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句諺語我們老的太快,聰明的太遲。
轉眼我已經工作了8年了。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算的上是一個向著樹爬行的蝸牛,時而奮力的爬的快一些;時而累了,休息一下。
在這個過程中,收獲的不是金錢,而是一些偶然打開的視野。
你覺得理論重要,還是實踐重要?
剛參加工作的我,選擇的是實踐重要。
實踐是看得著,摸得見的東西。相比之下,理論就看不出有什么用處。
我的小學數學張老師是我們學校數學教的最好的一位老師。也是在她的手里當時我們班整體的數學成績進步一大截。她是一位民辦老師,所有的教學經驗都是從實際的教學中總結學習的。
小學的早讀課默認都是語文老師的戰場。其他老師都默默的無視這個實踐。張老師向我們的班主任要求每周給她一節的早讀課。后來每周四就成為了我們班的數學早讀課。
周四數學早讀課,我們就背誦數學定理。張老師還開了一個先河,誰背會了她要求的內容之后就可以去操場上玩。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啊!在那個體育老師經常被有事兒,體育課就被各種老師瓜分的情況下,我們的玩耍時間幾乎沒有呢。這個規定一下來,我們背數學定理的熱情空前高漲。然后我們班在全校也同時出了名。在一日之計在于晨的氛圍下,早上在操場玩耍的我們顯得格外耀眼。
張老師改變了數學對于我們的味道,現在回憶起來那時周四的早晨都是期待、收獲更重要的是開心。
后來,在一本雜志上,我看到了一位學霸介紹如何有效學習的文章。他提到他媽媽交給他的一個方法,就是在學期前,把每科打黑色的那些理論先背誦下來,那一年的學習都將很輕松。他一直用這種方法,很容易抓住老師講的重點,偶爾錯過幾節,依然不影響他成績優異。
看到這邊文章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方法很熟習,這個和教數學的張老師用的方法是一樣的。
張老師雖然當時沒有給我們解釋什么,但她教學方法的背后也是有理論依據的。
第一,逆向思維
在她之前,數學這門學科,都是多做題,打題海戰術。對定理的重視從來沒有達到像她這樣高。專門用一堂課的時間讓我們背誦。
第二,建立獎勵機制
小學生最是貪玩,體育課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課程。張老師就設置讓我們完成規定的內容后,可以去玩,同學的積極性就特別的高。富蘭克林曾說,說服別人時,輔助以利比付諸于理更有效。
第三,良性循環
背會了就可以玩耍,有的同學為了可以更早的去玩耍,機智的提前按照課本去背誦,無意間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學習任務完成的早,獲得了老師表揚,同學羨慕,獲得了成就感,更喜歡學習數學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最初看起來沒什么用的理論,其實一直在底層發揮著作用。
我現在這么說,處在我最初那個年紀的人還是會有人不信的,這就是生活,只有自己碰撞,掙扎過,才會慢慢劃出自己的邊界。這也是好事。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推薦另一篇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