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黃姚,緣于古鎮情結,也緣于友人此前的相約。去黃姚屬跨省,距離有400來公里,上一次去,是在6年前。
選了一個周末,外加一天補休。磨蹭到上午10點多,一行7人,很隨性地出發了。
走的是汕昆高速,車子不多,雨季時節的雨,偶爾在路上相伴相隨。午餐時間,就近到了一個服務區。
停好車,按照防疫指引,戴上口罩、走自動測溫入口。轉了一圈,餐廳大堂空空落落,細看,門用鎖扣住,服務窗口,鹵蛋、灌湯包、以及一些簡單的面食,勾不起人幾分食欲。同伴打算去買個泡面,便利店是“暫時離開”的提示。幸好大家都不覺得餓,也帶上了一些零食。(自駕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搬很多的東西在車上,比如零食、比如咖啡、茶飲。)
腦海里的服務區餐廳是熱鬧而不失有序,里面有各式的自助餐飲,但這樣的冷清有點意外。
停車時候還是炙日當空,突然就變成了暴雨傾盆。餐廳外面幾張桌子,不知道是不是已經過了飯點,就餐的人員不多,我們也樂得享受這樣的稀疏。
午后。繼續趕路。抵達已是下午4點。
古鎮比6年前范圍擴大了,原本的平坦的水泥路面被打造得特意凹凸,在民宿老板娘的指引下,我們把車停在客棧附近的車庫,說是車庫,只是當地村民的樓層底下,很簡陋。
客棧靠近老城邊角的一個門,有一株古老的大樹,附近就是菜市場,那種屬于殺雞檔口的才有味道,還一如6年之前。
客棧是出發前一晚才選定的,對比了好幾家,原本是想選以前住過的那家,但網上掛出的空房只有一間,看了位置差不多,就選了這家。
雖然是老房子,但沒有那種殘舊的氣息。院子被主人精心地布置過,拱形的花門,不知道是沒有成形,還是已經過了花期,稀疏的葉子沿架攀爬;繡球花、月季剛剛開始著一季的綻放。
客棧主打小清新風格,有精心布置的書架、墻畫,透出主人家的繪畫設計功底;屋子角落的咖啡機,一旁慵懶睡覺的小貓,文藝范十足。
5月的陽光已經開始灼人,下午5點多,日頭漸漸偏西,熱氣也稍散,我們便決定在老街里逛逛。
模糊的方向感,一行人隨意閑散。游人不多,與所有的古鎮相似,街巷里都是商鋪。
一段節奏強烈了音樂從橫巷里傳出,吸引了我們,伴隨音樂,檔口門前,穿著繽紛的一名舞者,陶醉扭擺,印象中,這里曾是賣中藥材的。
日落黃昏,雨點從天而降,正好也是晚飯時間,隨機走進了一家餐館。客人不多,裝修挺有特色,廳堂中央的水簾,淅淅瀝瀝雨滴不停。
點的是當地主推的菜肴:豆腐釀、南瓜花釀、豆豉蒸雞、野菜湯......。黃姚醬菜出名,除了湯之外,幾乎所有的菜肴,都少不了豆豉的身影。
餐館廳堂的水簾讓我們一度以為雨下不停。走出餐館,老街里行人稀疏。入夜的黃姚,燈飾點綴,打破夜的暗,不似麗江般璀璨,也沒有6年前的安寧,不熱鬧,有點點冷清。
習慣了早起,在同伴們還在懶床的時候,在老街附近轉了一圈。
客棧不遠是一個菜市場。菜市場是一個城市最早蘇醒的地方。市場不大,不知道是太早還是什么緣故,攤檔和人都不多。蔬菜和水果都是平常市場里常見的。但這里的南瓜花更多一些,而且是不帶葉子的。
南瓜花是最愛的一道菜,對這邊用南瓜花做釀底倒覺得有點浪費了,花有一種自身特有的清香,加點小米椒素炒,十分清甜。
同伴們陸續起來,前一晚特意咨詢了當地的早餐,于是出老街,尋了一家尋常店子。粉面一樣,僅在每一份的配料中,必加豆豉,故稱之為“豆豉粉”。
早餐后,繼續昨天未完成的行程。強硬光線下,老街仿若是被抽干了水分的枝條,干癟,毫無生機,看得人也十分無力。
老街不大,前一晚失去的方向感也似乎漸漸明晰。
古井依然,司馬第門牌依然,古橋也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不知,古橋上的行人換了幾茬,當年搗衣浣洗的姑娘是否已搬出老街,門檻前端坐的老人也是否無恙。
簡易碼頭的竹筏,來回穿行著老街邊緣的一段河道,讓人看到了那些年歲過渡的尷尬。
熱辣的日頭倦怠著大伙的腳步,匆忙在客棧對面午餐后,同伴們都午休去了,咖啡、工作,也正好可以趁著這樣的獨處時間進行。
午后,老街的聊賴,同伴們不想再繼續,嚷嚷著要去周邊游船。喜歡悠閑漫步的我和娟子都不想折騰,脫離了隊伍,繼續在老街晃悠。
尋了一家咖啡館,靜靜地品著豆子的醇香,一份提拉米蘇,把味蕾沉浸在那甘苦甜膩里。
落日余暉,是村子古榕最美的時刻。古榕離古橋不遠,似乎總是有這樣的搭配——古榕與古橋,它們相偎相伴,相守相望,風風雨雨,歷經滄桑百年。
古鎮還是適合在煙雨時節漫步。
同伴們受不了被豆豉包圍的菜肴,在老街外選了一家粵菜餐館,兩廣融合的方言把地域的距離也縮短,黃姚雖說也有粵語,但口音上有差別,與粵西的接近。
外圍其實也是古鎮之內,屬于新開發區域,仿古的建筑一眼就能看出人工打造的痕跡,沒經歷過歲月的沉淀,怎么樣也讀不出那一種歷史的韻味。
再游黃姚,似乎不匆忙,但也好像有點匆忙,因為我還沒搞清楚:那個穿著繽紛的舞者為何會如此陶醉,那些醬菜的手藝流傳了多少年,那個上門的女婿是否又會承接下去......
黃姚,應該還會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