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心理健康”不容小覷】
前言:
偶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2020年9月上海市某學校兩名小學生的爸爸,因為孩子在學校發生了小打小鬧,竟在家長微信群中“放狠話約架”。小學生打架并不稀奇,但稀奇的是這兩名小學生的家長都是中年人,社會閱歷豐富,不應該這么容易就沖動氣盛,然而這兩位家長最后竟真的為這一點小事大打出手,打得頭破血流,進了醫院。事件如此發展,除了要站在社會學層面上的思考之外,也不能忽視中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中年人的心理特點
人到中年,可以說是閱歷豐富,特別是現在把40~55歲稱為中年的年代,我想很多到了這個歲數的人,都是有一身故事的人,有些人能在這個年紀享受清閑自在的生活,有些人還在為了家人和生活奔波,大多數的人可能感覺最深的還是只有一個字‘累’。
基本都是家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的,一般都處在社會,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壓力之下,他們自己都分不清到底每天是為誰而活,有些忙碌得把自己給忘掉了,每天幾乎是機械的完成每天的任務,工作也是做了很長時間的,到了這個歲數多數是求穩,沒有什么新意也沒有什么激情,就是混,家庭關系也是很多年了,該是什么相處模式也都固定了,沒有什么變化起伏,愛情早已轉化為親情,夫妻之間也不再有什么激情,有的只是溫情,朋友也就是談得來的那幾個還有聯系,也沒有心力再去結交新朋友,好像一切都是以穩定為主,不想再折騰了,這也意味著生活是有序而重復的,像鬧鐘一樣的固定,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有些習慣已經改不過來也不想改了。那么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下,他們常常就會覺得‘累’,身體累,心也累,因此心理疲勞就是中年人身上最突出的問題了。
人到中年,知識仍在積累增長,經驗日益豐富,然而人體生理功能卻在不知不覺中下降。心理能力的繼續增長和體力的逐漸衰減,是中年人的身心特點。
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生物學基礎。中年人的心理能力處于繼續向上發展的時期。一個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不僅與社會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觀努力。勤于實踐、積極主動地接觸社會、接觸新生事物、不斷擴展生活領域、不斷更新知識、勇于探索和創造的人,其心理能力在整個中年期都在繼續增長。反之,則會停滯,甚至提前衰退。
孔子對自己的心理能力發展精辟地概括為:“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則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這種分析說明心理能力不僅在中年期仍在發展,到了老年也還沒有終止。
這里的心理能力是指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能力的綜合和總和,而非單項能力。因為就某一單項心理能力來說,從中年之始就處于下降過程、如機械記憶能力、反應速度等。中年人應充分利用心理能力繼續發展的優勢,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和完善人格,努力實現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諧。
二、中年人心理發展中的常見問題
中年人的心理變化是個動態過程,個體差異很大。一般來說有以下的心理問題。
1.反應速度與記憶能力的下降
中年時期的反應速度和機械記憶能力已經明顯不及年輕人。但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的綜合能力及思維的深度廣度,則明顯優于年輕人。
由于剛過了青年期,中年人對這種初級、簡單認知功能的下降(如反應慢、機械記憶水平不及青年人)等自然情況可能認識不清,一時難以接受,以為自己老之將至,從而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狀態。
2.渴望健康與追求成就的矛盾
中年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個健康的身體,可以無憂無慮地投身到事業中,以顯自身的價值,也為社會做出貢獻,從中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
由于中年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工作單位也多為骨干,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和職責。他們較青年人經驗豐富、更熟悉工作、處理復雜或意外情況更有把握和決斷力。他們既不象年輕人那樣“毛手毛腳”、易沖動,也不象老年人那樣體弱多病需照顧,所以往往被派到關鍵崗位,受到領導的重用和信任。
也正是因此,在繁忙的工作和高度的責任感驅使下,他們往往無暇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無暇參加健康體檢。對疾病的早期癥狀麻痹大意,即使對一些較為明顯的癥狀也未引起足夠重視和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錯過最佳治療階段,導致終生的遺憾。
3.人際關系錯綜復雜
中年期的人際關系最為復雜。人際關系矛盾,是中年期常見的問題。
在工作關系中,中年人要小心處理好與老年同事(可能曾是自己的老師或師傅)的關系,搞不好會被認為“翅膀硬了”、“過河拆橋”、“自以為是”、“不尊重長輩”等。還要處理好與年輕同事的關系。適時適度協助他們熟悉工作、盡快勝任。若指導過多會被認為“婆婆媽媽”、“絮絮叨叨”、“不信任青年”,關注少了又容易使年輕人認為你“不負責任”、“自私”、“待人冷漠”,從而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全力投入工作。此外,還要處理上下級、同事間的關系。尤其是原來的同事現在變成了自己的上級或下屬。如何對待這種社會地位的演變,如何轉換社會角色,是對中年人的一個考驗。如果處理不好,會使自己心理失去平衡,產生內心的矛盾沖突,影響工作關系,并給自身的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在社會關系中,中年人本來已建立起較為穩定、可靠的社會支持體系。但可能因為自身社會地位的變化,疏遠或失去過去的朋友和同學。這也會給中年人帶來一些失落感。
在親屬關系中,原來充當撫養人、保護人的長輩已經進入老年,他們會反過來對中年人產生經濟上、情感上的依賴。中年人在百忙中還必須分出精力、時間去關照他們的身體健康、心理上的需求。通常稱之為“反哺現象”,這也時常讓中年人不得不犧牲休息、甚至工作時間,往返奔忙。節假日探望、有病時陪床。既要做孝子,又不能耽誤工作,使中年人常感嘆:“忠孝難兩全!”除此之外,夫妻雙方的親戚中,上學的需關照、結婚的需祝賀、畢業的需托關系、找工作、下崗的需經濟援助、有病的需看望,另外,對夫妻雙方的親友如何做到不厚此薄彼……。這些情況常接二連三、甚至重疊出現,搞得中年人心力交瘁。
4.家庭與事業的雙趨沖突
中年人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需要有一個安定、和睦的家庭作后盾。家庭是一個人身心調養的小島,是避開社會風浪的港灣。在一天緊張工作之余,如果沒有一個安寧的休息場所,就很難積蓄起第二天的工作精力。
工作的矛盾只是一天8小時內的事。親友的復雜關系,實在是“惹不起還躲得起”。唯有自己小家庭內的事,是令中年人無法回避、不得不面對的。夫妻關系和子女的問題,也是真正讓中年人牽掛和分神的事。家庭安寧幸福,有助于中年人一心一意搞事業;事業的成功和發展,又有助于家庭穩定。然而家庭和事業對于中年人的要求和期望,又往往形成一對矛盾。中年人既想做個好丈夫(或妻子)、做個好父親(或母親),又要做個好職工(或領導),這就很容易使自己在家庭與事業之間陷入雙趨沖突。
5.變化的客觀環境造成心理壓力
在這個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年人在目睹周圍的各種變化、體驗自己生活日益美好的同時,也看到自己周圍許多人(或許包括自身)面臨著下崗、再就業。在新的知識、信息大量涌來的時候,也感到自己需要知識更新,否則將會被“淘汰出局”。而中年人也意識到自己對新變化、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顯然不及年輕人。由此也會引起心理的緊張、焦慮、忿忿不平及其它心理應激反應和適應性問題。
三、中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如果你已經到了四十歲,那么就意味著已經進入到中年了,在這個時期,可能事業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時家庭生活也可能非常美滿。但是有一個問題萬萬不要忽視,那就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因為有大部分的中年人,都存在下面幾大心理問題。
1.心理疲勞
心理疲勞是在工作、生活過程中過度使用心理能力,使其功能降低的現象,是長期的精神超負荷造成的。其表現一般是總處于一種思考狀態,反映出焦慮、煩悶、恐懼、抑郁等情緒。常出現以下表現:
(1)早上起床后,感到全身發懶,四肢沉重,心情不好。
(2)工作不起勁,什么都懶得去做,甚至不想跟人交談。
(3)工作中差錯多,工作效率低。
(4)容易神經過敏,芝麻大點事,也會大動肝火。
(5)因為眩暈,頭痛,頭暈,背酸,惡心等感到很不舒服。
(6)眼睛容易疲勞,視力下降。
(7)犯困,可是躺在床上又睡不著。
(8)便秘或是腹瀉。
(9)沒食欲,挑食口味變化快。
2.更年期神經癥
有些中年男性出現心身功能失常所致的神經癥,我們稱之為更年期癥狀,如失眠、頭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易激惹、煩躁、焦慮不安,同時伴有心悸、潮熱、多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癥狀。究其原因主要是機體衰老、睪丸功能減退、男性激素分泌減少等所引起。
3.疑病感
有些中年男人對個人或家庭的安危和健康格外關注,過分擔心疾病,把身體正常衰退跡象看成大難臨頭,對機體感覺十分敏感,稍有不適就懷疑得了某種不治之癥,為此憂心忡忡。尤其聽到或者看到同齡人得了重病或者去世,總與自己身體現狀聯系。這些是無形的心理壓力,會削弱身體的抗病力,反而給各種疾病開了方便之門。
4.病態懷舊
懷舊無可非議,然而一味的懷舊、沉溺過去就是病態了。某些中老年人表現出頑固執拗,在自己的某種陳舊觀念上固執己見,堅信自己的過去經驗,否定客觀外界條件的變化,拒絕采納不同意見。回避現實,整天陶醉在自己的懷舊體驗和懷舊情緒與行為之中,認為只要是過去的社會背景、生活環境、文化藝術都是好的,看不慣眼前社會一切新鮮事物,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思想與行為不能與時代同步。但是,自己內心總有一種孤獨感、遺棄感、失落感,經常處于壓抑的狀態。
5.“性”到中年
男性對自己體力衰退,性能力減弱的擔憂要比女性強烈得多。部分中年男性仍然希望自己能保持年輕時期那樣的性狀態。這種不現實的性期望使一些中年男性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當這些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就可能造成性機能障礙。可以想象,一個經常處在焦慮中的男性,是很難有良好的性狀態。
四、中年期心理保健
中年人是社會的中堅,肩負著社會與家庭的重任,是各行各業的主力,又是家庭的“頂梁柱”,具有多重社會角色。中年人對事業成就的期望高,勞心勞力,盡職盡責,但由于主客觀的種種因素,事業上經常會遇到困難、挫折與失敗,長期承受的高強度的精神緊張與心理壓力,會嚴重威脅中年人的心身健康,中年知識分子的情況更為嚴重。
面對中年人的“不堪重負”境遇,應采用的措施有:
1.量力而行
中年人要權衡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停止超負荷運轉,對不合健康的過重任務,要學會說“不”。
2.淡泊名利
中年人的成就欲與時間緊迫感常引導自己不由自主地與別人比較。真正的成功者需有遠大的目標,平和的心態,不為眼前利益而犧牲健康。主動發展業余愛好,不斷豐富精神生活。
3.學會放松
在工作與精神壓力過大時,學會用放松技術來調節與應對。對照法、直接法、生物反饋、氣功、太極拳等均是很好的放松方法。
4.調整認知結構
對人際關系有一種積極、全面、善意的認識是良好交往的基礎。克服視人際關系為爾虞我詐、演戲、冷漠等心理定勢,以誠相交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5.改善個性品質
個性缺陷常常是導致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背景因素,甚至是關鍵因素。因此應養成一種熱情、開朗、寬宏、富有責任心、拋棄妒忌心等一系列良好的個性品質。
6.學會交往技能
處理人際關系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術,可以通過訓練來培養。比如:適度地、真誠地贊賞對方,善于傾聽,設身處地,學會找到相似性,寬以待人,樂于助人,增加主動性,求大同、存小異等等,都是在人際關系中十分有用的技術。
7.增進夫妻間的“溝通交流”
即使是多年夫妻,也要相互溝通,消除誤會。促進建立“夫妻認同感”,夫妻雙方在情感與行為上就會表現出較高的同一性。當出現“第三者插足”時,要避免災難性暴力。采取冷靜的方式,找到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
8.培養良好的子女養育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言傳。要想培養高質量的后代,父母要有良好的教育與修養,不過度保護,也不放縱姑息,采取一致的態度與處理問題的口徑,同時也要調整好適度的期望值。
建議到了中年之后,應該結合自己的真實狀況,來給自己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每天沖著目標不斷前行,這樣有了充足的動力就會讓心理狀況更良好一些。同時保持樂觀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天塌下來”都要保持樂觀,這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中之重。
丁俊貴
202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