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朋友那里聽來的心靈闡述:乖孩子吃不到糖
小的時候自己就很乖,懂得如何“討好”大人們。懂得作為年長的哥哥姐姐,要禮讓弟弟妹妹們,也懂得不讓大人們為自己操心,于是,自己在這份堅強里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看似獨立,其實比誰都想要一份依靠。
總是喜歡一個人承受,不愿打擾麻煩他人,慢慢地,養成了習慣。
我終于懂得,她為什么每次出門都帶好鑰匙,而不是像我一樣,經常在門口麻煩室友。從小的懂事蔓延到大,將所有的事情都打點清楚,分類整合。也終于明白,她丟失飯卡的時候為什么會狠狠地責備自己。她說是因為覺得自己不中用,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聽到這兒,覺得自己就更應該被碎尸萬段了。
我小的時候,根本不懂得這些。只是一味覺得大人的世界很虛偽,因為他們人前一套背后又是一套。我不愿去附和,也不愿去接受,于是,自己仿佛成了中間地帶,成了大人們眼中不懂事的孩子。可是即使這樣,我也沒有機會吃到糖。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坐立不安”這個詞,沒有同齡人在周圍,哥哥姐姐談論生意瑣碎的時候我插不上嘴,弟弟妹妹看動畫片看得津津有味,那個時候還沒有手機來緩解尷尬,于是,記憶中的自己一直手足無措,笨拙而不被人理解地悄悄長大了。
其實早期的環境真的很重要,它或多或少的構成了你,成為你的一部分。無論是做一個乖孩子,還是一個壞孩子,境遇都是對半分,都會得到和失去。
然而我卻倍加心疼我的朋友,她說,自己總是很乖,大人們也很疼我,但是,乖孩子是吃不到糖的。前面聽起來是懂事,后面卻是心酸。
我們經常會因為大局而傷害自己,明知道在這場盛宴中扮演的角色只是調劑者,卻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去趕赴。
事情本身也可能沒有你想的那么好。
上高中的時候,我特別羨慕一個同學。她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年級前幾,家境殷實,長的漂亮,身材很棒,朋友很多,反正就是傳說中的人生贏家啊。后來,認識了她的一個鄰居,談起了這個話題。她說,你不知道的是,她還自殺過呢。我問什么原因,她說父母逼得太緊,成績如果下滑就不允許她出去,她的媽媽望女成鳳心切,一天二十四小時圍著她轉,沒有一點兒自由空間。她哭過鬧過,只是一身皮肉地存在在那里罷了,想象著有一天可以掙脫翱翔。
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后,我再也沒有那樣的念頭了。原來我一直向往的,是表面的風光。
樂極生悲,物極必反,情深不壽,慧極必傷。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談戀愛的時候總是女生容易受傷,因為用情太深。越在意,也就越容易失望。投入越多,也會失去更多。
可是即使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還是會飛蛾撲火。我們都是平庸的大多數,無法避免,也無法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