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過載的時代,能在各種KOL的聲音中保持獨立思考很不容易,能輸出獨特觀點又進一層。不斷練習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看清周圍復雜的事物,也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給人留下“有趣之人”的印象,提升人際交往的效果。
那么如何打造獨特觀點呢?最近我讀了齋藤孝先生的《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后簡稱《獨特觀點》),副標題“5天學會獨立思考法則”,很受啟發,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心得。
齋藤孝先生是日本明治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學者,專攻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有關如何系統地形成自己的想法,對任何事物都言之有物,他個人有著獨到的見解。此外,他也發表了諸多商務、教育方面的著作,代表作《學會學習》、《深閱讀》。有興趣的小伙伴不妨看看。
《獨特觀點》是一本不到160頁的工具書,一下午的時間就能讀完。然而好的方法論工具書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循序漸進的構建一套實現目標的法則,而讀者需要花比閱讀本身更長的時間去解構,去實踐。我把自己的解讀分解為6個部分。
一. 通過寫評論提高思考能力
讀者可能會問,寫評論就能提高思考能力?我天天在微博、微信上給朋友點贊評論啊?為什么是寫評論,而不是其它諸如頭腦風暴、提問、辯論、寫作等方式呢?
先來回答為什么是“寫評論”這個問題。其實齋藤孝先生在書中也沒有對此進行明確的說明,我個人的理解是分三點。
第一,“評論”這個動作在信息時代具有海量的場景,你可以即時出現的新聞事件發表評論;你可以對一場球賽、一場演唱會、一部電影、一首歌發表評論;你可以對新購買的電子產品、對街邊新開的一家西點店、對地鐵里廣告牌發表評論;總之,只要你注意觀察,就一定能很容易的找到有價值的評論之處。
第二,“評論”從觀察到思考到發布到收到反饋,整個過程無比簡單快捷。這無疑歸功于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越是簡單的操作,越是有利于刻意練習的開始,越是容易實現閉環的過程,越有利于不斷修正和優化。試想如何換另一個時間較長,很難達成閉環或檢驗效果的方法,比如寫作,那么普通人就太容易在期間任何一個時刻放棄了。
第三,“評論”是一種輸出形式。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個知識從“聽到”,到“理解”,到“熟練運用”,到“能講給別人聽”再到“讓別人聽懂,產生共情”是一個逐層遞進,由淺入深的過程。如果對事物本身沒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也就難輸出有價值、有深度的評論。而評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所學所想的二次整理,在重構的過程中甚至也可以產生想法的升華。輸入是知,輸出是行;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那么我們平時給朋友點過的贊、發過的評論算不算是在“寫評論”呢?算,也不算,取決于你的評論產生多大的價值。齋藤孝先生對評論正確的打開方式給出一些法則和建議。
首先是對評論的定義,八分事實和數據+兩分個人色彩。所謂的“自己的想法”、“原創”一定是建立在大量事實和數據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看法。此外,評論不是個人的喜好和感想,而是對評論對象和追求和態度。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XXX這部電影太好看了,也許是2017年最值得看的一部電影了”
“XXX這部電影除了豪華的卡斯陣容外,也是YY導演作品中結構和內容最高度統一的一部。YY將其經典的‘躲在暴露中’的游戲在XXX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兩條評論的差別不僅僅體現的業余和專業程度。對讀者來說,你的個人喜好往往并不重要,而你在評論中表現出來對評論對象的態度才是真正讓讀者眼前一亮,進而產生“你在這個領域具備獨特觀點”的印象。同時,你通過評論傳遞出的有價值的信息,也可能使讀者產生興趣,用齋藤孝先生的原話說:
稍微夸張地說,一條評論或一句建議,都會為他人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
理解了評論的定義后,我們再來看看如何進行有效的評論。我把齋藤孝先生的建議歸納成以下6點建議。
? ??1.評論前首先明確自己的背景
? ??2.進行“限定性”評論
? ??3.提煉關鍵詞,避免抽象表達
? ??4.最好具備“當事人意識”或“制作者視角”
? ??5.避免批評,多贊揚
? ??6.適當引用并嵌入自己的主張
評論前先明確自己是以何種身份,站在哪個視角來展開評論,也就是在你的觀點和讀者的認知間建立了“上下文”。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去看,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建立起“上下文”,有助于建立共識,幫助讀者正確理解你的看法,也能避免一些離題的爭論。
“限定性”評論,指限定評論范圍,以及明確個人立場。除了降低評論的門檻,這種“限定X限定”形式也更能體驗出思考的獨立性。
關鍵詞的概念大家很熟悉了,雖然被標題黨們濫用了。簡單來說,如果必須要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的觀點,那這個詞就是關鍵詞。你的評論有沒有這樣一個詞呢?
“當事人意識”很好理解,通俗地說就是切身經歷過的事情,描述起來更真實、更能打動人。如果確實沒有經歷,那么可以嘗試回想與之相似的經歷或場景,通過類比的方法來詮釋。“制作者視角”則是站在“如果是我,我會怎么怎么樣”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從而避免過于隨意,不負責任的評論。
至于“避免批評”如何來理解,難道不發表負面的評論嗎?我認為不是,只不過在批評之前,你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批評的論點一定對嗎?
????批評可能對作者,對其它讀者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批評的價值與意義在哪里?
????為什么執著于此處,而不去評論更好的內容呢?
在評論中合適的地方引用,是給自己的評論找到了一個理論基礎,是將觀點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從而進一步提升評論的價值。比如:
“XX居然在產品發布會上發布了內部YY手冊,簡直不可思議”
“XX居然在產品發布會上發布了內部YY手冊,難道會不知’國之利器不可示于人’,這么做一定有更深的用意”
-------------------------------------------------------------
好了,關于《獨特觀點》第一部分的解讀先到這里,我們來做一個總結。
1.用“寫評論”作為鍛煉獨立思考,打造獨特觀點的第一步,這是由于其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a.海量場景;即“萬事皆可論”。“萬聞目睹之事,皆可談論”,正是獨特觀點的目標所在
????b.簡單快捷;依托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從觀察到思考到發布到收到反饋,形成生產到反饋的閉環可能就是分分鐘的事
????c.知行合一;學習、閱讀都是輸入,評論、實踐乃是輸出,輸出是對輸入的重構和升華
2.評論是八分事實和數據+兩分個人色彩,而有深度,有價值的評論不是個人的喜好和感想,而是對評論對象和追求和態度
3.寫評論時可以參考下面6點技巧:
????a.評論前首先明確自己的背景
????b.進行“限定性”評論
????c.提煉關鍵詞,避免抽象表達
????d.最好具備“當事人意識”或“制作者視角”
????e.避免批評,多贊揚
????f.適當引用并嵌入自己的主張
-------------------------------------------------------------
下篇預告: