在貳負之尸北,為物人面而一目。
指出了與鬼神相關的人物多為一只眼睛的造型。
又,《山海經·大荒北經》: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這里身體為紅色,成為了燭龍的特點。在本片之中,靈婆身體的顏色也是紅色。
靈婆在與椿的對話之中,隱約透露了自己的過往“我在這里修行了八百年,也沒還清我欠下的。”可見,靈婆并不是一開始就從事這個職業的,他是和湫有著幾乎相同經歷的神靈,法力強大。在影片最后,靈婆將湫變為自己的接班人,也印證了這一點。
這僅僅是靈婆造型藝術的基本。在如升樓中,各種裝飾例如燈籠,門栓,都有魚的造型。然而,早期的神話典籍之中對魚的象征意義少之又少。倒是莊子對魚情有獨鐘。
論文《魚在<莊子>中的象征意義——“北冥有魚”與莊子的動物情結》中對莊子對魚的態度有五點總結:
其一,人與魚的生命都有待而生、不能自己——“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其二,現實和根基決定了人離不開道,猶如魚離不開水一樣。得道、得水是生存的第一要務和意義所在。
其三,為了確保得水,魚必須直接生活在水里;為了確保得道全生,人必須相忘乎道術。
其四,正如“相響以濕,相濡以沫”只能使魚危在旦夕、茍延殘喘,是非、榮辱、名利乃至親情帶給人的是傷生害性。
其五,魚得樂的方式是相忘于江湖,沒有是非、人情的拖累才有生之樂。
亡靈化為魚,忘記前世,遨游于天地中,不生不滅,直到轉世。在莊子及作者看來,這就如同獲得了“大道”。同時,作為一部向莊子致敬的作品,與標題內容相呼應,讓魚作為掌管亡靈的意象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神婆具有一只眼睛。身上的穿戴以紅色為主,頭上身上的裝飾則突出了魚的造型。是中國上古神話造型的綜合體。
鼠婆的形象則來源于日本藝妓。她自述自己掌管壞人的靈魂,與靈婆相對。但事實似乎并非如此。她在那個時空中一直處于被封印的狀態,她的目的則是返回人間。具體細節我們不得而知。這是一個伏筆,可能會在下一部電影中會講述。在鼠婆的形象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時空的轉換。例如留聲機的出現。作者為我們安排了一個獨立于世界之外的時空,所出現的事物無可非議。但觀眾往往在觀看時不自覺地會將電影中的情節與現實相對比,造成一種錯亂感。使得一些觀眾對這部影片造成了誤解。
椿的形象,受到了母系氏族神話的影響較大。從根本上來說,椿的原型為女媧。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加入了傳統與現代的元素,塑造了嶄新且豐滿的人物形象。女媧補天神話深入人心,婦孺皆知。除了補天,女媧還治水。是早期人類自我拯救的典型。在影片之中,椿犧牲了自己,用自己的法術讓海棠樹瘋狂生長,從而拯救了大家。這與女媧傳說基本吻合。
《淮南子·覽冥篇》:
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值得一提的是,椿與鯤化為魚的形象定為海豚的原因為
在中國傳統認知中,海豚是愛的象征。椿與鯤的愛戀超越了生死,極其偉大。
椿與鯤在返回人間時分別化為雌雄雙魚,而在中國,雙魚代表著夫妻結合和忠貞不渝。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電影中除了斷崖邊上的貔貅以外,還有帝江。
《山海經·西山經》: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 ,多金玉,有青、雄黃 。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 。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 。
這么一個十分可愛且萌的小動物,活動在通往斷崖的小路上,而且能飛,雖然只是走個過場,但確實吸引了不少觀眾的心。
第二編 造型藝術
歌德認為,“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我們先來談談《大魚海棠》中建筑的魅力。開篇鑲嵌于屏幕中的大紅色,給每一位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為經典的便是那幾座土樓了。其中很多場景都取景于實景。最能讓人一眼就認出來,且印象深刻的,必須是客家土樓了。
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巖市,漳州、廣東饒平縣、梅州市大埔縣等地。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為有別于當地原有居民,被稱之為“客家”。
椿的家族,生活在“土樓王”承啟樓里。椿的爺爺丿由于身份特殊住在朝源樓之中。兩者功能、形制相似。
以承啟樓為代表的一類土樓,是集體建筑的典范。它將宗族內所有的人全都囊括在土樓之中。出于族群安全的考慮,他們采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一層層向外展開,環環相套。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所以,當椿要午夜時分去斷崖邊實現愿望時,她便格外小心,害怕驚動她的母親。
衍香樓
其中祖堂的凹坑是用來接雨水的。主要是為了祭祀。
和貴樓
和貴樓又稱山腳樓,建在沼澤地上。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高的土樓。電影中它是湫的住處。
如升樓,
它的方位很特別。坐東朝西,寓意如日東升。也因為特別像盛米的竹升定名為“如升樓”。由于建筑的特殊性,及與道家“飛升”思想的影響,電影中它成為了靈婆的住處。
南方文化在早期的重要體現為楚地文化。《漢書·地理志》載:楚俗“信巫鬼,重淫祀”。楚地面臨大海,沼澤遍布。有“云夢”一類的大澤。物產豐富,盛產犀牛,水產。春秋戰國時,楚地開始大規模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土樓的產生與楚地的風俗息息相關。后期漢族的大量遷入,他們將原來楚地巫文化傳統轉化為對祖先的祭拜,并和神靈聯系起來。
電影之中,椿的服飾接近漢服的樣式,左衽。《論語·憲問》: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左衽,是少數民族服飾的樣式之一。以中國北方胡人,及南方少數民族為代表。南方由于多雨,切地處偏遠,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少被稱為蠻夷之地。而中原文化以右為尊,故衣襟開口向右。而形制上與漢服相近,則說明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保持了地域特色。
在影片的造型藝術與取材,多取自南方長江中下游及東南丘陵一帶及臺灣的風俗儀式,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加之靠近東海與南海,魚與水成為了南方文化的重要部分部分,非常符合《大魚海棠》的精神文化內涵。
在人物的繪畫方面,充分吸收了日式畫風,并與中國傳統寫實主義相結合。尤為注重細節。比如椿的耳飾,手鐲的描繪,在椿堅定意志時,耳飾會發亮,身體周圍也會散發出不一樣的氣場。這種造型藝術的來源與早期人類所使用的交感巫術有關。在電影的故事情節中也充分體現了巫術對我們男女主人公命運的影響。關于這一點,我們將在下一章著重分析。
第三編 巫術與禳災
電影從開端、發展、結局,貫穿始終伴隨濃濃的原始巫術的意味。開頭,椿的自述頗具意味:
我們掌管著人類靈魂,也掌管著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我們既不是人,又不是神,我們是其他人。
這個“其他人”指什么呢?電影中開頭出現的斗笠飛翔,巫術儀式,以及湫的奶奶打開“海天之門”,都在說明“其他人”可能為巫覡,即巫師。《荀子·正論》:“出戶而巫覡有事。” 楊倞注:“女曰巫,男曰覡。”
巫覡的特點被認為能通鬼神。一種是請神附體。另一種即“靈魂出走”。他們生活在神的統治之下。在湫奶奶打開“海天之門”時,后土仰天吟誦祝辭:
明明上天,臨照下土。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這兩句出自《詩經·小雅·小明》。雅即正,指朝廷正樂。用于在公共場合演奏,以達到歌頌和諧、遵守禮節、委婉諷諫等政治目的。這里后土的贊頌的目的顯然是明確天條律令、并向神明祈求風調雨順,萬事和諧。
我們注意到,在湫奶奶打開“海天之門”時,她戴著面具。而后來湫以自己的神力“開天”時,為隱瞞眾人自己的身份時,也帶上了面具。實際上這與“交感巫術”有關。弗雷澤在《金枝》中將其分為兩種:
一種是人體分出去的部分,仍然能夠繼續得到相互的感應,叫做接觸巫術(contagious magic),例如:頭發、指甲、眼睫毛、眉毛、腋毛等,雖然離開了人體,依然和人體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施術在其上,就能影響于人體。
另一種則是舉凡曾經接觸過的兩種東西,以后即使分開了,也能夠互相感應,這叫做順勢巫術(Homoeopathic magic),施術于腳印、衣物,這些腳印、衣物也能與人體互相感應,受害者將受影響。
這兩種狀態我們叫它相似律與接觸律。
在巫師作為“尸”出現之時,要戴上與神相似的面具,口念祝辭,來吸引神的注意,以實現和神進行溝通。這符合相似律。
以椿為代表的那些人,身上所具有的是部分的神性與人性。他們區別于神,卻具有一定的能力。即是精靈,又是巫師。椿的父母想讓她掌管海棠的生長。這種設定來源于傳統文化中“萬物有靈”的思想。海棠花很早便在在中國出現,收到了許多人的偏愛。《詩經·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中的“木瓜”屬于海棠類的植物,它們在古時候常常被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人們稱它 “花之貴妃”,“花中神仙”。將它看作是美好與吉祥的象征。海棠的花語有游子思鄉、離愁別緒、溫和、美麗、快樂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秋海棠象征苦戀。古人稱它為斷腸花。所以,湫追求椿的結局也便融合在這秋海棠之中了。
巫術,在早期人類發展之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而巫術的重要載體便是神話。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在電影描繪的獨特時空之中,眾人不斷強調的“天理難違”、“惹怒眾神”的思維,即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期,人類試圖征服自然,慘遭失敗的心理狀態的反映。我們先來舉一個例子:
據傳說,鐘馗只因為相貌丑陋,在科舉考試中雖脫穎而出,卻不被唐明皇錄用。性格剛烈的鐘馗不愿茍活人間,自刎而死。含冤下入陰間。但事實上,現實中莫大的冤屈會導致禍患(參見弗雷澤《金枝》)。于是,玉皇大帝出場相救,讓他當上了地上與地下兩界的斬鬼專員,及陰司中的判官。其辟邪禳災的意蘊便深深的扎根于鐘馗的形象之中。
從鐘馗的故事中不難看出,人的冤屈或災禍得到超自然力的糾正,禳災辟邪祈求平安的心理,顯然成為了民間文學與心理特征的汪洋大海。由于這種狀態會成為公義與天理的體現,并給弱者帶來庇護,懲惡揚善,這,便成為禳災的心理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災禍發生的征兆一定是反常的氣候與自然災害。這與早期人類所使用的“交感巫術”非常相似。
電影中,夏季雨水變咸,海水倒灌,山洪暴發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便認為是椿藏有大魚所導致的,大家便認為大魚是不祥之物,最后,連椿也被眾人拋棄,因為在那些人看來,椿與不祥之物“同流合污”。
除掉不祥之物,便可除去災禍。這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的人類學報告中層出不窮。《尚書·金滕》記載,武王患病,“為三壇同墠。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周公禱告,表示克服疾病的堅定決心,并表示自愿充當“替罪羊”,來轉移災禍,替代武王去死。
公元161年羅馬戰爭后,瘟疫流行。俄狄浦斯為拯救城邦而當做罪犯驅逐出境。俄狄浦斯顯然充當了“替罪羊”。希臘人把這種過程稱之為“宣泄”,驅逐“替罪羊”意味著治療。因此,除掉大魚與“同流合污”的椿,災禍便可停止,而整個族群將會被拯救。如此愚昧的思想在早期人類發展中卻是合情合理。
電影中,由于爺爺與奶奶的爭取,椿與鯤才保住了一條性命。椿接受不了族人對她的偏見,動用自己的力量,將族人拯救。
洪水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電影中也將洪水的災難呈現出來。
《山海經·海內經》載:
洪水滔天,鯀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洪水神話在神話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上古先秦時期的神話,關于災害的記述中洪水占了很大一部分。究其原因,可能是早期人類以魚獵采集為主,尚未進入農耕時代。所以旱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對人類影響不大。但洪水卻不同。它可以一瞬間沖毀房屋,卷走人口,讓曾經的一切毀于一旦。曾經有過的洪水災害是如此的慘烈,在人類心靈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成為一種集體表象,伴隨著神話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對自然災害保持戒懼的態度。
事實上,大量的文獻的反映指出:
禳災,只是人類在自然狀態下生產力不發達對自然界認識不足的狀態下的一種心理安慰與逃避。禳災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反而是那些不斷探索的先驅者們,甚至被視為“異類”的人們,用自己的智慧與才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真正拯救了族群,拯救了曾經弱小的人類。
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所傳達給我們的。
第四編 暗示與解讀
其實,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大魚。“有些魚是關不住的,因為,他們屬于天空。”對,鯤與椿都是關不住的,他們要去追求那份屬于自己的愛的天空。椿的家庭環境和許多家庭一樣,獨生子女,父母想為她操辦一切,想讓她女成母業。他們害怕椿的失去,想讓她永遠留在自己身邊。椿似乎開始還算接受,可后來,當她被小男孩(鯤)的善良和勇氣深深的打動,于是她決定拯救他。出于人的私利,這受到的父母與宗族的反對。但是,椿與鯤早已有了約定,這個約定,是用生命在承諾。
靈婆是善良且偉大的。在他的如升樓中懸掛“天行有常”的牌匾。語出《荀子·天論》: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其實,這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天地運行自有規律,災害的發生也是自然規律的結果,與椿的行為沒有絲毫關系。族人的愚昧在于過分依賴巫術,而從不思考自然萬物的規律到底在哪里。他們的“違背天意”實質上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中國神話中神的來源從不是憑空無據的,他們要么與權力有很大關系,被神化:要么,在某些領域有杰出貢獻。神的來源,說到底,仍舊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產物。所以,靈婆在以椿的一半壽命為代價時,小心翼翼的將其藏在將軍罐中,不隨意處置。從后來的結局來看,靈婆救下了死去的椿。 沒有索取任何代價。而她所說的話,卻極耐人尋味。
她對湫說:“答案就在你手里。”
她對椿說:“要謝就謝謝換回你生命的人吧,我只是個生意人。”
而銜過樹枝讓椿復活的是鯤。可以說,換回椿生命的人有湫、鯤,還有她自己。椿與靈婆的交易,看似殘酷,實際上,靈婆在幫助椿實現夢想。即使椿死去了,靈婆也會用她剩下的一半壽命將其復活。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靈婆有將近一罐子的布袋,而這些布袋,她幾乎從未動過。
靈婆曾表示:“我在這里修行了,800年也還沒能還清,我當年欠下的。你遇見一個人犯了一個錯,你想還清到最后發現你根本無力回天。”從結局來看,靈婆有著和湫相近的經歷。她十分同情椿,給予她幫助。那些布袋也說明了她幫助了許多人。但從內心來看,她不愿意這類事情再次發生,因為,她的心靈也為此受過傷。最終,靈婆還是幫了她,一是同情,二是在考驗椿。如果一切順利,靈婆將不留余地幫助他們。而最終事情的發展超出了意料,椿用生命解救了族人,真正打動了靈婆沉寂多年的心。那朵順水漂流的海棠花,飄到靈婆的船舷邊,靈婆將它拾起,戴在了耳邊。那一刻,我想,靈婆一定感受到了一種力量,那是愛的力量,讓她沉寂多年的心徹底復活。
斷崖,及斷崖上的橋,深不可測的云海,都是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橋,是通往此岸與彼岸的媒介,此岸象征著現實,彼岸象征著未來,夢想。斷橋則充滿了現實意味。壓抑與彷徨,憂郁與迷惘,都在此處升華。所以當椿坐在斷崖邊上吹起海豚型的陶笛,伴隨著濃霧,月光,一切都很唯美。
船,也是是通往此岸通往此岸與彼岸的媒介。那位獨眼的擺渡者,龍頭魚尾的小舟,還有從水面一躍而起的麒麟,都給整個旅程增添了濃重的神秘色彩。
在椿出走的夜晚,椿拿走了一盆百合花。放在廊橋上。以便家人尋找她時知曉她的去向。而這盆花,早上奶奶叫湫起床時,被湫抱著。暗示湫戀著椿。
影片之中不止一處運用了蒙太奇(意識流)的手法,并將弗洛伊德關于“夢是人類精神的反映”運用其中。在椿熟睡之后,鏡頭開始切換,敘述了椿與大魚唯美的動作全程沒有一句對白,主要靠肢體語言表達情感。湫也有類似的鏡頭,在他的夢境里,他希望與椿一起看海棠花開。不過,椿最終沒有選擇湫。湫經過反思,認識到了愛的真諦,幫助椿逃離那個世界,返回人間。
這個真諦,叫尊重。
這部電影受《莊子》的啟發很大,將《莊子·逍遙游》引用過來,作為導語,引發整個作品。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鯤化為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本身就是神話的描寫,據袁珂先生考證,這里化為鵬的鯤,乃是北海的海神禺京,又叫禺疆,當他以海神的身份出現的時候,他的身形就是一頭大鯨魚,及至化而為鳥,他就有海神變成了風神,他的身形就是一只大鵬——大鳳,每年春夏之際,當海潮運轉的時候,總有這番變化,故鵬徙于南冥,以六月為息。這段話,是古代神話的改裝。在電影中,處處體現出了“老莊哲學”,得大道,成無為。并且每一次情節的變化都具有濃濃的人情味。比如,爺爺丿臨死前向椿說的那番話,就體現了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族人發現了大魚和椿的秘密時,她的母親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只是象征性的撲殺一下,倒是那些年輕的神靈,魯莽向前。其實,族人自相殘殺是任何人都無法直視的問題,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宗族必將滅亡。而且,鳳還是椿的母親,她又怎么下得去手呢?
鯤的海豚(鯨)形象頭頂有一個很長的突出物。像一根尖刺。實際上它可以作為武器使用。但是,當族人發現鯤要殺死他時,他本可以用頭頂的尖刺殺死他們。然而,他沒有那么做。
在椿于人間見到鯤時,湫送給椿的“鬼之子”在閃閃發亮。一方面象征著湫將永遠祝福保佑椿,另一方面,人面牛角在埃及神話中象征著重生。意味著兩人都獲得了重生。
在影片的結尾,湫被靈婆選為下一任接班人。體現了靈婆的善良。。也由于湫的特殊身份,靈婆將其收留。也是對整個故事的一個平衡。沒有這點,故事也不算完整。最后的字幕: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 ?收束整個故事,與開頭相呼應。其中的春與秋一語雙關,既指季節,又指人物,春秋兩季是無法相見的,把人物關系暗示其中。
第五編 藝術形式
神話化的故事情節,與牧歌式的敘述手法,都顯得這部電影極其與眾不同。在我看來,這部動畫電影有其成功之處:
一、作畫及其精細,人物面部動作流暢,充滿了濃厚的中國風味。
二、每個角色都有強烈的象征意義。通過上文我們分析了不同的人物,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三、每個角色都在成長。蘇珊·朗格表示,在電影中人物如果沒有成長的過程,那么這部電影本身便失去了價值,人物本身將被“臉譜化”不在具有靈動性。椿從堅定信念,到拯救族人,從始至終,她的身上就具有人間的大愛。并且愈來越濃烈。湫也在成長,從暗戀,到想控制椿的情感,到理解尊重的意義,便毅然決然的幫助椿圓夢。靈婆從開始的有些奸詐到最后的幫助,這種轉變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配合默契的背景音樂。時而厚重時而輕松,讓觀眾在音樂變化中感受人物內心的變化。
電影不是造型藝術,而是詩的表現。在這部影片中,已經達到了這一高度。然而,就像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所說,電影創作人員創作時所想的是一種思維,而到了觀眾這里完全又是另一種思維。觀眾所持有的“群體性思維”占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所傾向的重點不同,所產生的結果也不同。
接受美學創始人姚斯曾提出了“順向相應”、“逆向受挫”的原理。在讀者閱讀作品時,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故事發生的方向作出判斷。一旦故事發展方向與預期相符,則為“順向相應”。反之,則為“逆向受挫”。若一部作品過分“順向相應”讀者在為自己的正確預測沾沾自喜時,又暗自嘲笑作者的低能。相反,若一部作品“逆向受挫”過多時,讀者便逐漸失去讀下去的渴望。但是,“逆向受挫”并不是不可取,相反,會引發一系列不一樣的反響。比如《百年孤獨》。
電影史上也不乏此案例,比如格里菲斯導演的電影《黨同伐異》。歲票房慘淡,但依舊抹不去它在電影史上的光輝。
《大魚海棠》這部影片所蘊含的內容較多,意蘊復雜,可能會讓第一次接觸電影的觀眾產生“逆向受挫”的心理,進而對它造成誤讀。總體來說,這部電影是相對成功的,國產動畫電影又一次偉大嘗試。
《大魚?海棠》原作者Tidus曾說:“我們的夢想是做一部深深打動人心的動畫電影,帶給少年愛與信仰的力量。”
永遠不能忘記湫的那句話:“我會化作人間的風雨陪在你身邊。再見了。”
對,這是一部關于愛的神話。
后記
給大魚海棠的內容的討論仍在繼續。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觀看這部電影、研究這部電影背后的故事。
各位,辛苦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張沈琦
二〇一六年八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