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簡單談一個學習方法。
說來慚愧,我以前都對學習方法有些不屑一顧,喜歡憑著感覺來,因而錯失了很多有用且高效的理論方法,現在想想都是滿滿的后悔。畢竟前人所總結的經驗和教訓,或多或少都會給予我們一些啟發。正如牛頓所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薄熬奕说募绨颉本拖衿龇孔拥牡鼗?,學習的方法,夯實之后才可以事半功倍。
就拿我和我朋友A做比喻,當初我們一起都對英語口語都特別熱衷,但是經過一年半之后,上了培訓班采用正確方法的我和獨自摸爬滾打的她的水平已經截然不同了。那大家肯定想問:你既然掌握了方法,為什么不告訴你的朋友呢?其實是:我告訴她方法了。但她并沒有按照方法一路堅持下去。這是要解釋到另外一個概念:很多人認為掌握的好的方法,就已經事半功倍了不用太刻苦練習就可以拿到好成績好結果了,就像曾經在班上貪玩又成績好的孩子一樣。
但這是錯誤的。
在解釋之前,我先和大家介紹今天的方法:熟能生巧,“不熟”生“不巧”。熟能生巧這個詞可能有點兒講爛了,但你們真的有好好運用到點嗎?拿籃球來說(我的籃球知識并不多,但例子簡單理解),很多人都會打籃球但打得好的卻不多。為什么?請問運球,傳球,三分球等等的基本功你都練到熟練了嗎?那些大名鼎鼎的球星們,基本功都是練到高度熟練,你們見過他們在球場上有突然運球不穩的情況么?所以對他們來說,在球場上大腦和四肢都是“自動化”運行基本功了。也就是說,當一個100%需要注意的東西,已經有80%被解決了,那么剩下的一兩個環節也不至于顧此失彼了。
還有一個現象是普遍認為的:背多了書就能出口成章。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背”字。大家理解的背誦是如何?如果大家還能把從小學的語文古詩詞一首不落地背誦出來,我相信你們出口成詩已不成問題了。由此可見“背”的要求就是信手拈來,背的東西已經在腦海形成永久性記憶了,如此才能熟能生巧,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有些人可能認為,學一個新技能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將它熟練,那豈不是更增加學習負擔了?然而實踐的事實卻恰好相反,掌握的知識、技能越熟練,學習就會越輕松。這是因為花費時間熟悉基本功的費時并不多,而一切同類問題的勞動強度卻都會明顯減輕,起到了“四兩撥千金”的作用,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這就是熟練暗藏的利息——減負作用。
不僅如此,熟能生巧,“巧”就是讓知識、技能突破,能力提升,總有開拓新局面的能力。熟練能幫助大家在更寬廣的知識天地里縱橫馳騁,融會貫通地應用知識、技能。當其他條件都相同時,基本功熟練的人顯然總有更強的綜合實力,更容易實現創新。
現在知道為什么曾經在班上貪玩又成績好的孩子的秘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