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媽今天的早飯,吃得感慨萬千,在家人們的一席對話中,感覺眼里、心里都有些濕潤。
01?
婆婆在吃飯時,問起養豬的事兒。
婆婆:“之前你說的養豬那事兒,到底有沒有心思弄,要弄的話,讓你爸跟鄰居**家談一談,看看他家的地賣不賣?”
妙爸:“……”
公公:“先問問,要是不賣的話,把咱家那塊楊樹地,全推了,給你用夠不夠”
妙爸:“推什么推,那樹不白瞎了么!而且推了也不夠地方”
公公:“瞎就瞎唄,可你的事兒先來!”
婆婆:“兒子不是說了地方不夠大嗎,還是先把**家的地談下來吧,給兒子留著,萬一要養,加上咱家門前的兩畝地,地方就夠了”
這個話題,我沒有參與太多。
眼睛盯著剛吃完飯,在家里橫沖直撞的妙妙,手習慣性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做著夾菜吃飯的動作,而腦海里,浮現的卻是很遠很遠之前的一些畫面和對話……
02?
一個大概10歲左右的小女孩兒,最近一陣子,瘋狂愛上了畫畫,畫人、畫動植物、畫日常物品。她沒有經過很正規的學習,只是照常上著學校里的美勞課。
出于喜歡,每天除了學習,課外時間都在描摹喜歡的圖畫。教科書上的,或者任意帶圖畫的書,都是她描摹的對象。
有一次,美勞課老師下課前說“市里有個畫畫比賽,想參加的,周一交一幅畫給老師吧”。
到了周一,老師問“誰畫了啊?交上來吧”等了一會兒,沒人動,好像很多人早就忘記上周老師說過的話了,全班很安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而這個小女孩兒,在美術課本下面,藏了一張畫,猶豫著要不要交上去,她是一個特別害羞的孩子,要在這么多同學面前,獨自走上講臺交給老師這幅畫,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心理挑戰,雖然有人會對此無法理解。
最終,在她的猶豫中,老師的等待時間結束了,她沒能鼓起勇氣走上前,只是手里一直攥著課本下面那副畫的一個頁腳,低著頭,心想,還是算了吧。
幸運的是,因為個子小,她一直都坐班里最前排,老師走過時,碰巧看到露在外面的一角畫面,“咦,你畫了啊,給老師看看。嗯,不錯啊,讓老師幫你送去比賽吧”說完,老師拿著畫走了。
她如釋重負,嘆了一口氣,但隨即又把頭繼續埋得低低的,不想讓同學們注意到她的異常。她只希望自己像空氣般,可以融入任何環境,但又不會有太多的存在感。
說起那幅畫,她到現在還記得,那是《小鹿斑比》的一頁場景。還沒長大的斑比獨自站在森林里,溫暖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照下來,照在斑比身前,他扭頭堅定的看向書外的你。
可能是因為畫他時太過認真,一筆一劃一絲不茍,任何小細節都不敢馬虎……或許只有投入到付出靈魂的東西,才會這么記憶猶新吧。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沒得到任何關于那幅畫的消息,雖然期待,但不敢奢求太多,畢竟太粗糙,只是在一張大白紙上,用鉛筆畫的黑白畫。
但就在她快忘記這個期待時,老師拿了一塊獎牌給她,并恭喜她獲得“珠穆朗瑪杯小學繪畫比賽”三等獎。
那天晚上,她高興的把獎牌拿給爸爸看,告訴爸爸這是她畫畫得的。爸爸平時不太關注她的學業,都是自己看著辦,所以她畫畫,爸爸是不太知道。但知道女兒獲獎了,還是很高興的把獎牌掛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她心理美滋滋的。
以后的日子里,她不僅描摹,還開始自己設計一些畫面,還畫一些衣服,進而喜歡上了服裝設計。她特地用零用錢買了好一些的紙張和文件夾,專門用來畫畫和收藏。
不知不覺,畫了幾十張自己覺得很滿意的設計稿,規整的存在文件夾里,不時拿出來看一看,嘴角總是不自覺上揚,好像那是一個小寶藏,里面裝滿了成就感和幸福,對畫畫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有一次,跟一直在國外的媽媽通話,頭一回跟她提起自己畫畫的事情,得了獎,現在喜歡畫服裝,畫了很多……
提這個事兒,并不是要得到家里課外輔導的支持,只是單純的跟媽媽分享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媽媽簡單的一句話,讓她以后不敢再對興趣投入太多。
“學校那種畫畫比賽,根本不算什么啊。服裝設計你能做得好嗎,還是多花時間好好學習吧,考上好大學,進好單位”。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這個小女孩兒也開始越來越不自信,遇事總會先反問自己“我能做到嗎,能做出什么成績來嗎,不知道!不能!我沒這個本事!還是算了吧”。
只要大人有否定的評論或者建議,她肯定會打退堂鼓。
“我喜歡唱歌”
“唱歌能當上歌手嗎?”
“我喜歡模特”
“爸媽個子都不高,你也長不高,當不了模特的”
……
后來她很少再畫畫了,也沒有其他興趣愛好。
但上初中時,她又瘋狂愛上了各種植物,家里有顆斑紋蘆薈,沒事的時候能對著它觀察很久很久,都不自知。姐姐常常驚嘆“我說妹兒啊,你都對著它看了2個多小時了,有啥好看的啊?真服了你了!”
高考時,填寫志愿,她猶豫了很久,很想報考研究植物的相關專業,但只是想想,并沒有跟家人提過,因為可能會被問“學那個能進什么樣的單位?”她肯定答不出來,因為真的沒研究過,社會上哪些行業最賺錢,最有前途……
其實家人對專業的好壞評判,都出自聽別人說。聽說學外語好、聽說學經濟好、聽說學法律好……最后,媽媽讓她給表舅打電話問問,表舅北大經濟學畢業,懂得應該比較多。
表舅在電話里,詢問她喜歡什么,她說,喜歡研究各種植物,表舅說,女孩子學這類專業會比較辛苦啊,要做好心理準備。
通完話,她還是決定報那些“聽別人說很好”的專業,因為怕自己“因為辛苦而堅持不了,做不好”。
長久以來,自我否定似乎已經成了她的習慣。她經常根據他人的否定而做決定,即便只是沾點邊兒,也會讓她立馬失去信心。
但這種習慣,是天生的嗎?人,生來是帶著自我否定出生的嗎?顯然不是啊!
這都是周圍的環境和人,特別是那些最親近和信賴的人,潛移默化間帶來的影響。
父母的本意,當然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在很多事情上,特別是接觸最多的日常小事上,父母經常不自知的將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或偏見,融進每天的言行中,一點一點侵蝕孩子的心靈,影響孩子的性格。
其實,女孩兒父親和母親的反應都很平常,也許這也是很多家庭里正在發生著的場景,但兩位大人不同的態度,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卻截然不同。
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話,影響的是孩子幾十年的人生,甚至終生。
兒時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它會深入骨髓,即使長大后,自己已經意識到,也很難克服和改變自己,這非常可怕!
當別人都在陽光下奔跑時,你還在心理的一個陰暗角落里,跟“自我否定”作斗爭,這對生命,是一種浪費!
03?
再回到今天的事情。
其實坦白講,長大后的這個女孩兒,對老公養豬的事情,并不報太大希望,覺得不一定能成,她還在用否定自己的習慣,否定身邊的人。
但當她看到,公婆為孩子不經意間說過的一句話,而徹夜未眠,為他分析規劃這件事的可行性,并愿意為此付出較大的代價,不管成與不成,只要孩子想干,就全力支持的時候,她相信,這就是父母愛孩子最正確的姿態!
相信、鼓勵、支持、肯定!并且始終如一!
結婚生子后,妙媽真正感受到,原來父母的性格也是會“遺傳”的。
比如,妙媽的習慣性自我否定、多愁善感,與母親如出一轍,即使童年并沒有與母親朝夕相處;
妙爸的熱情樂于助人、自來熟,與婆婆也是一模一樣,即使隨著男孩子長大,并不再與母親像兒時那般親密;
但就是那短短幾年,人生最初的時光,讓我們“遺傳”了父母的性格,包括優點和缺點。
文中提到的那個女孩兒,就是妙媽我啦,為什么要寫這么詳細?其實這些事情,除了自己,誰也不知道,但這就是一個孩子的真實內心。
不會跟父母講,不會跟老師講,長大了也不會跟任何人講了。
今天寫出來,只是希望打開這篇文章的你,真實感受到一個小女孩兒,正向你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小秘密。就像你自己的孩子,將來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事情一樣,但卻不方便,或不知道怎樣向你傾訴。
你要多觀察、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讓這種聲音,一直埋在孩子心里。即使現在已經不痛、不癢,卻永遠揮之不去……
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妙媽在不斷發現、或面對以前一直回避的自身弱點,深知它們會對孩子造成長遠的影響,所以,我在努力挑戰它們,希望將這些弱點終結在我這一代。
這條路很長,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長,一起走下去,直到完成了99分。
剩下那1分,留作我和孩子繼續前進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