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重陽節始,
2017年11月11日雙十一止。
歷經15天,完成15本書的閱讀,并每天每本輸出10條閱讀感悟,你能做到嗎?
01 誓言的背后
收到入營通知后,我注意到以下這行文字:
當時,只是覺得宣誓這項行動與眾不同,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但后來,我竟然在自己的15天書單中找到了行動營背后的良苦用心:
因為我們難以抵擋近在咫尺的誘惑。而誓言是在幫助我們建立自制機制。
02 學會如何選書
讀書之前,要有書。
書本的知識是拿來用的,若是選的15本書都是小說類,固然可以很快完成讀書的任務,但輸出的感悟呢?
很多時候為什么會有“書都白讀了”的感受?
因為這本書里的知識點都是作者總結的,我們并沒有做筆記,沒有由書本的知識聯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
所以,在選書之前,我抱有一個目的:這本書能彌補我哪些不足之處。換句話說,這本書能幫到我嗎?
因而,實用類、有方法論總結的書籍最適合15天的閱讀計劃,我們讀到就能立馬用到。
比如《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這本書中,有一點恰恰戳中我的痛點:
怎樣委婉禮貌地拒絕熟人向自己借錢!
要知道,借錢給熟人真是一個大難題:有的時候,你把錢借給對方,對方說不定會埋怨你借得少,更有可能一借不還;不借吧,又不想因為一點錢傷感情。
而書中給出了實用的辦法:千萬不要在別人開口借錢時下意識地問出借錢的金額。
因為這時候的你已經讓別人意識到“你愿意借錢”,盡管你是想用金額來衡量到底借不借。
因此,用“為什么”代替“借多少”……
在整個讀書的過程中,我們讀了、學了、記了、用了,僅僅這一點,這本書就沒有白速。
除了“書本實用”這點之外,還可以選自己感興趣的書。
不然,光覺得有用了,但讀不進去也能讓“有用”變“無用”。
《怪誕行為學》就是一本有趣的書,它并沒有多少方法論,但讓我了解那些司空見慣的行為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原因。
比如,“誘餌效應”竟然可以幫助我們決定和誰約會,因為我們被“比較”綁架;明明不想買的,卻不知覺地填滿了購物車,這僅僅是來自一個“免費”。
03 和時間做朋友
一天24小時,刨除吃飯、睡覺和工作的時間,怎么在有限的時間內讀完一本書,又完成感悟?
劉墉在《跨一步,就成功》里有這樣一段話:
成長是學習用時間;
成熟是懂得用時間;
成功是能夠掌握時間。
10月28日,既是第一次感悟打卡,也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貓友們面基的日子。
我們不約而同地在吃完晚飯之后空出半個多小時,進行學習、輸出和打卡,再開始下一波活動。
玩也玩了,學也學了,何樂而不為?
首先,早起。
原先,我早上起床的時間是七點,但為了讓寫感悟的時間更充分,我提前了一個小時——六點起床。
這樣,我就比平日多了整整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讀書。
而且,早上整段的固定時間能讓我更專注,從而效率更高。原先我一個小時只能讀120面左右,但每天固定時間讀書后,閱讀速度提高到接近200面。
也就是說,一本300多頁的書3個小時可以讀完。
這也涉及到“和時間做朋友”的方法——時間日記本。
每天記錄時間的開銷,有意識地知道時間都花在哪兒呢?哪些地方可以利用,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把每天的時間開銷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培養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輕易地原諒自己。
其次,利用“暗時間”,也就是一時多用。
因為考慮到出行和上班的便利性,電子書最合適,如果更喜歡紙質書籍,請隨身攜帶——讓它成為提醒自己讀書時間的標志。
利用等待的暗時間:上下班等車到站,等車送到家,等飯煮熟……
剛開始是我還會用電梯上下的時間看書,但發現這時間太過于碎片化,頻繁轉換反而阻礙了閱讀的質量。
因此,像上下電梯、步行去車站的過于零碎的時間更適合思考——讀過內容的感悟。
最后,給自己設置deadline。
04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讀書的重點不是讀書,而是10條感悟的輸出。
貓叔曾說:
在行動力稀缺的年代,自己總結出來的東西,是非常珍貴的。
這次行動營的活動中,很遺憾沒有獲得最佳,僅僅只一次最佳提名。
雖然,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不完美之余,讓我有了新的反?。?/p>
是語言表達不夠簡潔,普通話不夠標準,還是只站在了“閱讀者”而沒以“分享者”的角度輸出?
這些,都是我提升的空間。
而且,讀——總結——語音輸出,這一整套習慣我會繼續保持下去,我要讓自己在這15天的收獲無限放大!
與其說,剽悍行動營是照亮拖延、懶惰、很喪的陽光,不如說它幫我們推開了窗,而我們選擇離陽光更近一點,讓我們自己發光發熱!
愛因斯坦說: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
讀書就是這樣一件最合理不過的事兒啦,你開始行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