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李健在節目《開講了》談及到自己如何走上音樂之路:
“我們宿舍有六個人,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我的上鋪是一個對哲學很感興趣的人,他大一的時候就看黑格爾。另外一個室友是不停地學語言,學英語、學日語、學法語、學德語。也有獲得奧林匹克數學金牌、物理金牌的,他們總是不費什么力量就總能考到97、98分。但對我來講不一樣,我可以通過努力、通過勤奮,考到六七十分、頂多八十分算不錯了。但是我參加的一些歌唱比賽,基本上都是第一名。”
李健畢業后依據專業選擇了廣電總局,但并沒有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一直到幾年后盧庚戌點醒他,并邀請他共同創立水木年華,他才開始走上音樂人的道路。
我并不準備說:“如果你有一個音樂夢想就要去實現”這樣的雞血,李健的成功是多因素的綜合。但是我想指出的是——
許多人和李健一樣,很早就以各種方式接觸過自己的天賦,但卻一直沒有真正上心——一直到自己被生活或者其他天賦運用者打擊,或者被人“踹”了一腳,才開始真正思考自己的優勢,并圍繞自己的天賦和優勢設計自己的人生。
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荒廢自己的天賦和優勢。
如果不是被盧庚戌這個朋友“踹”一腳,李健也許不會走上這條音樂人之路。
我們這一周,就準備“踹”(try)一踹。
關于優勢的3個誤區
今天,人人都在談論優勢、長板原理,每個人也都知道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
但是你真的問他:
“你的優勢是什么?”
很多人就答不上來,說不清楚;即使有些人知道自己有什么優勢,但又總是羨慕別人身上“含金量”更高的優勢;即使知道、也欣賞自己的優勢,也很少有人(估計不超過10%)真正投入足夠多的精力,甚至是以優勢來設計自己的人生。
彼得·德魯克看得明白:
“多數人都以為,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其實不然,更多的情況是,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擅長什么——即便在這一點上,也往往認識不清。”
我們先從常見的幾個誤區開始入手,談談關于優勢的一些觀念。
1.持續糾錯,就能成功?
如果你能糾正一個弱點,你會變得好一些——所以我們很自然地認為——只要可以糾正所有的弱點,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其實糾錯頂多能讓你得70分。以寫文章為例,如果拼寫和句法準確無誤,你的文章就能得優嗎?三年級也許可以,但是以后就不能了——因為不出錯只是個基礎要求。
反過來,如果優勢足夠強大,有弱點也無所謂——海明威就是個以拼寫和句法錯誤而聞名的作家。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畢竟寫作的真諦在于真知灼見,何況還有一堆編輯兜著呢。
事實上,真正讓你達到100甚至120分的——是你的才干加努力。 就像李健遇到的,在中學成績稍微對付下就能進前幾名,但是到了清華,高手林立,只有聚焦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才有機會勝出。
你也許會說——這個我都知道——不過即使這樣,大部分人對于揚長的投入還是不夠。
2.你還是揚長不夠。
有沒有發現平時哪都能打到車,可一下雨,出租車總是特別不好打?更加惱火的是,好不容易遇上一個,人家又說要收工——雨天司機收工也特別早。
有學者研究過這個現象,他們發現,司機傾向于通過每天“要賺多少才能不虧”的方式來計算自己的工作時間,比如一天拉500塊,一旦賺夠了,就停止工作。雨天打車人多,加價多,所以收工早,而平時活不多,他們的工作時間則加長。
其實真正聰明的做法是: 在雨天(單位時間收入高)的時候多干,在晴天(沒活的時候)早點回家休息。
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對此的解釋是,我們對于“多賺”與“少得”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我們對于讓自己“不虧”的心理動力,遠遠高于讓自己“多賺”的心理動力。
為了不虧,我們彌補弱勢的時間遠遠勝于發揮強勢的時間,我們查缺補漏的熱情遠遠高于我們關注優點的熱情;為了不虧,我們在自己的“晴天”領域——那些乏善可陳的領域要了親命地干,在我們本可以收獲更多的“雨天”領域,則隨便劃拉幾下對付。
顯然,這種寧愿不賺也別虧的想法已經讓我們放棄成為強者的機會,大部分人已經變成了庸人。
另一個思路也讓我們投入不足——當我們看到有人擅長做某件事,無論是銷售、解數學題,還是室內設計,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下意識的反應——這些人天生就這么牛的。所以我們也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優勢不需要自己照看,就是上天給的,不如查查漏好啦。
這不就是上學時經常聽老師對我們說的:你的數學成績已經夠好了,你得在英語和化學上狠下功夫。
我們來看一個著名的實驗。為了解教授快速閱讀的最好方法,美國一所大學曾做了一個為期3年的研究:研究人員對1000多名讀者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進行了測試。最后獲得了一個戲劇性的結果。
第一次, 在沒有教授任何方法的前提下,一般讀者每分鐘讀90個字,而優秀讀者每分鐘讀350個字。已經拉出差距了,對嗎?
第二次,在教授了快速閱讀的方法之后,一般讀者增加到了150個字,增加了近2倍。但是你猜之前讀了350個字的優秀讀者增加到多少?答案是每分鐘2900個字,增加了近10倍。
這個結果使最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們都大吃一驚,因為一開始幾乎所有人都認定,水平較差的讀者的進步會更大。
事實上,在有天賦的領域的投入回報率,才是最大的。
如果把你的不同能力比作股票的話,優勢才是那個會持續漲停板的股票,而其他非優勢領域是業績穩定增長的優質股。投資一般技能能讓你活得不錯,但投資優勢有可能讓你走上財富自由之路 (插播笑來冠名廣告,哈哈)。
3.木桶原理終極版。
關于長板、短板,我來出一個古氏終極解釋版:
a.短板已死
補短板的個人成長策略在今天已經失效。(1)互聯網時代交互和分工非常簡單、精細,很容易形成長板原理。(2)當年管理學家提出短板原理,也強調的是一個組織的能力取決于最短的板,并不是個體。 組織補短板的方式恰恰是應用個人的長板而不是相反。
b.發展長板
找到長板、發展長板,以長板為核心整合出一整套的技能組合,以這套組合為核心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大部分人在上面花的時間都不夠。長板要好到讓大家足以忽略或者忍受你的短板。
多年來,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范圍內是橫著走的。2000年,當時的中國國家乒乓球隊主教練蔡振華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段對話:
記者: “能否介紹一下中國隊的訓練? ”
蔡振華:“我們每天訓練8小時,專練我們擅長的打法。我們的哲學是:如果你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所長,你的優勢就會大的足以淹沒一切弱點。我們的贏球手只打正拍。盡管他不善于打反拍,但他的正拍勢不可擋,所以仍能穩操勝券。”
蓋洛普公司(Gallup) 在全球掀起過一場優勢運動:用40年的時間,對全世界200萬人進行了關于優勢的開放性研究,他們發現:
? ? 世界上最成功的個體,都是通過將優勢發揮到極致,而不是通過彌補弱點來獲得成功的;
? ? 世界上最頂級的職業經理人一直都在遵循一個理念來管理團隊——刻意尋找和培養具備特殊優勢的人才,通過優勢為團隊創造價值。
所以,組織可以談短板原理,但是個人一定要把優勢發揮到極致。
c. 底板挺重要的
如果沒有底板,多少水都是白裝。底板越大,長板能裝的水也越多。
什么是底板?在任何能力之下的底層能力——學習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練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共情能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花了這么長時間講自我管理的原因——幫你修底板啊!
d.別忘了桶箍
木板并不是就這么直接立起來的,桶子之間還有桶箍把木板緊緊并在一起。如果沒有這個箍,木板之間會有水流下去,成籃子了。
什么是箍?就是技能與技能之間的聯系——你懂心理、懂表達,能不能把兩者結合,變成復合型人才?你的各種能力、資源之間如何統合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整合能力。
最好的策略應該是:
投資長板、管理短板、擴大底板、加強桶箍
? ? ? ? ? ? ? ? ? ?今日回顧
為什么說90%的人都在荒廢自己的天賦?
為什么雨天總是打不到車?經濟學的前景理論是如何解釋這件事的?
為什么說短板原理在互聯網時代不適合個人發展?
新木桶原理的4個關鍵原則是什么?
? ? ? ? ? ? ? ? ? 今日精進
你認為自己的長板、短板各自是什么?
每天大概有百分之多少的工作時間,你在運用自己的優勢?有多少時間在和短板死磕?
你在自己優勢方面投入足夠嗎?如果不是,什么在阻礙你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