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春節好像還有點遠,我們就學習了春聯,元日。也許是這個冬天有些漫長了吧。
關于《江雪》中那個披著蓑,戴著笠的漁翁,我知道在朱自清的《春》中有,在地里還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所以對蓑和笠會有點熟悉。一直想找一首詩和江雪,進行整合比較教學。但一直都沒有合適的。今天學習完了之后,才偶然在一本書中知道了漁歌子中也有一個漁翁。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詞的色彩很亮,漁翁也是快樂的。
柳宗元的《江雪》描繪的是一幅冬天的雪景,高山道路上都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沒有飛鳥,沒有行人的蹤跡。一位老漁翁坐在一葉孤舟上,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師:這么冷的天,老魚翁在江上垂釣,真的是為了魚嗎?
生:他很敬業。因為他是漁翁,他的職業就是釣魚,雖然下雪了很寒冷,但他依然要去江上釣魚。
師:我覺得能想到這點也挺不容易的,雖然我想要說的是另一層含義。
生:他們家沒有吃的了,所以他要去釣幾條魚回來吃,填飽肚子。
師:我舉個例子,外面丹河濕地,岸邊在釣魚的人們,也是為了等魚下鍋填飽肚子嗎?
生:不是,他們是為了享受釣魚的樂趣。
師:那么,老漁翁如果不是為了等魚填飽肚子,那他在這么冷的天氣孤獨的在江上垂釣,又是為了什么呢?
生:我覺得,老漁翁是孤獨的,他在江上垂釣是為了排遣內心的孤獨。
師:我覺得有點味道了。其實整首詩都在渲染一種孤獨的情境。孤獨的山,孤獨的路,孤舟,孤獨的老漁翁。
我常說語文是最不確定的一門學科,說你想說的,表達你想表達的,也許不是我引導了你們,而是你們啟發了我。
每次外出散步,看到在岸邊垂釣的人,我都覺得他們其實是為了享受,垂釣的過程,當魚上鉤時,輕輕拉動魚線,內心的激動興奮喜悅,以及當魚躍出水面時,看到漁鉤上懸掛的大大的魚時。內心無以言說的滿足和成就感。他并非為了能釣多少條魚這個結果。
就像生活中我們做很多事兒。只是因為喜歡能帶給自己快樂,就義無反顧的去做了。
就像我每天寫一些文字,也有朋友潑冷水,很多人寫一輩子也沒有一點意義。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有文字的陪伴,這段時間的內心不孤獨,這就足夠了。
兩次聽竇桂梅老師講,繪本大腳丫跳芭蕾,一次在現場。一次看視頻同樣被燃燒,同樣被感動。孩子們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竇老師說,有夢想就堅持,也許成功就躲在前面不遠的拐角處。
讀書就是發現,教學,教點言外之意,教點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