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什么書:《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有效時間:1h
閱讀中遇到了什么困難: 當初為什么要看這本書?是在李松蔚的文章中注意到“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所以我想知道怎樣是課題分離,在人際關系中如何來課題分離,從而減少煩惱,或更好的溝通。
但讀書的時候,讀著讀著就忘了這個目的了。里面所舉的例子,跟我有什么關系?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怎么解決呢?
閱讀有什么收獲: 昨天讀到,“在競爭當中,會把他人看做敵人,把整個世界看做威脅”。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書上的內容幫了忙。寫了請假申請郵件給導師,導師回復了,并沒有直接批準。我一看,焦慮感馬上充滿全身,我已經買票了,導師不同意,怎么辦?各種不好的念頭一齊涌上來。然后想到書上看的,“敵人”和“伙伴”。雖然我跟導師不是競爭關系,但我的第一反應,確實把導師放在了對立面,所有隨之產生的想法都是一種對抗。那么,如果把導師看做“伙伴”呢?我又重新讀郵件,發現,雖然她沒有直接同意,但也沒有直接不同意,她只是在提醒我,是否做好安排,是否能可以按時完成任務。發現這一點,讓我心里輕松一點了。回復郵件時,不是之前想的那樣,要想盡辦法去說服她,而是想著與她協商如何保證可以完成任務。
這也算學以致用吧。感覺很好。
我們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在討論問題時,原本主張的對錯與勝負毫無關系。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應該無所謂。但是,很多人都會陷入權力之爭,試圖讓對方屈服。正因為如此,才會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等于”承認失敗“。我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對方是錯誤的。一旦這樣想,辯論的焦點便會從”主張的正確性“變成了”人際關系的方式“。也就是說,”我是正確的“這種堅信意味著堅持”對方是錯誤的“,最終就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
孩子制造惡作劇,在很多情況下,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們往往會在大人真正發火之前停止惡作劇。但是,如果在大人真正生氣的時候孩子依然不停止惡作劇,那么其目的就是“斗爭”本身了。目的是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如果父母仍然忽視,最終就變成“報復”。
“如果自己出現不良行為、逃學,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會煩惱不己,父母還會驚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出現問題行為。孩子并不是受過去原因(家庭環境)的影響,而是為了達到現在的目的(報復父母),才表現出不良行為。
明天打算怎么做: 繼續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