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解讀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孫子這篇,開頭提出要求全。不僅自己要求全,對敵人也要求全,而不求破。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那么怎么能夠求全呢?不戰而屈人之兵。百戰百勝,不一定是最好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所以最上等的軍事手段,是謀略討伐;次一等的,外交討伐;再次一等的,武力討伐;最下等的,是去攻打敵人的城池。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為什么攻城是最下等的戰爭方式呢?因為這是不得已的辦法。準備攻城器械三個月,距堙,就是堆積攻城用的土山,又三個月。將領一著急一生氣,讓士兵給我沖,人海戰術,士兵死傷三分之一仍然攻不下城來。這就是攻城的災難了。
??這里也讓人想起上一篇所說的“兵貴勝,不貴久”,這光是準備攻城就得花上六個月,“攻城則力屈”,不是下策是什么?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那么真正懂戰爭的應該怎么辦呢?不用武力就讓敵人屈服,不用攻打就讓敵城投降,不用長期作戰就讓敵國毀滅。爭奪天下,要求全。軍隊沒有受挫,又能取得全面勝利。這就是謀攻。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上邊謀攻說完了,真打起來怎么辦?如果兵力十倍于敵人,圍殲他們;兵力五倍于敵人,攻打他們;如果只是敵人的兩倍,就要分散敵人,然后再跟敵人開戰;勢均力敵的時候,還可以打一打;如果兵力不如敵人,那就趕緊開溜;如果分析各方面比不上敵人,那連打也不要打。如果軍隊弱小還要硬拼,那肯定會被強大的軍隊所擒獲。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將領,是國家的輔助,輔助周密,國家強大,輔助疏漏,國家弱小。這句與前篇“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意思類似。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國君不要隨便指導軍隊,不要外行指導內行。為什么呢?有三點原因:不知道軍隊的進退時機,叫縻軍,牽制軍隊;不知道怎么打仗卻偏要去干涉指揮軍隊,讓軍士困惑;不知道如何使用計謀權變卻偏要強行指揮,讓軍士們懷疑。軍隊充滿困惑疑慮,這仗就沒法打了,諸侯就會趁虛而入。這就叫自己搞亂軍隊把勝利送給別人。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怎么能知道能勝利呢?五個方面:知道能不能跟對方打,就是第一篇中“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都沒問題,能取勝;知道軍隊力量配備的,就是前面所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這個明白了,能取勝;全軍上下同心同德,能取勝;充分準備好了,去應對沒有準備的敵人,能取勝;將領有本事,君主又不去干涉的,能取勝。從這五方面就可知道能否取勝。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中的名句,幾乎人人都知道。不翻譯了,重點還是,先知己,再知彼。
總結
??德國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伐謀”“伐交”,都是政治。“伐兵”“攻城”那是實在不得已的事。不用說國家間作戰了,當今社會,就是兩個人之間,同樣道理,你要戰勝對手,只能去伐謀伐交。要想伐兵?你打對手一頓,賠一大筆錢不說,弄不好還要進去。所以“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智排第一。用智去伐謀伐交。
??孫子本篇講了一點關于作戰的方法,即是“十則圍之……”那一段。看起來讓人覺得,孫子真是個孫子,慫的很,十倍兵力才敢去圍攻對方,五倍兵力才敢去攻打對方,兩倍兵力還得先分散對手再打?其實《孫子》全書都是講的一個穩,一個怎么去以強勝弱,穩扎穩打。從來不去講怎么弄巧弄險,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沒有。
??孫子最后講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重要,其實還是知己,知己是基礎。你首先知己了,才能去按照“知勝有五”去分析,知道敵人,才能去與敵人作比較。光盯著敵人,自己的情況不知道,雖然孫子沒講,但我說,也有90%的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