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火熱播出,被嘉賓動人的朗讀與背后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之際,突然想起大學時代聽過的電臺廣播。
那些曾經飄蕩在空中的聲音,那些關于青春、夢想、未來的訴說,那些關于親情、友情、愛情的體會,在記憶的長河里奔流不息,一次次勾起無限懷想。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應該是杭州電臺廣播事業的鼎盛期,杭州之聲、西湖之聲、經濟之聲......不同頻率大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
各大電臺都有年輕人喜歡的流行音樂節目,類似“關不掉的收音機”,可以點播歌曲送給朋友、戀人。課余,隨手打開一臺收音機,調到一個正在播放歌曲的電臺,美妙的歌聲就環繞在宿舍里,有時候當成背景音樂,伴隨我們打牌、聊天、看書、發呆。有時候認真傾聽,新鮮和驚喜常在,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首歌會放什么。
聽杭州西湖之聲的“孤山夜話”,老有失意的女人打進熱線,煩惱地訴說婚姻生活種種不如意。似乎一個人的苦悶,只要勇敢說出來,再通過電波,傳遞給城市里那些醒著的陌生人,就會變得如釋重負。
偶爾聽萬峰主持的“伊甸園信箱”,絕對不會中途睡著,因為他似乎時時飽含憤怒,動不動就提高N倍音量罵人,像是要罵醒那些執迷不悟的人,感覺很多人打進電話就是找罵的。提起萬峰,罵和贊的一樣多,他也算一鳴驚人的奇葩存在。
當然也有眾口難調的時候,慢慢地,大家根據各自喜好,從眾多節目中找到了自己的最愛,反正人手一個收音機,自然而然地,從“眾樂樂”演變到了“獨樂樂”。
FM91.8杭州經濟之聲每晚22:00-23:00播出的“現代溫馨”,就是這樣一檔小眾的安靜的與流行無關的節目。由大衛主持,上半段主要是配樂詩朗誦,半點之后會讀故事。聽眾可以打進熱線點詩或通過電波自己讀一首詩送給朋友。
感謝強大的網絡,時至今日還能在天涯、豆瓣、杭州19樓等找到“現代溫馨”的痕跡。許多人回憶起那段時光,引用大衛在節目中的原話,親切地稱之為“閃亮的日子”。
甚至在土豆上找到一些節目錄音,居然還有完整版的最后一期,忍不住點開,雖然音頻很卡,播放斷斷續續的。
有一種天空,習慣接近陰霾。有一種生活,分辨不清好壞。有一種理想,不知是否存在。有一種聲音,漸漸清晰起來。有一種愛情,不再渴望表白。有一種淚水,從不流淌出來。有一種笑聲,仿佛來自傷懷。有一種光芒,永遠被神期待。擦一根火柴可以點亮黑暗,讀一首詩可以溫暖心靈,FM91.8兆赫,現代溫馨。
熟悉的片頭響起,聽大衛娓娓道來,以為早已遺失的年華,突然全部奔涌而來。曾經深夜為詩歌迷醉,如今依然怦然心動。
根本不記得怎樣開始的。多少個深夜,躺在被窩里戴著耳機,聽著聽著,不由自主地睡著。大衛的聲音磁性但不凝重,傷感但不頹廢,仿佛歷練人生,卻有赤子之心,不緊不慢若情人絮語,就算普通話不特別標準,一樣會讓人著迷。節目結束的時候,他都會說:“晚安,每一位。做個好夢,夢見想夢見的人。”溫暖而美好,還醒著的人往往意猶未盡。
“愿一路上橋都堅固,隧洞都明亮。”這是我很喜歡的詩句,第一次知道,就是在大衛的節目中。
仿佛一種儀式感,大衛會在某些特定時節朗讀特定的詩篇。比如每年三月會讀《雨巷》,四月會讀《四月的紀念》,七月會讀《最后的夏天》。
《最后的夏天》需要男女一起朗誦,第一次聽到是大衛和蘭心合作的。周日晚上十點,FM91.8沒有大衛的節目,于是聽到“藍色星空”,放歌也讀故事。主持人的開場白是“我是蘭心,蘭花的蘭,心情的心。”她的聲音帶點沙啞,聽慣了大衛,起初感覺很難聽,慢慢覺得親切。
一直不知道《最后的夏天》出處,也是從最后一期節目得知,最初是在1997年,大衛和蘭心為畢業紀念專題而一起創作,一起朗誦的。
季節是一首永遠循環而單調的歌。梅雨一過,盛夏不請自來,又一年梔子花開放,屬于我學生時代最后的夏季終于不可避免地到來,連空氣都彌漫著離愁。白天太陽猛烈讓人又軟又倦,夜晚卻不同尋常地清醒著,打開收音機,戴上耳機,大衛的聲音就無處不在了。
終于還是要說再見了,在這個蒼茫的夏天。天很高很藍,梔子花的香氣在風中飄散。我們在黃昏的小路上最后一次地相攜走過,聽見斜陽里有人唱著我們曾經唱過的歌......
深情的朗讀后,大衛一如既往地在廣播里說:“期待你的來信!”
畢業后是要回到更南方的故鄉的。電波有它的限制的,離開意味著再也不能收聽到。
從小到大,我一直是不肯付諸行動的幻想派。可是,我真的寫信了。初心是希望有同樣喜好的人,能幫著繼續收聽節目,與這個城市保有一點聯系的念想吧。愿望被播出后,很幸運,由此收獲了同樣熱愛詩歌的朋友。可惜,因電波結緣的朋友也很快去寧波發展了,再無人能替我收聽“現代溫馨”。
回到故鄉,我就不聽廣播了。只是,每到深夜習慣性地回想,杭州的天怎么樣?是不是很高很藍?這個時節大衛又該讀什么詩了?
沒想到,“現代溫馨”也有結束的一日。后來多次路過杭州,也曾做短暫停留,無論怎樣調到FM91.8,無論等到幾點,再也聽不到大衛的聲音。以為理所當然存在的,消失得無聲無息,是不是像一陣風吹過? 遺憾至深,也只能罷了。
從網絡得知,2016年旅居德國的大衛回到杭州,應邀來到浙江圖書館,與曾經的聽眾重逢于一場歡快的讀詩會。當年,大衛在事業一片紅火時,突然決定“海漂”出去闖一闖。
想起大學時,一次大衛來校講座,自由提問環節,有人問:“做現實的人還是清高的人?”他說選擇做清高的人,還說最好不要把愛好當成工作,讓愛好只成為愛好,壓力會輕很多。
清高的人,才會因為追逐夢想做出異于常人的選擇,才會有抓住青春尾巴出去看看世界的執著吧。
為最后一期告別的節目,大衛說自己準備了兩個月。當日,還跑到杭州話劇院借了一身純白禮服,似乎這樣才能表達出隆重告別這個舞臺的態度。縱然想過一萬種告別方式,終于還是一板一眼按既定的流程進行直播,朗讀了戴望舒的《雨巷》、他自己的《最后的夏天》、席慕蓉的《非別離》、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每一首都飽含對聽眾的深情,太多的感謝與祝福,最后艱難地道一聲:“晚安,每一位。”李宗盛的《遠行》非常應景地響起,開頭也是這首歌。節目結束后,電話一直響了大概兩個小時,他卻不敢接聽。
出國后,大衛在德國兼職導游、寫手。他自嘲是最酸的導游,會在帶團時給游客朗誦詩歌,也曾有國內聽眾沖上來說:“我是聽著您的節目長大的。”料想他鄉月明,憶及故人舊事,自是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或許正如大衛在最后一期節目中說過的“愿所有人都記得詩歌的美好,愿詩歌永生。”
時光荏苒,有些節目停播了,有些節目在繼續。沒什么是永遠不變的,遇到,傾聽,在當時當刻好好愛,已是圓滿。
青春懵懂,歲月靜好,回憶里滿是不可再代入的悵然。懷念從來不是大張旗鼓的,總是一個人默默的,反而顯得更加深切綿長。我們與其說在懷念一個聲音,懷念一個時代,不如說在懷念那個美好而不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