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人生才自由
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詹姆斯蘭費蒂斯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師,十一歲的詹姆斯和他的家人住在湖心的一個小島上。這里,房前的船塢是個釣魚的好地方,父親是個釣魚高手,小詹姆斯從不愿放過任何一次跟父親一起釣魚的機會。
那一天正是釣翻車魚的好時機,而從第二天凌晨起就可以釣鱸魚了。傍晚,詹姆斯和父親在魚鉤上掛上蠕蟲——翻車魚最喜歡的美食。
幾個小時過去了,詹姆斯釣上一只足有10公斤大的鱸魚,而不是翻車魚,但詹姆斯還是很開心,要知道知道這是他釣過最大的魚了。
但父親看了一下手上的手表,是晚上十點鐘,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小時!
父親看了看大魚,又看了看兒子,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p>
“爸爸!”詹姆斯大叫起來。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p>
“可哪兒能釣到這么大的魚呀!”兒子大聲抗議。
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沒有一個垂釣者,也沒有一條船,當然也就沒有一個人會知道這件事。他又一次回頭看著父親。
父親再沒有說話。詹姆斯知道沒有商量的余地了,只能彎下腰,雙手捧起這條沉甸甸還在不停扭動著的大魚,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
那條大魚的身體在水中嗖地一擺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
這是很早的事了?,F在的詹姆斯已經是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師,他父親的小屋還在那湖心小島上,詹姆斯時常帶著他的兒女們去那里釣魚。
詹姆斯確實再也沒有釣到過那么大的魚,但是那條大魚卻經常會出現在他的眼前——當遇到道德的問題時,這條大魚就會出現在他的眼前。
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或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著很大的誘惑的時候。如果沒有人看見你行為的時候,你能堅持正確嗎?在時間緊急的情況上,你會不會闖紅燈或是逆行?在沒有任何人知道的情況下,你是否會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
這件事在詹姆斯的記憶中永遠是那樣清晰,他為自己的父親而驕傲,也為自己驕傲,他還可以驕傲地把這件事告訴他的朋友們和他的子孫后代。
所以自律直接影響我們的一生,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律呢?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M?斯科特?派克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最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杰作,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M?斯科特?派克說: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那么如何父母如何教孩子養成自律的意識呢?書上有講了這幾個觀點延遲滿足感、言傳身教、保持平衡
延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里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
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里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干棒。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耙恍┖⒆由踔翛]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后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雖然這只是個實驗,但我們現實生活中總會出現很多這樣的問題少年,他們體會不到推遲滿足感的好處,也不懂“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則,而是將次序顛倒過來。所以他們這樣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
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有這樣一段關于吃葡萄的文字,“有一堆葡萄,樂觀主義者,必是從最壞的一個葡萄開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個葡萄,把希望永遠留在前頭;悲觀主義則相反,越吃葡萄越壞,吃到絕望為止?!?/p>
父母的愛
愛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動力。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夫人曾寫過一本《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的書。她教育子女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她在書中提到,她與克林頓結婚后可不可以擁有一個孩子,決定因素在于他們能否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這種責任能否真的承擔起來,關鍵在于他們是否真心愛孩子。如此一想,希拉里開始了對家庭成員的調査工作,"我真的喜歡孩子嗎?喜歡是發自內心的嗎?"然后她又觀察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喜歡孩子,是否發自內心。
她又繼續調査父母的父母,發現他們都真心喜歡孩子。之后又調査克林頓對孩子的態度,是不是真心喜歡,并同樣了解了他的父母和祖父母的態度。
最后她得出結論,雙方及各自父母和祖父母都喜歡孩子。因此,她決定成家后生一個孩子。從做出決定那天開始希拉里開始閱讀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掌握一些與子女教育相關的知識。
希拉里將真心愛孩子作為教養他們的前提。
在《少有人走的路》有這樣的一句話:父母的愛,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優劣。充滿愛的家庭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當孩子面臨痛苦抉擇時,他們會真心實意與孩子一塊兒去經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領受父母的這片苦心。
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愿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p>
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父母心中的價值。有的父母為了掩飾家庭教育上的失敗會不停地告訴孩子說自己是多么愛他們,多么重視他們,但真相無法逃過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會被謊言和欺騙長期蒙蔽,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如果父母一再出爾反爾,也會讓他們失去信心。
斯特娜夫人說得十分透徹:“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應處處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響的結果?!?/p>
保持平衡
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是我們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好原則就是“放棄”。
在書中講了作者這樣的一個例子:我永遠不會忘記9歲那年學到的重要一課。那年夏天,我剛學會騎自行車,整天騎著車到處玩耍。我家附近有一段陡坡,下坡處有個急轉彎。一天早晨,我著車飛快地向坡下沖去,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真是棒極了。假如剎車減速,必然使快感大打折扣,所以我這樣盤算:到了下面轉彎處,我也絕不減速。結婚悲劇很快就發生了——幾秒鐘后,我從車上摔了出去,四仰八叉地躺在樹叢里,身上多了好幾處刮傷,嶄新的自行車也撞到一棵樹上,前輪撞變了形—這就是失去平衡的后果。
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但最終會讓我們體會到: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為痛苦。
在《少有人走的路》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些時候就必須要進行較大規模的放棄。
自律的人生才會自由,愿我們都有這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