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是不是每當安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內心總是孤獨和無助,不斷地尋求安全感,但感覺自己永遠沒辦法真正尋找到;
是不是經常因別人的目光而活,總是莫名的焦慮、不自信,但又說不出為什么會這樣;
總是嚴格地要求自己,要求完美,生怕自己搞砸,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
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歷,那么你想不想知道原生家庭是如何聯系你并影響你的一生?怎樣降低或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閱讀《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你將會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此書之所以會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在于它告訴我們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縛,治愈父母給我們的傷害,扭轉不良的生活狀態。
第一部分,作者先深入研究幾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全方位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并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第二部分,作者還傳授具體的做法,幫助我們能夠在與有毒父母的關系中扭轉局面,獲得心靈的救贖。
本書作者是蘇珊·福沃德,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著有《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么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金錢魔鬼》、《情感勒索》等暢銷書。
另一位作者克雷格?巴克,也寫過 《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共鳴,看完后真的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和感觸,今天給大家分享三點。
一、不稱職的父母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從古至今,為人父母要承擔的義務都是差不多的。比如: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
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但是這世上就有這樣不稱職的父母,為人父母該完成的任務一條都沒有完成。他們推卸了自己對孩子應盡的責任,對孩子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和照顧,不能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還常常指責甚至要求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閨蜜上周找我訴苦,說她又和第五個男友分手了,原因還是男生覺得她太無情,感受不到她一丁點的愛。
閨蜜從小就是沒人疼沒人愛的多余女兒,因為是長女,加上父母忙著打工賺錢,根本沒時間照顧她。相反,她小小年紀還要承擔照顧兩個弟弟的責任,課余時間多半在家做飯或者打掃衛生。
她整天忙個不停,沒有時間同情自己,也沒有在家庭中學會如何愛人以及如何接受別人的愛,長久地關閉了自己的情感。
像閨蜜父母這些不稱職的父母,把自己要承擔的責任推卸給孩子,逼著孩子成為小大人。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長期缺乏安全感,與之相伴的是自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長大以后,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感情生活一團糟。
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了情感的滋養,他們索性關閉了自己的情感之門,活成了冷漠自私的模樣。
二、讓孩子陷入“為你好”的怪圈,成為媽寶男
中國式父母,給孩子說的最多的話莫過于:
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們是不會害你的
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
……
這種類型的父母控制欲很強,喜歡控制孩子的生活,時刻要讓孩子在她的掌控中,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所以會竭盡全力去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并希望這種無力感伴隨終生。
前段時間在綜藝節目火起來的朱雨辰,就是在媽媽操控下長大的孩子。
他的媽媽,每天早晨四點起來為朱雨辰熬雪梨馬蹄薏米汁,一熬就是十多年;朱雨辰在北京拍戲,他媽媽一個人搬到北京陪著,寸步不離;經常帶著一個電磁爐,親手料理他的一日三餐……
他媽媽灌輸給他的邏輯就是“我把自己都給了你,你怎么能不聽我的?你這輩子該怎么活,應該由我來決定。”
朱雨辰始終無法擺脫母親,年近不惑的他,依舊是個“媽寶”。
像朱雨辰媽媽這樣操控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過度卷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們的人生,孩子因此變得焦慮和膽怯,很難成熟起來。
操控型的父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只要是他們覺得好的,通通讓你照單全收。
這些家庭長大后的孩子,對自我的身份認知常常會有些模糊。他們很難把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精神層面極度依賴父母,對現實的種種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三、你還在用言語鞭笞你孩子的心靈嗎?
“你看誰誰家的孩子,你要是有人家的一半就好了!”
“你是豬嗎?簡直比豬還笨。”
“你算了吧,就你這樣的三分鐘熱度,別再丟人現眼了。”
這幾句話有沒有很耳熟?你成長的過程中沒少聽過吧?
家長們容易認定“打是親罵是愛”這個道理,于是經常用語言來貶低孩子,孰不知他們卻是摧毀了孩子正當的自我認知,給孩子造成了難以平復的精神創傷。
微博上曾有網友含淚吐槽自己的媽媽:
小時候自己考試99分,全班第一,回到家得到的不是媽媽的表揚,而是痛斥,“愚蠢,你為什么不細心點,丟了一分”;
有次家族聚會,自己自告奮勇地唱了一首歌曲,卻被媽媽當眾嘲笑,“歌怎么唱得這么難聽”;
進入青春期,開始重視打扮,得到的不是媽媽的引導而是諷刺,“長這么胖,穿啥都不會好看”。
所以她從小為了贏得父母的愛或贊許總是苛求自己,失去快樂的童年,現在長大了還總是處于沉默、隱忍、恐懼狀態中,只知一味地討好別人,痛苦極了。
可能家長永遠也無法明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所以如果父母常說“你真蠢”,那孩子就會認定自己是愚蠢的人;如果父母常說“你沒用”,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真是個沒用的廢物。
總是用言語凌辱孩子,孩子會有強烈的被羞辱感、不安全感、低人一等感,會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和個人價值方面進行負面的攻擊,背后的代價是難以預估的。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幾種有毒的原生家庭在孩子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作者也讓我們明白,想要消除父母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做好三件事情:
學會發泄憤怒和釋放悲傷;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大膽地說出你內心的真實想法;選擇寫信或者是面談的方式,勇敢地和父母對峙。
有毒的原生家庭會帶給我們傷痛和性格缺陷,但我們可以通過后天自己努力變強大的方式,跟原生家庭和解。
這是個漫長又艱巨的過程,不管最后的結果如何,都請不要放棄自己,我們終將從與父母的負面關系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