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一本書暢銷幾十年,我想,書中一定是存在著某種深遠而又豁達的思想!
可能是因為好奇,或者是出于學習的心態。我翻開了這本書,已為人母的我,深知修為不夠,唯有讀書來湊。不斷學習,如何為人父母?
1、關于《傅雷家書》的簡介
《傅雷家書》最早出版于1981年,它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1966年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傅雷家書》獲得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還被列為大型叢書《百年百種優秀的中國文學圖書》之一。
本書《愛在最深切的關頭,傅雷寫給孩子的家書》是在《傅雷家書》的原文基礎上,分年度,按主題將分文別類,以一種更簡單明了的方式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一封封的信,組成的一本書。是傅雷思想的折射。思想的光輝,照亮了一代又一代。藝術造詣深厚的傅雷,寫著平常的家書,但在字語言間,展現的是涉獵各個藝術領域的才能與淵博的學識。
2、《傅雷家書》講的是什么?
書中分為四個篇章來介紹家書,分別是談人生、談藝術、談修養、談感情。
在《談修養》中,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邊走邊學”。回想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個新階段:第一次上幼兒園,第一次上小學,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結婚。人生的每一個第一次,似乎更多的是在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發生了。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面對每一個困難,做著我們可能做的事情。
? ? ? 在《談人生》的篇章中說:1、“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里去發泄呢?”家,應該是無拘無束,可以讓你自由自在,放松快樂的地方。
2、“同時一個人的思想是一邊寫一邊談出來的,借此可以刺激頭腦的敏捷性,也可以訓練寫作的能力與速度。”將要表達的思想轉換成文字的記錄,兩者結合帶來的效果,不知覺中會提高寫作能力。
關于感情,婚姻生活的藝術,傅雷每天都要和太太說上10分鐘的話,說啥也可以,談天說地,講東聊西。傅雷的太太朱梅馥,因為愛丈夫,所以能原諒丈夫的壞脾氣。美好的婚姻需要雙方共同的經營和創造,“眼前雙方先學習相互的尊重、諒解、寬容。”
3、育人亦是觀已
每個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帶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傅雷也清楚自己的脾氣,盡可能將自已的脾氣對下一代的影響減到最低。但從知識分子的家庭中,我看到的是知識所帶給的力量和覺悟。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進步,這或許就是“活到老,學到老”該有的樣子。
我也是在為人父母以后,才明白父母的不容易。世界上知識體系學科之多,唯獨沒有一門學科教人們如何為人父母?而孩子卻又不是千篇一律的產品,而是千差萬別的個體。家庭教育總是在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渴望中不斷磨合。
傅雷豐富的學識是孩子仰望的榜樣,翻譯巨匠傅雷致力翻譯法國文學作品,譯者是原文與譯文的橋梁,我們才可以理解到外國的文學作品。讓我們拓寬了世界文學的視野。我們熟知的《歐也妮?葛朗臺》、《托爾斯泰傳》、《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就是來自傅雷的翻譯作品。
嚴謹治學風格,“任何作品,沒有精讀四五遍,決不動手。”-------這是他翻譯文學作品的基本法門,正是如此精益求精的學術理念,讓他翻譯出來的譯文,以另一種文字出現在的時候,總是那么地流暢與傳神。
? ? 傅雷的家書中,總是盡自己所知所想,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向兒子教導。說教的同時又是一副平易近人的資態,從人生,從藝術,從生活,從婚姻,總是想跟孩子多說些什么,才好讓孩子避免自己走過的那么坑。如此亦師亦友的父親,對兒女來說,是幸運的。
? ? 在家書中閑聊的家長里短,是彼此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在傳統觀念中,對家人的聊天,不想家人跟著擔心,更多的是報喜不報憂的選擇。
? ? 書信年代,資訊和信息的傳達速度很緩慢,經歷了時間沉淀下來的東西總是顯得特別珍貴。事無巨細的叮嚀與囑托,總是怕漏了些什么,哪怕能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一丁點的作用,就已然是莫大的欣慰。
? 隨著《傅雷家書》的翻閱,才發現,不管是出于育兒的角度,還是從文學閱讀的角度,書中涵蓋了人生階段中可能遇到的困惑。
? ? 有人說過:“教育不是把一個大缸裝滿,教育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把。教育是挖掘孩子的潛能,是一個靈魂對一個靈魂的喚醒。”
? 父母子女一場,今生有緣相遇,無論相隔多遠,子女都是父母牽掛的心心念念。這份血緣親情,永遠不會因為距離而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