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羅輯思維,有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的彭老師,講如何讓自己感到幸福。
我對這個很感興趣,與我最近在看的《心流》,是同一話題。
彭老師講,幸福很難定義。
不少人認為,成就感高,人會覺得幸福。
在我們心目中,拿諾貝爾文學獎,應該算有很高的成就,但中央電視臺問莫言:“你幸福嗎?”
莫言說他不知道。
其實,不單莫言,很多人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回答都不正確的。
老師告訴我們:
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積極體驗,有豐富的身心體驗,
當我們知道它的意義、價值,知道它對已、對別人有什么影響,才能產生真實的幸福。
真實的幸福,有五個方面。
1,含有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看到一個喜氣洋洋、活潑生動的人,自己會跟著開心起來。看喜劇、看笑話感到開心;
2,找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系。如家庭和睦,跟兒子、學生、親朋好友在一起很幸福開心,這是重要幸福來源;
3,能給自己創造投入感。體驗到做事忘我、沉浸其中的感覺,愿意并喜歡去做。太忙、太著急感受不到幸福;
4,自己做的作品、工作或者某些事情,有結果、有效果、有感應,能讓自己產生成就感、價值感。
5,包含意義感的事,例如要做的工作, 能了解它對社會、對自己有什么意義。有錢財、物質但沒意義的,也感受不到幸福。
這就解釋了為何我們很多人,不愁食不愁穿,感受不到幸福,覺得生活沒意思,因為覺得人生空虛、膚淺,
想要創造幸福、體驗幸福、提升幸福,我們可以做的是:
1,每晚寫下當天的三件好事及原因。
可以是升學、求職、加薪、結婚、生子等大事,也可是讀到好書、吃到好菜、聽到親友的好消息、在公交車上有人為自己讓座等小事
堅持1-3個月,會發現自己幸福感有大上升。
因為,這培養了積極關注美好事物的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只是缺少發現幸福的能力。
2,記錄并運用自己的優勢
對人生意義的感受, 源于我們對自身的認可和肯定。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優勢,找到并有意識地運用自身的優勢,可以對自己更認可和肯定。
準備一個優勢本,記錄自己的優勢,每周增加一些。原以為沒幾條,但寫著寫著,可以積累上百條優勢。
而且,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即出現自己做得最自豪的事情中的優勢,并把它不斷運用到工作學習、生活中。
3,練習感恩
當情緒特別低落時, 試著感恩周圍的人、事、環境或者感恩自己。這能將消極情緒會大大緩解。感恩被視作幸福的強心劑。
讓自己看到事物中的美好,感受到從周圍到整個世界的善意,能讓自己體會到人生真正的意義感。
4,練習品味
品味是指對生活中的積極情緒,進行有益加工和精細加工的過程。
若抓住積極情緒,可能故意不讓過去得慢一些。讓自己的心“反麻痹”,就能解開你發自內心的積極情緒。這包括:
找自己很喜歡的活動,如品嘗美食。試著在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時,放慢腳步,先用眼睛觀察食物的顏色,
再試著聞一下食物的香味,然后在食物進到嘴里后細細咀嚼,用心體會食物的美味。當自己這么做的時候,就是在進行品味。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品味去進行。比如看書、欣賞音樂、品茶、品酒等等。
最后是在我們中國文化中,也藏著關于幸福的智慧,像孔子在《論語》開篇就講了三種幸福的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說學習是快樂的。為什么有時候讀一本好書會讓人手不釋卷?因為進入到了一種幸福的狀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說有朋友,跟和朋友在一起,談心、要溝通,會覺得幸福,即幸福來自于美好的人際關系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在別人說話時,有明顯錯誤時,有自己不認同的,也要寬容、厚道,你不生氣、不著急,展現出君子風度。
所以說,道德之心、寬容之心、厚道之心,也是感到幸福特別重要的方法。
總之,當一個人刻意追求幸福的時候,往往求而不得;
反倒是當你專心致志地活在當下、沉浸當下、欣賞當下的時候,幸福它就不請自來了。
特別喜歡老師接地氣的建議,每天想三件好事、寫優勢本,這個容易做,而且能很快看到結果。
感恩和慢慢品嘗,也是應該不難做的,這需要形成習慣。
講道理的書和文章可以看到很多,能提出這樣簡單易行的方法,去得到幸福快樂的方法,真是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